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休閒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休閒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是指依託觀光型、度假型、生產型、生態型、科技型、文化型、產業型休閒農業資源,建設觀光農園、科技農園、農業主題公園、休閒農莊、生態農園、特色鄉鎮等類型的綜合性園區,經營內容涵蓋果蔬採摘、休閒垂釣、民俗體驗、會議商務、拓展培訓、綠色購物、水上活動、科技培訓、菜園畜禽認養、野外燒烤、農業體驗、手工藝實踐、漁獵、民俗表演、節慶表演、篝火晚會、戲劇歌舞等多種形式[1]。

從2004、2005年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創建,到2010、2011年全國休閒農業示範點的創建,各省市已建成一批開發類型多元、資源特色突出、經營主題多樣、空間佈局科學的休閒農業示範點。這些休閒農業示範點的開發類型、依託資源類型、經營主題、空間佈局特點代表了地區休閒農業發展的先進水平和發展趨勢,示範帶動周邊區域休閒農業發展,對休閒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目前,領先水平城市共擁有國家級休閒農業示範點40處,其中,生態觀光農園11處,農業主題公園7處,科技農園7 處,休閒農莊8處,特色鄉鎮7處;中級水平城市83處,其中,生態觀光農園24處,農業主題公園22處,科技農園14處,休閒農莊10處,特色鄉鎮13處;初級水平城市28處,其中,生態觀光農園8處,農業主題公園6處,科技農園11處,休閒農莊4處,特色鄉鎮3處;起步階段城市13處,其中,生態觀光農園4處,農業主題公園2處,科技農園6處,休閒農莊1處[2]。

(一)生態觀光園模式

生態觀光園具有較強的資源整合和產業鏈拓展能力,利用生態示範區或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特色吸引遊客觀賞,著力開發生態型、觀光型休閒農業資源,以生態農業景觀、田園風光、農耕文化、農業風情為主題,將農業觀光休閒、賞花品果、採摘遊樂、科技示範、科普教育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實現休閒農業的生態化、特色化、設施化、高效化發展。生態觀光園主要有以下四種開發方式:

第一,觀光體驗型。這一類型是傳統農家樂形式的升級和轉型,整合傳統農業觀光農家樂、民居型農家樂、農事參與農家樂等類型,以參與、體驗、採購為主題,以農、林、牧、漁、果、茶等休閒農業資源為基礎開展采摘、品嚐、垂釣、欣賞等活動,建設採摘園、垂釣園、教育農園等,為追求農事參與和體驗的遊客提供體驗型休閒農業產品。

第二,生態休閒型。這類是依託地區自然生態景觀、農業生產生活、鄉村民俗風情等休閒農業資源,建設集田園風光遊覽、農村生活體驗、特色民俗展示、農業產業示範、生態環境保護為一體的生態休閒農業園區,開展瓜果採摘、垂釣遊樂、民俗觀光、文化休閒、拓展訓練、教育培訓、實踐基地等休閒項目。如重慶璧山古老城生態農業園,以黑色作物及生態作物種植為主,整合生產基地內外資源,發展生態食品、養生食品、綠色食品的收購配送,並以生態觀光、休閒療養等功能為支撐,拓展農業產業鏈,推進生態農業與休閒旅遊的有機結合,提升輻射區域內農業產業化水平。

第三,市民農園型。在經營模式上採取社區支持農業方式,為市民提供菜地租種和蔬菜配送服務,採用自然農業技術,重視傳統農耕與鄉土文化的有機結合,致力於建設鄉村和城市社區互動、和諧發展的關係。市民農園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一是市民租地,主要的做法是把位於郊區的土地根據規劃來進行劃分,可以劃分為若干個小的區域,再根據遊客的要求將具體地某一塊土地出租,再按照休閒農業園區總規劃的前提下,根據遊客的具體需要和規劃,種植相應的農作物或者進行相關的動物養殖。市民可與農場簽訂協議,預先支付菜地租金和農資費用,在租用的土地上種植蔬菜,體驗田野勞動,在閒暇時間親自打理菜園,或以託管形式交由農場打理;二是應季蔬菜配送,市民預先支付蔬菜配送費用,農場按計劃生產出健康、安全的蔬菜定期配送給市民,市民不定期參與農場勞動體驗,瞭解農場動態信息,生產過程產生的風險共擔;三是親子社區活動,依託主題豐富的農業節慶活動開展親子社區系列活動,搭建家庭農業教育平臺;四是健康農產品團購。

第四,產業園區型。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觀光農業為佈局重點,以特色農業為產業鏈發端,實現養殖、種植、觀光、採摘、度假、餐飲、住宿、購物等功能共同開發,促進園區經營特色化、產品品牌化、管理規範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向農旅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化方向發展。如北京朝陽區蟹島綠色生態農莊,依託有機農業生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構建集種植、養殖、休閒、度假、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產業化基地,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的發展模式。

(二)農業主題公園模式

依託地區特色產業及優勢資源規劃建設集科研開發、生產流通、休閒娛樂、示範教育於一體的農業主題公園,對園區進行高起點規劃、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農業公園在具體規劃方面,通常具有蔬菜區、水果區、花卉區、水產養殖區和服務功能區。農業公園在具體的經營方式上,通常分為由政府主導經營的免費農業公園,同時也有由相關農業企業投資經營的農業公園。在休閒農業公園的利用方式上,可以引導遊客在農業園區內觀賞、採集、產品製作及其相關品嚐、寫作、繪畫和攝影活動,提高園區管理效益,豐富遊客旅遊的樂趣。

第一,產業依託型。針對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地域的主導產業,如蔬菜、花卉苗木、林果、菸草茶葉、藥材、食用菌種植業或家畜、家禽、水產養殖業等,延伸特色產業鏈條,帶動相關聯產業集聚發展。如鄭州金鷺鴕鳥樂園,已建成集鴕鳥養殖示範、鴕鳥工藝品展銷、鴕鳥宴主題餐飲、恐龍科普教育、青少年拓展訓練於一體的主題公園。

第二,示範基地型。開發環城農業旅遊區,以大片糧田、蔬菜園、花卉苗木種植基地、特色農業園區、農業種養殖基地、鄉村農舍等特色景觀作為經營內容,依託特色休閒農業資源與產業化發展基礎,打造集休閒娛樂、旅遊度假、科普教育、商務會議為一體的綜合性休閒農業園區。如北京懷柔區楊宋鹿世界主題公園,依託茸鹿產業發展,打造了集產業技術研發、鹿文化鑑賞、鹿產品展示、公眾科普教育、農民技術培訓為一體的休閒農園,將鹿養殖、加工、銷售與觀光旅遊相結合,不斷延伸產業鏈條。

(三)科技農園模式

充分利用地區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生態優勢、經濟基礎,依託工廠化育苗技術、溫室種養殖技術、蔬菜無土栽培、反季花果科研、克隆苗種培育等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應用、示範與推廣,開展集現代農業科技示範、生態觀光旅遊、田園風情體驗、科普教育、展示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技示範園區,形成農科遊合一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如北京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已建成集果蔬畜禽生產、觀光采摘、農業考察、溫泉療養、特色餐飲於一體的現代化科技示範園區,園區已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以高新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為支撐,著力建設集聚效應明顯的產業基地,形成了以林木種苗區、水產養殖區、精準農業區、農產品加工區、果品採摘區、園林園藝區、休閒度假區和籽種農業園為主的七區一園發展格局。

(四)休閒農莊模式

休閒農莊模式一般是在交通便利、休閒農業資源豐富的城市近郊,開發富有地區特色的高品質農業觀光和休閒度假莊園,建設集田園觀光、果蔬採摘、農事體驗、水產垂釣、民俗體驗、生態餐飲、健身娛樂、民居住宿於一體的綜合性農莊,為遊客提供農家生活體驗與休閒娛樂項目。如廈門仙靈旗休閒農莊,結合集美區山地景觀特色,建設跑馬場、滑草場、越野車賽車場、攀巖、射擊等項目,為遊客提供休閒度假、運動健身、會議培訓、生態餐廳、休閒木屋等服務產品,年接待旅客可達50多萬人次。

(五)特色鄉鎮模式

第一,專業村依託型。充分挖掘區域內專業村資源,專業村是農業市場化、農產品商品化和農業經營產業化發展的產物,專業村在改善農村經濟結構、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增加農戶收入、規範農村經濟組織制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重點開發原生態村落、特色文化名村、經濟強村、新農村建設名村、特色種養殖村、工業村、市場村,通過對特色村落的發掘、開發、宣傳、推廣,示範、引領和帶動其它村莊共同發展、共同富裕,打造產業互補、信息共享、合作互助的發展平臺,形成以特色村為核心的村域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利用特色村的產業、發展模式、技術、信息、人才優勢,大力發展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較高的現代農業,吸引外來投資,進一步提升特色村發展,推進區域經濟建設。如杭州梅家塢茶文化村,是一個敞開式、全民參與、個體經營為主的茶文化旅遊村。

第二,民俗村依託型。民俗文化村、民俗度假村等,重點挖掘少數民族地區及特色農區的民俗風情、生活習俗、原生態歌舞、民族餐飲、民間工藝,體現農區原生文化形態,建設集演藝觀賞、展覽展示、餐飲住宿、購物休閒為一體的觀光園區,並且輻射帶動村域經濟發展。如拉薩娘熱民俗風情園,園區建有民俗風情園、林卡娛樂園、藏式客房、民俗藏餐廳、民俗手工藝展銷園等。

[1]包烏蘭託婭.我國休閒農業資源開發與產業化發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博士論文,2013(5):173.

[2]包烏蘭託婭.我國休閒農業資源開發與產業化發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博士論文,2013(5):17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