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事拾」一位法官的見聞和感悟

「40·事拾」一位法官的见闻和感悟

【編者按】40年前,中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開啟了壯闊征程,彈指一揮間、飛躍萬重山。我們特擷取泉州法院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生動實踐,以事為證,拾撿為鑑,見微知著,致敬中國奇蹟!

斗轉星移四十年,滄海桑田一念間。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時期。40年時光荏苒,中國社會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而人民法院緊跟時代的步伐,同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40·事拾」一位法官的见闻和感悟

青年時期身著制服的蘇德豐

“法槌敲響的是正義之聲,敲下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每次身穿法袍坐在審判席上,蘇德豐就倍感使命重大,時刻提醒自己,法官就是公平正義的執行者與守護者,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從業30多年來,蘇德豐從書記員到德化法院的副院長,審過不少案件,在成長過程中親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

「40·事拾」一位法官的见闻和感悟

1984年只有36人的德化法院全體同志合影

(蘇德豐:最後一排右5)

1980年12月,蘇德豐從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德化法院工作,第一個崗位是辦公室通訊員。“我做了5年的通訊員。當時全院只有一部電話,就在辦公室,電話裡要找誰,我就到門外一喊,院裡才30來號人,都在一幢樓裡,一喊人沒一會兒就到了。打字的話當時也沒有計算機,我就用一臺鉛字打印機,常用的字放在字盤裡,然後‘啪啪啪’地打字。”

「40·事拾」一位法官的见闻和感悟

當詢問蘇副院長是否有當時打字的照片時,蘇副院長遺憾地表示:“早知道今天要被採訪寫成文章,就拍幾張了。”(這是網上找的同款鉛字打印機)

“後來到了一線庭室,開始辦案,當時流傳著一句話叫‘當事人張張嘴,法官跑斷腿’,常常是當事人說一句話,我們就開始下鄉調查、走訪取證,當時人口流動少,常常是找村幹部、鄰居街坊瞭解情況。到鄉下就是坐班車,然後到不了的地方走路、借自行車,鄉下當時又沒有法庭,晚上回不來了就到農民家裡和農民同吃同住。”

「40·事拾」一位法官的见闻和感悟

時任刑事審判庭書記員的蘇德豐正在做筆錄

這種辦案方式被稱為職權主義,即法官依職權主動調查取證。原告只要起訴到法院,其餘事情就大部分都是法官的。法官事必躬行,深入群眾中,查找核實證據。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強化當事人舉證成為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重點內容,也就是主要由當事人自己提供證據,即“誰主張,誰舉證”的訴訟原則。

「40·事拾」一位法官的见闻和感悟

蘇德豐剛剛做完大掃除,站在老法院——“紅磚樓”門口

談到30多年來對法院感受最深的變化,蘇德豐不禁唏噓:“現在的辦案程序比以前更規範,當然物質條件也好太多了。我剛來那會連公車都沒有,直到1981年單位才有了一輛三輪摩托和嘉陵摩托,82年有了吉普車,後來慢慢的各個基層法庭才有了公車。從手寫筆錄、吊扇、自行車到計算機、空調、電梯、汽車,這樣的辦公條件想都想不到,改革開放真的讓我們的司法工作更加便利化和規範化了”。

「40·事拾」一位法官的见闻和感悟

1999年德化法院隊伍日漸擴大,合影中已有70人

(蘇德豐:第三排左6)

“另外一個就是對司法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年院裡三十幾個人沒有一個人是學法律出身的,都出自部隊、工農幹部或是學習非法律專業的畢業生。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國家辦了一個全國法院幹部業餘法律大學,我們這批人才真正系統地接觸法律學習。不像你們這一代人,都接受過完整的法學本科教育,進入法院以後工作也比較容易上手。”

莊重威嚴的德化法院審判綜合大樓

「40·事拾」一位法官的见闻和感悟「40·事拾」一位法官的见闻和感悟

整潔明亮、現代化的訴訟服務大廳

「40·事拾」一位法官的见闻和感悟

時至今日,德化法院已有95名幹警

(蘇德豐:第一排右5)

“改革開放40週年,瓷都百姓的司法獲得感更充分。”

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蘇德豐始終相信,堅持積極探索,勇於改革創新,一定能夠書寫我國法治建設的新章程,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40·事拾」一位法官的见闻和感悟

蘇德豐正在宣判一起刑事案件

訪談人:鄭東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