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他是中国企业管理史上的传奇人物,唤醒了中国企业的质量意识,引领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家电企业的崛起,他就是“海尔”品牌的张瑞敏。

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张瑞敏

“十三条规定”挽救涣散人心

1984年,张瑞敏来到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厂。那时厂里只有600人,经营上负债累累。放眼厂区,只有一条烂泥路,每逢下雨天“必须要用绳子把鞋绑起来,不然就被烂泥拖走了”。 工人们旷工严重,甚至到了“(上午)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里扔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的地步。

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1984年,创业初期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原貌。

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张瑞敏任海尔厂长时推出的13条规章制度

张瑞敏到任后,迎接他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为了整顿生产秩序,他推出了13条规章制度。其中第十条规定“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很多今人看来可笑,觉得不可思议的规定,却让当时工厂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规矩自成方圆。车间里随地大小便的人没有了,生产环境有了改善,抽烟喝酒的人没有了,迟到早退的人也少了很多,工厂有了工作气氛和干劲。

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动画片《海尔兄弟》片段,这是当年海尔公司动画广告宣传片,海尔最早的冰箱生产技术就是引进德国利勃海尔,海尔兄弟黄头发和黑头发的小人形象就象征着中德友好合作、互利往来。

痛心落后 激发使命感

1984年,为了德国“利勃海尔”的项目,张瑞敏第一次出国。一位德国朋友带着张瑞敏参观德国市场时说:“你们中国在德国最畅销的商品就是烟花和爆竹。”张瑞敏被深深地刺痛了,自问:难道中国人只能永远靠祖先的四大发明过日子吗?

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1984年,在青岛迎宾馆内,海尔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的签约仪式现场。与其他冰箱企业不同,海尔当时就把目标直接定为要成为当时亚洲第一家生产四星级高档冰箱的企业。(后排右四为张瑞敏)

于是,张瑞敏和团队的人,每天学习到凌晨一两点,周六日也不休息,拉着德国老师问问题,一定要把知识吃透。德国人看到后赞叹说:“青岛来的中国人和其他人不一样!”

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砸掉76台冰箱 换来诚信根基

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所有的人都认为只要设备来了,生产肯定会很好,产品也会很好。

1985年,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信里说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立马带人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里400多台冰箱竟然有76台不合格。当时跟工厂干部们商量如何处置,有人说,冰箱只是外部划伤,便宜点儿卖给工人。

那时候,一台冰箱两千多元,是一个工人三年多的工资。张瑞敏却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要把这76台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而且要生产冰箱的人亲自砸,有人边砸边流泪……

张瑞敏清楚,并不是把冰箱砸掉了质量马上就好了,但通过这个事情更重要的是提高员工质量意识,传递一种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有缺陷的产品都不能出厂

至1988年12月,海尔获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质量金牌,从此奠定了海尔冰箱在中国电冰箱行业的领军地位。

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1986年,在青岛看到海尔电冰箱生产线有序的工作状态,原西德驻华大使裴培谊(左一)向张瑞敏(右二)竖起了大拇指。

“中国造”冰箱出口 质量超越德国“师傅”

海尔要走出国门,如何走出去?张瑞敏提出“先难后易”的思路,敢于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生产销售,后到发展中国家去。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尔为了进入德国市场,认证工作就做了一年半,当时,德国海关和商品检验局都不相信中国产品,8000台海尔冰箱硬是进不了德国。没办法,海尔请检验官把德国市场上所有品牌的冰箱和海尔冰箱都揭去商标,放在一起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海尔冰箱获得的“+”最多,甚至比海尔的老师利勃海尔还多几个“+”。这一下,德国人服气了,纷纷订货。

不久后,碰上德国检测机构对市场上的冰箱进行质量检测,海尔5个项目共拿了8个“+”,排在第一位。事实证明,“中国造”完全可以和“德国造”或者“日本造”“美国造”一比高低。

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1998年,张瑞敏(中)应邀前往哈佛大学讲课,讲授“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成功案例。张瑞敏是第一位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

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2002年3月4日,在纽约,张瑞敏(左三)为“美国海尔大厦”剪彩,标志着海尔已经在美国开始树立起本土化的品牌形象。

找高手下棋 棋艺才能提升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正值中国加入WTO的前夕。海尔已经成为中国家电品牌的领军者。但张瑞敏认为当时海尔的员工素质无法满足国际化要求。必须要走出去,只有“找高手下棋”,棋艺才能够提升。当时,中国很多企业在国家的号召下,纷纷走出去,但很快就转回国内做定牌。只有海尔坚持创牌。

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2002年,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城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这说明海尔已经在美国树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图为美国海尔大厦外景。

张瑞敏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海尔美国工业园,生产家电。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海尔是在盲目扩张,持批评态度。甚至还有杂志以《提醒张瑞敏》为题,为海尔在美国建厂的前景担忧。

海尔在美国本土化,没有派驻高管,而是聘用当地美国人来经营,让这些美国高管认同海尔文化,再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影响整个美国海尔人。

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海尔厂区内的科技化生产线

据齐鲁网报道,海尔目前已经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自主家电品牌出口量目前仅占到海外整体市场份额的2.46%,而这当中的82%来自海尔。

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截至2018年1月,海尔在全球范围内共拥有54个海外工厂,各品类的年产量台数达2000万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张瑞敏的经营管理经验来源于实践和对质量的苛求。他所创立的售后服务标准领先中国。海尔模式被无数企业争相效仿,张瑞敏堪称中国企业家行列中的经营管理大师。

————END————

这位中国式管理大师,如何让“中国制造”打败洋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