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爸爸:我访问了几十所英国学校,谁说英国教育缺乏创意?

引言

英国教育古板传统?

美国教育随性自由?

事实真的这样吗?

本期嘉宾Daniel,早年留美,

却把儿女送去英国,

横向比较,他认为英国教育的优势在哪?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留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对英国的印象似乎和“古板”“传统”联系在了一起。

相比中国家长趋之若鹜的美国寄宿高中,英国教育被误解为“缺乏创新,跟不上时代”,对于英国寄宿学校的印象也停留在浆洗得笔挺的白衬衫领、古老的城堡和讲课无趣的老师……

可是,一个拥有披头士、007和哈利波特的国家怎么可能无趣呢?!回想一下上海世博会充满爱心和想象力的英国馆、幽默动感时尚的伦敦馆,甩了美国几条街啊好不好!

香港爸爸:我访问了几十所英国学校,谁说英国教育缺乏创意?

当然,口说无凭,我们还要请亲历英美的过来人谈一谈。

本期嘉宾Daniel,坐标香港,14岁就读于美国的私立高中韦伯中学,现在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他在从事国际教育后,把自己的孩子先后送到英国念寄宿中学,多年走访几十所英国寄宿学校,以及近300所美国寄宿学校。

横向比较,他认为英国教育的优势在哪里?他为什么给自己孩子选择了英国?

Daniel的话

香港爸爸:我访问了几十所英国学校,谁说英国教育缺乏创意?

英伦创意:强势的科技文化潮流

一提起“文化潮流”这个词,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拥有好莱坞这个造星工厂的美国。但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很多东西,背后都是英国文化的影子。从披头士到Coldplay,从詹姆士邦德到哈利波特,从莎士比亚到指环王……英国不单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理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用政策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比如说当年为了拍摄哈利波特这部电影,政府还特地修改了法案,将“童工”工作的时间放宽。

香港爸爸:我访问了几十所英国学校,谁说英国教育缺乏创意?

英国的科研实力也很强大。基因克隆技术的第一次实现就在英国,曼大发现的石墨烯仍是目前最热门的纳米材料研究方向,而人工智能的巅峰之作阿尔法狗(Alpha Go),是由英国人工智能科技公司DeepMind研发的;还有著名的万维网,也是英国的计算机科学家蒂姆发明的,只是这位慈善的科学家将自己的研究捐了出来,放弃了成为第二个亿万富翁比尔盖茨的机会。

很多人对英国教育的印象,大概源于那些穿着校服的男生女生,看上去不像美国那么随性自由。

我曾经也对英国有类似的想法。但去过英国实地考察,尤其是儿女过去读书后,很多观察颠覆了我的想法。

我尤其关注的是创新方向的教育。其中最令我深刻的是一所学校叫做Oundle School。每年都有一些学生被老牌名校录取后,特地转到这所学校,因为他们的STEM水准遥遥领先

2007年,校方兴建了一座新的教学楼,里面拥有16间实验室,非常厉害,一眼看上去很像MIT的布局方式,里面有高倍电子显微镜,空气动力学实验设备等等。学生们还可以自主研发制造汽车、快艇甚至飞机,非常打动我。

香港爸爸:我访问了几十所英国学校,谁说英国教育缺乏创意?

在面试时,英国学校反而比美国更自由化、更有个人色彩。

在美国,面试官会拿着一张表格,给学生打分,整个流程比较标准化;但在英国,面试没有评分表,招生官仅仅是决策人之一。学校每一个带领孩子参观的老师或学生,宿舍长(housemaster),甚至招生部的前台都会观察并参与对候选人的评价。

这个过程中,英国的老师们会跟学生们幽默一下,让人觉得亲切有趣。

香港爸爸:我访问了几十所英国学校,谁说英国教育缺乏创意?

在英国实地考察的期间,我们常常体会到英国式的幽默。

比如有一次,两个宿舍长“抢生源”。其中一幢宿舍楼很古老,但位置在学校中心;另一间很新,但位置比较偏。

于是那个“老宿舍”的老师说:当然选我们呀!你看,我们的学生都吃完饭去踢球了,他们(新楼)的学生还没走回宿舍呢哈哈哈……

而“新宿舍”的老师不服气说:我们才好呢!离学校远,天高皇帝远,自由自在没人管哈哈!

香港爸爸:我访问了几十所英国学校,谁说英国教育缺乏创意?

英剧《IT狂人》的冷幽默

英国的老师就像上图,会跟你玩点冷幽默,很多时候充满智慧思辨;他们很少自负,更擅长低调自嘲。

对于在英国受教育的人,他们往往擅长将自嘲作为一种社交手段,让对方觉得舒服。

美国高中,是内向者的天堂还是地狱?

曾有家长问:我的孩子性格内向,是不是不适合去美国高中?

这个问题要两面看:

在美高,外向的社交达人最受欢迎,有的内向的孩子可能因为受过挫折打击,到了美国也许会变得更开朗、开心!

但是另一方面,有的孩子天生内敛,擅长观察、礼让,而不是时时刻刻突出自己。

这时候家长就要想想了。把内向作为性格缺陷,这是不是美式教育给我们的一种“误导”?是不是应该教导所有孩子,都善于表现?

美国教育的逻辑是:性格外向= 交流能力强= 有领导力= 将来更容易成功。

举个例子,美国的老师会认为,孩子一定要从小学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学会分享观点,而衡量标准就是参与课堂讨论。很多美国学生养成了习惯,老师话音刚落就举手,哪怕答案还没想出来,嘴比脑子快,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但是低龄教育阶段,这样的教学效率高不高,就见仁见智了。

一些“内向”的中国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分享观点,而是不习惯这样的互动方式。他们更喜欢经过充分思考之后再发言,要说就说完整。但老师给学生打分的时候,却会给发言更多的加分,给“内向”的减分。对于擅长深度思考的学生,这其实是一种惩罚。

香港爸爸:我访问了几十所英国学校,谁说英国教育缺乏创意?

再比如说,有些“内向”的孩子喜欢独处,花时间把一件事情钻研透,把一个领域做好。但在美国学校,可能会因为他不与人互动、全面开花而受到苛责。

很多孩子在去美国前没有准备好面对这样的价值观,内心时常会充满自我否定,因为害怕遭到负面评价,他们会在社交场合中感到非常紧张焦虑。

美国一些榜上有名的总裁,如比尔·盖茨、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前任总裁詹姆斯·科普兰等等,在美式价值观里,纷纷认为自己是内向型人格,是悲是喜呢?

教育学中有一个理论叫i+1,意思是学习应该发生在孩子能够驾驭的范围里,再给出提高“一度”的挑战。没有做好准备,就把“内向的”孩子空投进美高这样一片“人人边游边喊的深水区”,逼孩子去变得外向多言,他们不仅学不会游泳,可能还有溺水的风险。

而英国的教育系统,非常欣赏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孩子,更注重传承和深度。如果孩子钢琴十级,或是画画非常好,英国人会被打动;但在美国,招生官更看重的是孩子有没有参与乐队、群体活动、展现领导力等。

英国很多学校,会特别为某项音乐,艺术或体育突出的孩子设立奖学金,用于承担孩子接下来一对一的乐器学习的私教费用,单项强被认识是一种荣誉。这样的肯定,不仅给孩子一份鼓励,也让英国在深度的创意,和人文艺术领域,获得了宝贵人才。

香港爸爸:我访问了几十所英国学校,谁说英国教育缺乏创意?

有些孩子到了英国,因为获得专业领域的肯定,同时当地老师很擅长“自嘲”,不会咄咄逼人,反而变得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外向。

对于我自己的孩子,我更希望他们能循序渐进,在东方文化的基础上面,一点点的靠近西方,而不是一下子推翻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所以,我送他们到英国去,希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礼貌;学习能有系统性,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做决定。

我也会建议很多考虑低龄留学的家长,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也许考虑去英国读书,多一点规矩的培养,等孩子成熟一些再去美国,去发展个性化的特质,这样就吸收了两个教育系统的精华了。

自我管理弱,去美国风险高

美国鼓励自我,对于自我管理弱的孩子是一种挑战。

相比美国教育偏好的“冒险家”,和三四点放学后“放养”的政策,英式教育更适合那些自控力不太强的学生。我接触过的很多美高孩子,确实是精力充沛,球队乐队剧团里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但一些学校的管理很宽松,导致不少人没有合理安排时间,过多的涉猎也分散了他们精力,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活动都浅尝辄止,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这就犯了学生在规划活动中的大忌——不够深入。

英国的寄宿学校也有大量的活动时间,但管理更加严格,一旦规划好自己的日程表,孩子就要按照时间去舍监那里签到“打卡”。这对于低龄孩子的独立性,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传统的英国教育系统,希望学生申请大学时,就非常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因此高中最后阶段,A-Level课程门类会缩紧,让学生更专业和深入地学习选定的课。

最近几年,英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有了新的趋势,课程设置更加开放。除了A-Level以外,很多学校开设IB课程,可选的课程非常广泛,在中学阶段就可以挑选兴趣爱好是什么样,再挑选大学读什么专业。

香港爸爸:我访问了几十所英国学校,谁说英国教育缺乏创意?

英国的好大学,也不仅仅只有牛津,剑桥,LSE,帝国理工这四所。像伦敦、纽约投行的精英们,就有毕业于LBS、华威、巴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很多英国学校的学生。而威廉王子就读的圣安德鲁斯大学,更是老牌且学术能力相当强的学校。

香港爸爸:我访问了几十所英国学校,谁说英国教育缺乏创意?

英国的寄宿学校之间,也并非都差不多。

我们熟悉的贵族学校,有伊顿公学和哈罗公学等;还有一些是给普通人家的孩子念的私立寄宿学校,课程和活动也非常丰富。

而每个学校的特点也不一样。哈罗公学会鼓励学生接触政治,圣保罗女子中学注重创造性和综合发展,Winchester则更看重学术方面;Wycombe Abbey是英国最顶尖的女校,追求卓越的学术的能力,每一年单单是去牛津剑桥的学生,就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同时学生的压力也非常大;

而同样是Wycombe Abbey创办人办的另一所女校Benenden,就特意选择了更加开放的办学方法,整个校园非常鼓励孩子参与多元的活动,体育,表演艺术,美术等等,里面的学生相对更轻松开心一点……不同的孩子,可以选择去不同的学校。

英国优质的寄宿初中数量,比美国多很多。

香港爸爸:我访问了几十所英国学校,谁说英国教育缺乏创意?

这些年,英国学校的变革也很多,比如伊顿公学也有奖学金,资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入读,而不仅仅欢迎贵族。

毕竟,连英国王室都愿意接受不那么“传统”的王妃,教育哪能一成不变呢?

香港爸爸:我访问了几十所英国学校,谁说英国教育缺乏创意?

所以说,虽然我常常帮孩子去美国受教育,但我认为英国教育绝不该是赴美失败后的Plan B。

不同的孩子,应该去往最适合他们的地方,而不是那个看上去很美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