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休閒農業的發展趨勢

一、創意策劃品牌化趨勢

自1995年5月1日開始實行雙休日製度以來,中國各地農家樂、休閒農莊、休閒農業園區、民俗文化村等應運而生,並且在之後的20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1]。中國休閒農業的早期處於自發發展階段,多數休閒農業經營者品牌意識不強,不注重品牌建設,品牌影響力弱[2]。現階段,各類休閒農業經營實體都開始重視創意品牌策劃,品牌意識增強,品牌的終極目標是歸宿感,一個品牌的成功塑造需要一個相當漫長的客體心路體驗過程[3]。

第一,“誠信、低碳、環保、生態”是休閒農業創意品牌策劃的基本要素。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業態,休閒農業的消費群體主要是距離較近、相對固定的人群,誠信顯得更為重要。“低碳、環保、生態”實際上是一組交叉的概念,低碳強調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環保強調區域環境質量、景區環境狀況以及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生態則強調和諧、協調、綠色和安全(包括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

第二,創新具有特定文化感染力和市場衝擊力的發展理念。文化感染力強調對消費者的心理共鳴,激發消費者的參與欲[4]。因此,休閒農業的創意策劃應注意挖掘、傳承、弘揚特定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以激發消費者的參與欲和心理共鳴。例如,“絕壁上的古納西族寶山石頭城”、“西寧鄉趣農耕文化生態園”等,都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和吸引力。而市場衝擊力則強調對消費者的心靈振憾。

第三,創新具有鄉野魅力和技術含量的休閒體驗模式。休閒農業的發展是建立在農業農村的基礎之上,田園風光、山水風景、鄉風民俗、農業文明、鄉野風味等,都是其重要特色,立足於休閒農業的特色資源,創新具有鄉野魅力和技術含量的休閒體驗模式,有利於休閒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如“夢尋廊橋:隱藏在田野間的奇蹟”。

二、要素組合集約化趨勢

第一,作為鄉村旅遊資源,休閒農業集當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田園風光、鄉風民俗、農業生產設備設施、生產過程等於一體,為遊客提供了遊憩度假、休閒觀光、娛樂欣賞、生產體驗、科普教育等多樣化的旅遊資源。

第二,作為一種新興的農業產業形式,休閒農業集成整合了生態農業運動、庭院經濟、一村一品、農業產業化發展等多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巧妙組合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及其它農村工副業等生產經營項目,靈活運用傳統及現代農業技術,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的獨具特色的高效益生產系統,從而創造出更高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

第三,休閒農業重視農村文化產業或文化消費項目與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和滲透,注重將精神層面的文化內涵轉化為物質文化和多樣化的文化表現形式展示給旅遊消費者,並鼓勵旅遊消費者直接參與或體驗其過程,激發心理共鳴,實現弘揚傳統文化、繁榮農村文化事業。休閒農業以農業為依託、以農村為陣地、以農民為主體、以城鎮居民為客源,使城鄉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為環境,實現了大農業與大旅遊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了更大跨度的要素組合集約化。

第四,21世紀後,政府積極介入休閒農業的指導和引導,逐步形成了區域整體推進的特色化休閒農業集聚區,並主要集中在城市周邊、名勝風景區邊緣、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特色農區等,實現了地域分佈上的集約化。

三、技術集成模式化趨勢

上世紀80年代,受國際生態熱和環保熱的影響,國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生態農業運動,最終形成了立體生產技術、循環養殖物質能量多級利用技術、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等一系列生態農業技術,以及以基塘系統、稻萍魚系統為代表的多樣化的生態農業體系[5],實現了農業從單一種植或養殖向綜合利用資源和空間方向發展。90年代初,中國庭院經濟迅速發展,巧妙地將各類生態農業技術和生態農業體系應用於庭院生產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庭院自淨生產系統、庭院資源循環利用系統、庭院空間綠化美化系統等[6],為農家樂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90年代中後期,以南方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北方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西北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為代表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在服務三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7]。

與傳統的生態農業模式或庭院經濟生產模式不同,休閒農業強調模式的優化設計和要素間的量比關係,使模式具有更高的綜合效益。近年來,工商資本投入建設的休閒農莊或休閒農業園區,一般都根據園區的面積、區位特徵、地形地貌、旅遊資源狀況等進行了科學的規劃設計,使園區內的種養殖業項目、農副產品加工或其它工副業項目具有更優化的系統結構和功能,實現了產業鏈的合理銜接。同時,在規劃設計中,根據品牌創意策劃,將文化消費項目和文化內涵與生產性項目進行巧妙的對接、融合或嵌合,使生產性項目成為承載農村文化的載體,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

四、生產建設標準化趨勢

休閒農業的快速發展,引起了農業部門和旅遊部門的高度關注,政府部門開始介入休閒農業產業的指導和鄉村旅遊業務的規範化管理,陝西、四川、湖南等省分別制訂了休閒農業或鄉村旅遊的地方標準,農業部正著手製訂《農業觀光采摘園建設規範》、《休閒農業星級企業(園區)建設規範》、《農家樂建設規範》等行業標準(規範),促進中國休閒農業的規範化、標準化發展[8]。

在生產建設標準化方面,突出品牌建設及基礎條件的改善、提高,推進以生產體驗、生態觀光、人文創意、生活服務為重點的產業功能區建設。在生產體驗區建設方面,強調特色產品標準化生產與示範,建設標準化的種養殖基地,配備必要的標準化生產設施,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標準化生產與示範,整體提升農業生產過程體驗服務、農產品採摘服務、科普教育服務、遊憩觀光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在生活服務設備設施建設方面,注重遊憩服務輔助設施建設,遊憩區內建設了必要的給水排水設施、供電設施、交通設施和公共停車場等設專人管理;重視餐飲和住宿條件建設,具有完善餐飲設施和良好的防蠅、防塵、防鼠、防火設施,客房舒適、整潔、衛生,床上用品注意突出地域特色並形成統一風格。

五、資源利用循環化趨勢

休閒農業的資源利用循環化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環(recycling)。按照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良性循環休閒農業園區,某一生產環節的產出或副產品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或生產原料,使得系統中的物質、能量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有效防止廢棄物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汙染。進行休閒農業規劃設計時,通過人工食物鏈設計,將多種生產性項目通過食物營養關係連接起來,實現了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在資源利用循環化方面,沼氣發酵、食用菌生產、腐生動物養殖對實現系統內物質能量多級利用具有特殊意義。其中,最典型的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是,種植業生產的副產品和秸杆作為養殖業的飼料,養殖業生產的畜尿通過沼氣發酵生產沼氣能源,沼渣沼水作種植業生產的肥料,實現系統內的良性循環。

其次,休閒農業還根據當地特色資源情況,在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等方面湧現了不少建設典型,這類項目的引入,不僅提高了系統的生態效益,而且增加了園區景點,拓展了休閒農業的科普教育功能。

休閒農業資源的循環化利用,以實現園區環境“淨化、美化、綠化”為主線,以建設低碳環保、環境友好型休閒農業為目標,以生活垃圾處理、汙水處理、環境美化、村鎮綠化為重點,進行生活汙水、生活垃圾、秸稈等的資源化利用。在環境淨化方面,通過家園、田園、社區清潔設施建設,實現園區環境的無汙染、無廢物生產和消費。環境美化方面,在主要道路、社區設置休閒農業景點指示牌,改造各接待戶和景點與公路的連接道路,接待戶建築物的牆面粉刷、風格化裝飾、庭院美化建設等,形成本休閒農業集聚區的特色和風格化特徵。園區綠化方面,通過項目區綠地建設,合理種植和配置花、草、樹木,改善農村環境。

六、產品優質生態化趨勢

現階段休閒農業的生產性項目產成品都儘可能實現高產、優質、安全(生態)、特色,注重品牌建設。休閒農業的農副產品主要是各類鮮活產品、綠色食品、特色產品和各類高端農產品,其價格一般高於當地市場價,甚至部分達到當地市價的3—8倍[9]。

綠色食品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證,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無汙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並分為A級和AA級綠色食品。休閒農業產品優質生態化趨勢,是打造休閒農業品牌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休閒農業所推出的各類高端農產品,主要包括有機食品(AA級綠色食品)、特色農產品、手工藝精品等,面向中、高收入群體和鄉村旅遊消費者,全面體現了產品的優質化、生態化、精細化、特色化趨勢,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七、服務人本規範化趨勢

第一,道路建設規範化。“十六大”後是中國三農發展的黃金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大發展。同時,地方政府的專項投入或工商資本投資休閒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實現了硬化路面通到每個接待戶或園區,而且各類休閒農業集聚區或休閒農業企業大都建設了專用停車場,園區內主要景點之間一般也都建成了硬化路面或藝術化廊道,充分考慮了遊客的需要。

第二,標識標牌人性化。為了方便遊客進入休閒農業區,一般都在主要道路的分岔口設置了指路標牌,為了方便遊客在園區內遊覽,各景點間設置指路標牌和景點標識牌,注意合理配置遊客觀賞途中的休息場所和設施,遊憩途中適當設置景觀小品,甚至配備導遊或解說人員,進一步體現休閒農業的人性化服務。

第三,接待服務禮儀化。近年來,休閒農業經營者和政府相關部門加大了對休閒農業從業人員的業務及技能培訓,為接待服務禮儀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部分省市開展了星級鄉村旅遊點的認證工作,督促休閒農業經營者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從業人員素質培訓,提高整體服務水平。部分建設較好的休閒農業集聚區,建立了鄉村旅遊接待中心和特色產品展銷中心,形成了良好的管理體制。

第四,簡易設施藝術化。一些建設較好的休閒農業集聚區和民俗文化村(鎮),通過“穿衣戴帽”改造原有民居,實現建築外觀的風格化、特色化、藝術化;遊憩區內的植物景觀、地面構築物景觀(門樓、涼亭、坐櫈、柵欄等)以及景區內的基質、斑塊、廊道,都充分考慮了藝術化設計和風格化裝飾,形成園區整體景觀和特色文化。

第五,消費項目多樣化。休閒農業一般都包含有特色餐飲、特色住宿、田園風光與自然景觀、名勝古蹟與人文景觀、特色娛樂、垂釣、獵狩、果蔬採摘、會員制種植、畜禽認養、特色有氧運動、鄉風民俗或演藝觀賞、傳統手工藝實踐、農事操作體驗、特色農產品或珍稀物種觀賞、現代農業新技術示範等消費項目中的若干類,以多樣化的遊憩資源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八、產業經營聯盟化趨勢

第一,強化區域橫向聯盟,提升休閒農業集聚區的核心競爭力。區域內先行產生效益的經營實體,往往能帶動一批後繼者從事休閒農業,從而形成休閒農業集聚區,在同一集聚區內的各經營實體,如果處於一種無序競爭狀態,必然導致內耗;反之,如果強化區域內的橫向聯盟,通過特定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進行統籌和管理,結合品牌創意策劃,整體提升集聚區的基礎及公共設施建設,通過合理佈局和定向培育不同的特色消費項目,通過集聚區的規劃設計定向培育旅遊資源和打造大型農業景觀,從而提升集聚區的核心競爭力,吸引更多遊客。農業部推出的“魅力鄉村”建設項目,極大地推進了休閒農業的區域橫向聯盟。目前各地已有不少休閒農業集聚區,通過村民委員會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鄉村旅遊接待中心,集中展銷集聚區內的特色產品,統一管理,集中調度,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運作機制。

第二,推動異業聯盟,實現第一、二、三產業的巧妙融合和協同發展。各類休閒農業經營項目包括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或其它工副業,這既包括第一產業的範疇,也有第二產業的範疇。同時,休閒農業以其特有旅遊資源承載鄉村旅遊,實現對旅遊消費者的服務,因此也具有第三產業的基本特徵。所以說,休閒農業是貫穿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緊密聯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現代服務業的新型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休閒農業推動產業集聚,以第一產業項目為社會提供優質特色農產品,以第二產業項目為社會提供優質食品和傳統手工藝精品,以第三產業項目為社會提供旅遊服務和文化消費,全方位提高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效益,成為促進農民致富、農業增收、農村發展的朝陽產業。

[1] 高倩文,唐菊英.湖南休閒農業的產業特徵分析[J].作物研究,2012,26(1):56-58,62.

[2] 義林,高志強.基於 SWOT 分析的武岡市休閒農業發展對策研究[J].作物研究,2012,26(3):274-277.

[3] 何興.休閒農業的品牌打造[J].農業工程技術,2011(3):56-59.

[4] 高倩文,李丹.加快發展休閒農業推進農村文化繁榮[J].企業家天地,2012(3):3-5.

[5] 高志強.農業生態與環境保護[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115-131.

[6] 盧良恕.中國庭院經濟概論[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4-44.

[7] 孫好勤,高志強.中國休閒農業發展趨勢探析[J].中國農學通報, 2013,29(32):391.

[8] 孫好勤,高志強.中國休閒農業發展趨勢探析[J].中國農學通報, 2013,29(32):391.

[9] 孫好勤,高志強.中國休閒農業發展趨勢探析[J].中國農學通報, 2013,29(32):3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