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互聯網的誕生,消融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地域隔閡;物聯網的興起,跨越了人與物之間溝通的鴻溝。倘若堅如磐石的空間與建築都有了與人溝通的能力,人對萬物的掌控力也將進入一個新的紀元。在霍尼韋爾亞太總部新樓裡,這個假設已經成為現實。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人員擴張與空間成本是一對永恆的矛盾,只有讀懂矛盾背後的真實需求,通往答案的真理之門才會打開。“當你發現大部分固定工作位都經常空置時,就該考慮變革空間佈局、思考開放式靈活辦公的可能性,”霍尼韋爾全球房地產部亞太區總監徐倫說到。“這座總部大樓採用了100%靈活辦公位,員工可通過樓層監控顯示屏(Floor Dashboard)尋找空閒辦公位、可用會議室等空間數據。目前大樓的平均空間利用率超過60%,現有工位能夠容納1.5倍數量的員工,甚至還富餘2層空間供企業未來發展使用。”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徐倫表示:“這座大樓在通過智能天花板(Smart Ceiling)實時監測每層辦公區域的空閒辦公位、可用會議室等空間數據之外,也可實時監測樓層的溫溼度,以及PM2.5、二氧化碳、甲醛和總揮發性有機物數值等空氣質量指標。此外,大樓還採用了霍尼韋爾自主研發的可視化中央監控系統(Commend Control System)實時監控大樓的四重空氣過濾淨化,將空調運行、能源消耗、攝像監控、門禁系統、火警消防等設備的運轉指標最終彙集到CCS系統中,以便物業管理部門和中央控制室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各項可視化的數據圖標就像是賦予了建築以旺盛的生命力,空間的脈搏有力跳動,保衛著員工的健康,並將更多的空間選擇權與掌控力交給了員工。這座全球第一幢採用CCS系統的建築,讓空間利用、空間管理和建築運行之間得以互聯互通,也印證了霍尼韋爾利用可視化智慧樓宇技術讓人與建築互聯互通的可行性,完美詮釋了霍尼韋爾企業理念中的“互聯的力量”。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這也是我們選擇挑戰霍尼韋爾空間設計的重要原因,如何將最新科技、最新國際標準與空間結合,將之與國內企業的文化、員工工作習慣結合?”霍尼韋爾亞太總部新樓是霍尼韋爾美國總部之外唯一一個、也是亞太首個執行“霍尼韋爾辦公環境標準(HWS)2.0”的大樓,BNJN本真設計聯合創始人陳錚表示:“國內外企業架構、年輕人的表達方式完全不同,年輕員工有許多創意和靈感,但是國內嚴謹的組織層級讓員工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為了營造鼓勵跨部門和上下級溝通交流的氛圍,BNJN將兩個核心筒中央的空間設計為茶水間、寄物間和小型會議室,核心筒外圍的臨窗觀景空間劃分為辦公區和交流區,員工在辦公區處理完專注工作後,就能帶著電腦坐在交流區的沙發上與同事共享空間、交換想法。寄物間高低錯落的寄物櫃和小沙發,也可作為座椅或站立高度的桌子進行臨時會議。

靈活工位辦公最大挑戰之一是解決員工物品的存放。BNJN為每位員工都設計安排了2個寄物櫃解決物品存放問題,一個在核心筒寄物間,一個在工作位附近。每天早晨寄物間也是員工聊天交流的地方。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霍尼韋爾是一家既傳統又國際的企業,設計中延續了之前企業辦公樓裡的中國藝術表達,在辦公環境中融入了一些現代手法演繹的水墨元素。同時在大堂引入流水屏風,讓空間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視覺層次感。設計師特別強調了休閒區傢俱的重要性:傢俱的藝術感很重要,在有人入座時能感受它的實用與舒適,離席後它就作為一個藝術品營造出空間美學的氛圍。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人與空間的交流,是每天身與心的對話。亞太總部新樓的每層樓面都配置了海沃氏Eddy和Intuity升降桌,提倡員工在坐與站之間經常切換,高達30%的配置比例呵護員工健康。充滿活力的傢俱色彩讓心情與空間一起躍動,員工都很喜歡會議室裡的Hello座椅,色彩繽紛又便於靈活移動。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海沃氏協調服務團隊還提供了舊傢俱的再利用服務,管理層個人辦公室裡主要沿用原有桌椅,部分進行了新桌板與舊桌腿的搭配使用。讀懂企業文化與每個團隊的工作習慣,為企業在有限預算中營造理想的辦公空間,也是海沃氏一以貫之的理念。

人與建築互聯 霍尼韋爾亞太總部辦公設計

轉自:設計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