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指依托观光型、度假型、生产型、生态型、科技型、文化型、产业型休闲农业资源,建设观光农园、科技农园、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庄、生态农园、特色乡镇等类型的综合性园区,经营内容涵盖果蔬采摘、休闲垂钓、民俗体验、会议商务、拓展培训、绿色购物、水上活动、科技培训、菜园畜禽认养、野外烧烤、农业体验、手工艺实践、渔猎、民俗表演、节庆表演、篝火晚会、戏剧歌舞等多种形式[1]。

从2004、2005年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到2010、2011年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创建,各省市已建成一批开发类型多元、资源特色突出、经营主题多样、空间布局科学的休闲农业示范点。这些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开发类型、依托资源类型、经营主题、空间布局特点代表了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示范带动周边区域休闲农业发展,对休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领先水平城市共拥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0处,其中,生态观光农园11处,农业主题公园7处,科技农园7 处,休闲农庄8处,特色乡镇7处;中级水平城市83处,其中,生态观光农园24处,农业主题公园22处,科技农园14处,休闲农庄10处,特色乡镇13处;初级水平城市28处,其中,生态观光农园8处,农业主题公园6处,科技农园11处,休闲农庄4处,特色乡镇3处;起步阶段城市13处,其中,生态观光农园4处,农业主题公园2处,科技农园6处,休闲农庄1处[2]。

(一)生态观光园模式

生态观光园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和产业链拓展能力,利用生态示范区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特色吸引游客观赏,着力开发生态型、观光型休闲农业资源,以生态农业景观、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农业风情为主题,将农业观光休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休闲农业的生态化、特色化、设施化、高效化发展。生态观光园主要有以下四种开发方式:

第一,观光体验型。这一类型是传统农家乐形式的升级和转型,整合传统农业观光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等类型,以参与、体验、采购为主题,以农、林、牧、渔、果、茶等休闲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展采摘、品尝、垂钓、欣赏等活动,建设采摘园、垂钓园、教育农园等,为追求农事参与和体验的游客提供体验型休闲农业产品。

第二,生态休闲型。这类是依托地区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生活、乡村民俗风情等休闲农业资源,建设集田园风光游览、农村生活体验、特色民俗展示、农业产业示范、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开展瓜果采摘、垂钓游乐、民俗观光、文化休闲、拓展训练、教育培训、实践基地等休闲项目。如重庆璧山古老城生态农业园,以黑色作物及生态作物种植为主,整合生产基地内外资源,发展生态食品、养生食品、绿色食品的收购配送,并以生态观光、休闲疗养等功能为支撑,拓展农业产业链,推进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提升辐射区域内农业产业化水平。

第三,市民农园型。在经营模式上采取社区支持农业方式,为市民提供菜地租种和蔬菜配送服务,采用自然农业技术,重视传统农耕与乡土文化的有机结合,致力于建设乡村和城市社区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市民农园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市民租地,主要的做法是把位于郊区的土地根据规划来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区域,再根据游客的要求将具体地某一块土地出租,再按照休闲农业园区总规划的前提下,根据游客的具体需要和规划,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或者进行相关的动物养殖。市民可与农场签订协议,预先支付菜地租金和农资费用,在租用的土地上种植蔬菜,体验田野劳动,在闲暇时间亲自打理菜园,或以托管形式交由农场打理;二是应季蔬菜配送,市民预先支付蔬菜配送费用,农场按计划生产出健康、安全的蔬菜定期配送给市民,市民不定期参与农场劳动体验,了解农场动态信息,生产过程产生的风险共担;三是亲子社区活动,依托主题丰富的农业节庆活动开展亲子社区系列活动,搭建家庭农业教育平台;四是健康农产品团购。

第四,产业园区型。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观光农业为布局重点,以特色农业为产业链发端,实现养殖、种植、观光、采摘、度假、餐饮、住宿、购物等功能共同开发,促进园区经营特色化、产品品牌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向农旅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如北京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农庄,依托有机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集种植、养殖、休闲、度假、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化基地,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二)农业主题公园模式

依托地区特色产业及优势资源规划建设集科研开发、生产流通、休闲娱乐、示范教育于一体的农业主题公园,对园区进行高起点规划、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农业公园在具体规划方面,通常具有蔬菜区、水果区、花卉区、水产养殖区和服务功能区。农业公园在具体的经营方式上,通常分为由政府主导经营的免费农业公园,同时也有由相关农业企业投资经营的农业公园。在休闲农业公园的利用方式上,可以引导游客在农业园区内观赏、采集、产品制作及其相关品尝、写作、绘画和摄影活动,提高园区管理效益,丰富游客旅游的乐趣。

第一,产业依托型。针对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地域的主导产业,如蔬菜、花卉苗木、林果、烟草茶叶、药材、食用菌种植业或家畜、家禽、水产养殖业等,延伸特色产业链条,带动相关联产业集聚发展。如郑州金鹭鸵鸟乐园,已建成集鸵鸟养殖示范、鸵鸟工艺品展销、鸵鸟宴主题餐饮、恐龙科普教育、青少年拓展训练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第二,示范基地型。开发环城农业旅游区,以大片粮田、蔬菜园、花卉苗木种植基地、特色农业园区、农业种养殖基地、乡村农舍等特色景观作为经营内容,依托特色休闲农业资源与产业化发展基础,打造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科普教育、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如北京怀柔区杨宋鹿世界主题公园,依托茸鹿产业发展,打造了集产业技术研发、鹿文化鉴赏、鹿产品展示、公众科普教育、农民技术培训为一体的休闲农园,将鹿养殖、加工、销售与观光旅游相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三)科技农园模式

充分利用地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经济基础,依托工厂化育苗技术、温室种养殖技术、蔬菜无土栽培、反季花果科研、克隆苗种培育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示范与推广,开展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生态观光旅游、田园风情体验、科普教育、展示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示范园区,形成农科游合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已建成集果蔬畜禽生产、观光采摘、农业考察、温泉疗养、特色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区,园区已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高新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着力建设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基地,形成了以林木种苗区、水产养殖区、精准农业区、农产品加工区、果品采摘区、园林园艺区、休闲度假区和籽种农业园为主的七区一园发展格局。

(四)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一般是在交通便利、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的城市近郊,开发富有地区特色的高品质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庄园,建设集田园观光、果蔬采摘、农事体验、水产垂钓、民俗体验、生态餐饮、健身娱乐、民居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庄,为游客提供农家生活体验与休闲娱乐项目。如厦门仙灵旗休闲农庄,结合集美区山地景观特色,建设跑马场、滑草场、越野车赛车场、攀岩、射击等项目,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运动健身、会议培训、生态餐厅、休闲木屋等服务产品,年接待旅客可达50多万人次。

(五)特色乡镇模式

第一,专业村依托型。充分挖掘区域内专业村资源,专业村是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经营产业化发展的产物,专业村在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增加农户收入、规范农村经济组织制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重点开发原生态村落、特色文化名村、经济强村、新农村建设名村、特色种养殖村、工业村、市场村,通过对特色村落的发掘、开发、宣传、推广,示范、引领和带动其它村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打造产业互补、信息共享、合作互助的发展平台,形成以特色村为核心的村域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利用特色村的产业、发展模式、技术、信息、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吸引外来投资,进一步提升特色村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建设。如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是一个敞开式、全民参与、个体经营为主的茶文化旅游村。

第二,民俗村依托型。民俗文化村、民俗度假村等,重点挖掘少数民族地区及特色农区的民俗风情、生活习俗、原生态歌舞、民族餐饮、民间工艺,体现农区原生文化形态,建设集演艺观赏、展览展示、餐饮住宿、购物休闲为一体的观光园区,并且辐射带动村域经济发展。如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园区建有民俗风情园、林卡娱乐园、藏式客房、民俗藏餐厅、民俗手工艺展销园等。

[1]包乌兰托娅.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3(5):173.

[2]包乌兰托娅.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3(5):17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