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隧道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迁

新闻网通讯员 何增旺

遇水建桥、逢山打隧,中铁五局五公司,是一支以隧道施工为主的“穿山劲旅”,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祖国同奋进,共成长。四十年来,中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向了复兴之路,五公司也不断做强做大,从1978年一个处3000多人一年只能打1公里多的铁路隧道,到2018年一年一个公司1900多人可以完成20多公里的隧道,工效提高了几十倍。回想起公司四十年来打隧道的华丽变身,禁不住感慨万分。

从打隧道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迁

职工在杜草隧道用斗车运输倒碴(20世纪70年代)

1978年11月,铁二局七处(中铁五局五公司前身)3820名职工,在林海雪原——黑龙江海林县横道河子,打通了滨绥铁路全长3900米的杜草隧道。杜草隧道为I级单线隧道,历时3年6个月,平均一年只完成1公里多。当时隧道采用的矿山法施工,开挖使用人工打风钻,出碴运输先期使用人工推的斗车,后期才改为电瓶车配斗车,隧道初期支护采用木头。先辈们靠着人海战术,肩挑背扛,冬天还大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坚持施工,隧道内从拱部垂下的冰凌一直到地面,但是大伙的热情似火,以坚强的意志、以血肉之躯与艰苦的环境“雪”战到底,树立起了企业永远不倒的精神“高地”。

从打隧道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迁

衡广复线坳上隧道(80年代)

八十年代,铁五局五处(中铁五局五公司改制前身)转战衡广复线,承建66公里的施工任务。其中承建了全长6060.33米的南岭隧道,南岭隧道为全线第二长电气化双线隧道,号称地质博物馆,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当时也是主要采用矿山法施工,科研段首次运用新奥法,开挖用TY-28型风钻,使用有轨运输,导坑单道、扩大后双道,由电瓶车、梭式矿车、斗车组成,斜井运输由绞车提升。机械化程度相比70年代有了明显好转,工效依然还很低。1217名参建职工发扬“顽强拼博,依靠科学、团强协作、创新开拓”的衡广精神,历经9年奋战(其中停工缓建2年),于1988年5月方才竣工。1989年,南岭隧道荣获中国建筑行业最高荣誉奖——“鲁班金像奖”,铸造了企业不朽的历史丰碑。

从打隧道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迁

铁五局五处南昆铁路二分处青年突击队欢庆南昆铁路建成通车(90年代)

90年代,铁五局五处走进市场,投中了成渝高等级公路中梁山隧道,为当时国内最长的公路双线隧道,左线全长3167米,右线全攻3104米。中梁山隧道集断层、软弱围岩、大溶洞、高浓度瓦斯、大涌水隧道于一体。面对工期紧、施工难度大等重重困难,采用了全断面、新奥法、全机械化作业,隧道开挖采用日本古河三臂液压钻孔台车和瑞典阿特拉斯两臂液压钻孔台车,出碴运输机械采用卡特皮特966D及日本小松420大型轮式装载机装碴,大型日野、太拖拉及红岩自卸车运碴。施工工效明显提升,工人劳动强度大为减低。经过1690名参建职工4年攻坚,于1994年竣工。大量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标志着企业隧道施工技术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显缩小了与国外先进隧道施工水平的差距。

从打隧道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迁

溢洪道机械化开挖作业(21世纪初)

从打隧道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迁

动车组以350公里时速通过武广高铁海棠隧道

进入21世纪后,企业隧道施工水平又有了长足的进步,2000年6月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全面进入了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市政等广阔的市场。2004年公司建设完成了贵州"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乌江水电梯级开发的"龙头"电站---贵州省洪家渡水电站的溢洪道工程,号称华夏第一洞,为当时开挖断面最大的水工隧道,2008年再夺鲁班奖。

2009年,运用了HSP声波反射法为手段,结合TSP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超前钻探等超前预报综合技术,采用了CD法、CRD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法等施工方法,用时不到3年,顺利打通了具有“世界隧道施工难度最大工程之一”之称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海棠隧道,创造了国内串珠形溶洞隧道施工的新方法。

从打隧道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迁

壁板坡隧道二衬作业(21世纪)

2016年6月,历时4年半,顺利打通了沪昆高铁第一长隧全长14756米的壁板坡隧道。2017年8月,公司历时3年,顺利打通“我国极寒地区高铁第一长隧”哈牡客专全长8755米的虎峰岭隧道。近五年来,公司累计完成隧道成洞220多公里,隧道施工实现了“专业化、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管控,隧道施工机械、技术、工艺水平和施工能力跨入国内乃至国际先进行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