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关系对乡村选举的影响

注:田野政治学头条号所发的所有文章,均为田野政治学作者原创,请尊重作者的原创权。

宗族关系对乡村选举的影响

说到乡村选举,你很难不提到农村地区的宗族关系。由于村委选举是由全村人选择普选得出,人人都有投票的权力,对于时代相熟的村民来说,很难不掺杂个人情感,尤其是村内的同门同姓认同,如何保证公平普选成了基层选举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以笔者长年对南北各地村落的宗族关系调研来看,这种延续千年的宗族情感联系,即使逐渐减弱,但很难彻底消失,还将作为农村底色继续延续。

既然不会消失,基层选举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宗族关系的影响。总体来看,南方地区更看重宗族关系,北方稍弱些。可以看到,近些年来,包括国家和基层政府,以及部分村民的推动下,基层公平选举有了很大的进步,包括引入了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等机制,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候选人利用宗族关系影响选举的可能。但在调研中,我们依然发现根深蒂固的宗族关系或多或少还在影响着基层选举,如在某些村落,一次村委会选举甚至要重选三次才能选出,部分人利用宗族关系影响着选举,破坏了普选的公平性,召至村民的不满,甚至引发上访事件。

既然无法消除宗族关系的影响,那么就要让其发挥积极作用。如某村的基层干部,利用其在宗族中有威望,可以调节村内纠纷积极引入扶贫项目,宗族内大部分给予支持,带领村内脱贫致富,并且团结一致,本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村、富裕村、模范村。此外,由于农村各方面的局限性,如果同族内,有人走出山村,由于宗族纽带的联系,也可返村促进村内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回报家乡的事例,无一不是宗族纽带的维系。

看到宗族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由于宗族关系的复杂性,各村应基于本村的现实,发挥宗族关系的积极作用,并且一族之内也要区别分析,才能避免宗族关系对基层选举的负面影响,尤其要注意少部分单个宗族成员的特殊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