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人?

獨生子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人?

我們所熟悉的“一家三口”家庭結構,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常見。圖/視覺中國

無論是動輒上萬的幼兒園學費,還是後續無窮無盡的育兒花費,獨生子女早已明白,生養孩子早不再是添雙筷子那麼簡單。

1978年,《人民日報》頭版出現了一篇以計劃生育為題的社論,很快,獨生子女政策推向全國。

倏忽四十年,造就了一代獨生子女,也造就了無數“一家三口”式的家庭。有人說,80後、90後、00後三代獨生子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歷史上一個孤獨的座標。

脖子上掛著一串鑰匙,一個人放學回家,一邊做作業一邊等著爸媽下班回來做飯。寒暑假會把電視或廣播的聲音開得很大,讓家裡多點“人氣”。這樣的畫面幾乎構成了獨生子女的共同回憶。

做獨生子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個並不新鮮的話題,在若干年之後,也許會變成幾代人私密的記憶。

獨生子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人?

以後的人們會不會無法領會《超生游擊隊》中的笑點?

誰是“小皇帝”?

計劃生育政策,一開始並不等於一胎化。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還有“晚稀少”的提法,即鼓勵夫婦晚婚,拉開兩胎之間的間隔,並減少生育,當時還有“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又多了”的口號。

到了八十年代,對於人口爆炸的擔憂越來越深。在西方,這也曾是個很流行的觀點。1968年出版的暢銷書《人口爆炸》中就預言,由於未來人口的飛速增長,將有數百萬人會死於饑荒。1969年,聯合國成立了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用以控制第三世界國家人口的急劇增長。在亞洲,印度、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家都推行過計劃生育政策。

而像我國一樣,長時間執行一胎化政策的卻並不多見。幾十年下來,中國出現了龐大的獨生子女群體,而關於他們的討論從來都沒有停止。曾經就有一種對於獨生子女的稱呼很流行——小皇帝,用來表現他們享受了整個家庭全部的寵溺。

有趣的是,這種關於獨生子女的討論,就像1990年的小品《超生游擊隊》一樣,很容易就轉化成了舞臺上的文藝節目。

獨生子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人?

1986年, 北京故宮,一個小孩蹲在地上。他可能是第一代獨生子女中的一員。

1999年,牛群和馮鞏在春晚的舞臺上表演了一段相聲《瞧這倆爹》。節目中的兩個父親,都對自己的獨生兒子傾其所有,任何要求都予以滿足。他們擔心孩子吃不飽,把醬豬蹄偷偷塞進書包,在兒子得零分的時候,抱怨老師不公。

這段相聲描述的現象在當時非常普遍:很多中國家庭的錢包鼓起來,但所養育的孩子的數量卻又削減為一個,資源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小皇帝”們身上。世紀之末,舞臺上誇張的表演極盡諷刺,臺下一眾獨生子女父母笑得前仰後合,一晃眼時間來到新世紀,最早的一批小皇帝長大了。

獨生子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人?

獨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

獨生子女享過多少福?

對於獨生子女家庭的批評,從一胎化政策推行幾年後就開始了。人類學家吳燕和研究發現,中國的兒童發展專家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討論中國父母溺愛孩子的問題。

獨生子女的家庭地位,在歷代中國子女中脫穎而出,首先就體現在錢的使用上。根據1995年的一項調查,受訪的將近1500戶北京城市家庭中,孩子決定了約70%的消費。而當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兒童對於其家庭消費的影響率才只有40%。

圍繞孩子轉成了許多中國家庭的常態,就在同一年,一項統計顯示,中國城市兒童從他們的家長那裡收到的零花錢和壓歲錢,和蒙古國當年的GDP不相上下。

許多在城市長大的80後、90後可能都有著在餐廳過生日的童年經歷,對00後來說這更是常規操作。但要知道,就在據此不遠年代,對於動輒三四個孩子的中國家庭,這樣奢侈的景象還是難以想象的。隨著獨生子女浪潮的席捲而來,家庭中的權力關係被完全顛覆,孩子們接替老人成為家庭宴會的絕對中心——有時候他們是被老人們親手推上去的。

獨生子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人?

獨生子女有沒有權利反對生二孩?

由於這種物質上的享受,獨生子女一度被認為是自私、鋪張、虛榮的一代人,沒有兄弟姐妹的他們不懂得分享和互助。放開二孩以來,家中的大兒子、大女兒對母親懷上弟弟妹妹心懷不滿的新聞屢屢被報道,就被認為是獨生子女自私的體現。

但為獨生子女鳴不平的聲音也一直存在。南京大學的風笑天教授認為,算在獨生子女頭上的諸多標籤,實際上是改革開放以後,城市青年的整體特徵和共同問題。

《餵養中國小皇帝》一書中提到,獨生子女由於沒有手足之情,只能選擇與同學建立親密關係,群體的壓力使得他們必須通過模仿消費和競爭消費來融入群體和鞏固自己的親密關係,並在這種同學關係中獲得自我認知。而這些被外界簡單地歸結為浪費和攀比,顯然是一種流於表面的批評。

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資源投入,也經受著譭譽參半的評價,獨生子女們紛紛成年,成為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這時候他們或許才發現,小時候享過多少福,以後可能就要吃多少苦。

獨生子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人?

情景劇《家有兒女》中的熱鬧氛圍曾讓多少獨生子女羨慕?

獨生子女未來要吃多少苦?

享受著創紀錄的壓歲錢,獨生子女付出的第一個代價,或許就是孤獨。由於政策原因,雙職工家庭往往也是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最嚴格的家庭,無數個無人陪伴的假期,獨生子女只能在循環播放的電視劇和一遍遍通關的電腦遊戲中度過。

而隨著年齡增長,獨生子女的壓力也日漸增加。

大量的資源投入常常讓家長懷著更高的回報期望。如果說多子女家庭同時培養幾個孩子能規避風險,那麼獨生子女家庭則只能選擇孤注一擲。並且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畢竟,如果這個孩子將來陷入貧窮,幾乎就意味著未來整個家庭的坍塌。

獨生子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人?

獨生子女面臨的養老壓力也空前巨大。

讀書時,“別人家的孩子”永遠像劍一樣懸在頭頂。全家人的關注,讓課業變得前所未有的繁重。好不容易大學畢業,卻要面對房價高漲和就業艱辛,終於,爸媽的身體年檢報告讓他們不得不從童年舊夢中醒來。

面對現實,邁入社會的獨生一代,大都拋棄了原本鮮明的自我意識,自覺地背起了家庭重任,以至於集體喊出那句“不敢死,不敢遠遊,特別想賺錢,因為爸媽只有我”。

數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國人普遍接受獨生家庭是一個穩定的家庭結構,而實際上獨生家庭卻是風險極大的家庭結構。2008年的大地震,使得四川省什邡市出現大量的失獨家庭。28年前,這座小城曾是獨生子女政策的優秀試點,70%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年事已高,失獨父母的餘生從此再無春夏秋冬。

獨生子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人?

失獨父母的聚會。/ 澎湃新聞

無論是動輒上萬的幼兒園學費,還是後續無窮無盡的育兒花費,獨生子女早已明白,生養孩子早不再是添雙筷子那麼簡單。於是,對於恢復多子女的家庭結構,他們顯得意興闌珊。

既然無從後退,只能輕裝簡行,但揹著幾個老人的晚年,他們的腳步始終輕鬆不起來,鑑於未來還可能出現的數個子女,他們的腳步也許會更加沉重。

作家茨威格曾經寫過:“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這句話拿來形容獨生子女,也再貼切不過。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