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隧道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變遷

新聞網通訊員 何增旺

遇水建橋、逢山打隧,中鐵五局五公司,是一支以隧道施工為主的“穿山勁旅”,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與祖國同奮進,共成長。四十年來,中華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向了復興之路,五公司也不斷做強做大,從1978年一個處3000多人一年只能打1公里多的鐵路隧道,到2018年一年一個公司1900多人可以完成20多公里的隧道,工效提高了幾十倍。回想起公司四十年來打隧道的華麗變身,禁不住感慨萬分。

从打隧道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迁

職工在杜草隧道用斗車運輸倒碴(20世紀70年代)

1978年11月,鐵二局七處(中鐵五局五公司前身)3820名職工,在林海雪原——黑龍江海林縣橫道河子,打通了濱綏鐵路全長3900米的杜草隧道。杜草隧道為I級單線隧道,歷時3年6個月,平均一年只完成1公里多。當時隧道採用的礦山法施工,開挖使用人工打風鑽,出碴運輸先期使用人工推的斗車,後期才改為電瓶車配斗車,隧道初期支護採用木頭。先輩們靠著人海戰術,肩挑背扛,冬天還大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堅持施工,隧道內從拱部垂下的冰凌一直到地面,但是大夥的熱情似火,以堅強的意志、以血肉之軀與艱苦的環境“雪”戰到底,樹立起了企業永遠不倒的精神“高地”。

从打隧道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迁

衡廣複線坳上隧道(80年代)

八十年代,鐵五局五處(中鐵五局五公司改制前身)轉戰衡廣複線,承建66公里的施工任務。其中承建了全長6060.33米的南嶺隧道,南嶺隧道為全線第二長電氣化雙線隧道,號稱地質博物館,地質條件十分複雜。當時也是主要採用礦山法施工,科研段首次運用新奧法,開挖用TY-28型風鑽,使用有軌運輸,導坑單道、擴大後雙道,由電瓶車、梭式礦車、斗車組成,斜井運輸由絞車提升。機械化程度相比70年代有了明顯好轉,工效依然還很低。1217名參建職工發揚“頑強拼博,依靠科學、團強協作、創新開拓”的衡廣精神,歷經9年奮戰(其中停工緩建2年),於1988年5月方才竣工。1989年,南嶺隧道榮獲中國建築行業最高榮譽獎——“魯班金像獎”,鑄造了企業不朽的歷史豐碑。

从打隧道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迁

鐵五局五處南昆鐵路二分處青年突擊隊歡慶南昆鐵路建成通車(90年代)

90年代,鐵五局五處走進市場,投中了成渝高等級公路中梁山隧道,為當時國內最長的公路雙線隧道,左線全長3167米,右線全攻3104米。中梁山隧道集斷層、軟弱圍巖、大溶洞、高濃度瓦斯、大涌水隧道於一體。面對工期緊、施工難度大等重重困難,採用了全斷面、新奧法、全機械化作業,隧道開挖採用日本古河三臂液壓鑽孔臺車和瑞典阿特拉斯兩臂液壓鑽孔臺車,出碴運輸機械採用卡特皮特966D及日本小松420大型輪式裝載機裝碴,大型日野、太拖拉及紅巖自卸車運碴。施工工效明顯提升,工人勞動強度大為減低。經過1690名參建職工4年攻堅,於1994年竣工。大量的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的運用,標誌著企業隧道施工技術水平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明顯縮小了與國外先進隧道施工水平的差距。

从打隧道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迁

溢洪道機械化開挖作業(21世紀初)

从打隧道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迁

動車組以350公里時速通過武廣高鐵海棠隧道

進入21世紀後,企業隧道施工水平又有了長足的進步,2000年6月改製為有限責任公司,全面進入了鐵路、公路、水利水電、市政等廣闊的市場。2004年公司建設完成了貴州"西電東送"標誌性工程、烏江水電梯級開發的"龍頭"電站---貴州省洪家渡水電站的溢洪道工程,號稱華夏第一洞,為當時開挖斷面最大的水工隧道,2008年再奪魯班獎。

2009年,運用了HSP聲波反射法為手段,結合TSP地質超前預報系統、地質雷達、紅外線探水、超前鑽探等超前預報綜合技術,採用了CD法、CRD法、三臺階臨時仰拱法等施工方法,用時不到3年,順利打通了具有“世界隧道施工難度最大工程之一”之稱的武廣鐵路客運專線海棠隧道,創造了國內串珠形溶洞隧道施工的新方法。

从打隧道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迁

壁板坡隧道二襯作業(21世紀)

2016年6月,歷時4年半,順利打通了滬昆高鐵第一長隧全長14756米的壁板坡隧道。2017年8月,公司歷時3年,順利打通“我國極寒地區高鐵第一長隧”哈牡客專全長8755米的虎峰嶺隧道。近五年來,公司累計完成隧道成洞220多公里,隧道施工實現了“專業化、工廠化、機械化、信息化”管控,隧道施工機械、技術、工藝水平和施工能力跨入國內乃至國際先進行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