协和人的故事|辛勤耕耘五十载,打不走也赶不走的“呼吸派”

她是我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病分会第四届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总编辑。如今86岁高龄仍然活跃在临床一线,参加北京协和医院的呼吸专科查房;还会用iPad进行学术交流......

她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朱元珏教授。朱教授2008年被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授予终身荣誉奖。见证了国内呼吸内科创科艰辛,朱教授和我们分享了她自己的故事。

协和人的故事|辛勤耕耘五十载,打不走也赶不走的“呼吸派”

朱元珏教授

从无到有,我们奋起直追!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是朱贵卿教授手把手带人建立起来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提及自己加入呼吸科的初衷,年过八旬但仍神采奕奕的朱教授回忆道,当时刚做完总住院医,就加入了“呼吸组”,但并非是因为“钟情”呼吸,而是“组织需要,治病需要”。后来,随着对专业认识的不断深入,渐渐发现爱上了这个专业,“现在成了打不走、赶不掉的呼吸派”。

协和人的故事|辛勤耕耘五十载,打不走也赶不走的“呼吸派”

1961年,北京协和医院胃肠组及进修生合影

朱元珏教授(后排左一)与张孝骞教授(前排)

在改革开放初期,万事万物都散发出蓬勃而生涩的活力。那时候,关于呼吸专科书籍很少,但协和比其他医院条件好一些,还有诸如“blue journal”(即《美国呼吸与危重医学杂志》)等国外期刊杂志,可以了解学术动态。但是,1979-1982年,朱教授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肺科作访问学者时,才发现“那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开眼了。那时候,肺功能检查在美国都已经成为普遍的检查手段,而我国至今尚未完全普及肺功能检查。至于影像学检查,医生下基层时,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是不可能做胸片的,主要靠听诊和问病史,科研更是提不上。中国人,只能追!”

联合借力:开垦呼吸领域的“处女地”

协和人的故事|辛勤耕耘五十载,打不走也赶不走的“呼吸派”

在朱元珏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在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和研究方面在国内发挥了积极的影响。朱教授对不同类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新治疗进行了广泛探索;并率先在国内主持开展了多中心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抗纤维化治疗研究。1995年,由朱教授主持的“慢性肺间质病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的研究”获原卫生部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原先,间质性肺疾病就像未开垦的‘处女地’。等你进去以后,就会发现,这种病与职业或环境暴露、药物毒性、系统疾病(如结缔组织病)或外源性因素等都相关。深入进去后,发现牵涉因素越来越多。挺有意思的,吸引你了,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做。”谈及目前国内在呼吸疾病方面的研究成果,朱教授对我国肺移植治疗IPF所取得进展表示深深的赞叹,但同时提出,“目前,肺移植能够延长患者寿命,但只有找到肺异常纤维化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肺移植前后,得联合转化医学人才进行相关研究才行!”

医教研应相互促进

协和人的故事|辛勤耕耘五十载,打不走也赶不走的“呼吸派”

关于如何把握医教研三者的关系,是医教研,还是医研教?实际上,人们一直在探讨,而且争吵不完。朱教授表示,“医,是基石,必须细致、直接地观察患者,谨慎分析,能够得出正确的诊断,并且给予正确处理,这是医生看家的本事。教,这是责任,要想教得好,不容易,得下功夫。研,临床医生要有研究的头脑和思路。我就常常喜欢与病理科医生看病理,我可以反驳病理科医生的意见,病理科医生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最后,也许因为探讨就会深入地认识一种病,或者商量出还需要开展哪些工作。现在的医生看病负荷重,直接看报告,判断与报告不相符时,与病理科医生商量的,有,但是不多。可是,我觉得常跟病理科医生争论争论,研究研究,能够让患者更快得出正确诊断,这也是协和比较能够快速做出诊断的原因。总之,医教研,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国医学论坛报》,版权归作者所有

关注“北京尤迈医学诊所”或“尤迈健康”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健康资讯和协和大专家背后的故事。若确认需要预约北京协和专家服务,可添加微信号youmaizs,进行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