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拿家裡錢?父母怎麼做,孩子才不會有這樣的行爲?

孩子偷拿家裡錢?父母怎麼做,孩子才不會有這樣的行為?

一位媽媽問:我發現孩子偷偷用了我手機裡的錢,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吃到教訓,以後再不這麼幹?

這事兒,我還真的不知道怎麼辦,因為從來沒遇到過。

我們家裡零用的現金,就放在書架上,孩子從來都不去動;兩個大人的手機裡都有錢,手機也都隨手放桌面上,孩子偶爾會借用一下手機,但也不會動裡面的錢;有時孩子要交餐費或校服費,大人一時騰不出手來,會讓孩子自己去拿錢,孩子們取夠錢,都會讓爸爸媽媽看一眼數目再拿走。

所以,我們確實不知道發現孩子拿了家裡的錢之後,爸爸媽媽該怎麼辦,但很確切地知道,大人要怎麼做,孩子一定不會偷拿家裡的錢。

英國著名教育家A·S·尼爾在他的經典著作《夏山學校》中談到偷錢的孩子時說,“如果他的家庭誠實而快樂,這種情形根本不可能發生。”這句話,真是概括得特別精準。

孩子偷拿家裡錢?父母怎麼做,孩子才不會有這樣的行為?

爸爸媽媽做誠實的大人

不告而取,當然是一種不誠實。通常遇到孩子偷拿家裡錢的情況,爸爸媽媽也首先會擔心孩子的誠實品格。

但孩子的不誠實,是天上掉下的來嗎?當然不是。它有一個最直接的來源,就是父母或者家中其他成人的示範。

父母無疑不會有意地為孩子示範不誠實,但很多父母會經常性地對孩子看到,或者讓孩子接觸到不誠實的言行,自己卻渾然不覺。

最常見的是兩種情況:

一種是說謊話欺瞞孩子。這種情況,從孩子幾個月起就頻繁發生。

比如,剛剛會爬的孩子,想去夠桌上的一個玻璃杯,大人為了避免杯子打碎扎傷孩子,同時為了保護那個杯子,通常會嚇唬孩子:“不能碰,它會咬人啊!”杯子當然不會咬人,劃傷手也不叫“咬人”,所以這就是赤裸裸地說謊。

此類謊話在很多大人“哄”孩子的過程中比比皆是,其實就等於不停地為孩子做說謊的示範。

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說呢?我會直接告訴孩子:“這個杯子是玻璃的,玻璃杯掉到地上會打碎,打碎了會劃傷小手,小手劃傷了會流血、會痛。”告訴孩子事實,你就不用撒謊騙他,而且隨時把這些生活常識講給孩子聽,孩子慢慢就會懂,他受傷、遇險、搞破壞的幾率,也會因此大大降低。

另一種情況,是為孩子示範不告而取、順手牽羊。這也非常普遍,而且也是從孩子幾個月起就會發生。

比如,媽媽不在家時,孩子想動媽媽的化妝品,看護孩子的祖輩或者阿姨制止無效,就很可能告訴孩子:“那咱們偷偷玩兒一下再放回去,可不能讓媽媽知道哦。”——過了一些年,這個行為就會演變成:“我趁媽媽不注意從她那兒拿點錢,可不能讓媽媽知道哦。”

再比如,一些餐廳會把餐巾紙放在某處,供顧客取用,你一次取兩張,就是按需取用,你一次取一大把,就是佔便宜、順手牽羊,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偷”。我就曾經在宜家家居的餐廳不止一次地見到,帶著孩子的父母、老人、阿姨,當著孩子的面,泰然自若地把大把紙巾塞到自己的包裡。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是還是孩子行為模仿的重要對象,不誠實的父母,會輕鬆地教會孩子不誠實。

孩子偷拿家裡錢?父母怎麼做,孩子才不會有這樣的行為?

關注並滿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會偷拿家裡的錢,另外一種可能是,孩子的需求經常得不到滿足。

有的父母是因為經濟條件所限,很少滿足孩子的要求。但與之相對的卻是,父母又常常恨不得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去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補習班,而且這又成為拒絕滿足孩子的理由:“你看,家裡就這麼點錢,都給你上‘班兒’了,你還要這兒要那,一點都不能體諒爸爸媽媽的辛苦。”

有的父母是覺得孩子想要什麼都是無理要求,明明孩子想要的東西在家庭經濟承受的範圍內,而且也不會造成什麼惡果,但父母就是不假思索地拒絕孩子。比如,孩子想買一個好一點的玩具,大人可能跟他說:“不行,你要用自己的壓歲錢去買”,或者說“你要自己攢錢去買”。

兩種父母,都會培養出長期得不到滿足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就很可能會自己去尋求滿足——孩子想得到的不是錢,是滿足。

那麼,在花錢上,如何關注並滿足孩子的需求呢?

首先,要改變父母自己的觀念,不要認為,孩子想買什麼,都是“無理要求”;讓孩子明白,他可以向父母提出花錢的要求。

比如,很多偷拿、偷用家裡錢的孩子,都是把錢花在了遊戲上。為什麼會偷用?因為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反對他玩遊戲,直接要錢的話,爸媽不但不會給,反倒會把他給批評一頓。但如果孩子知道爸媽不會這樣,他可能就會不會偷拿,而是直接向父母提出要求了。

我們家允許孩子玩遊戲,所以孩子要在遊戲上花錢,從來都是直接提出:“媽媽,我想買個遊戲,大約200塊錢。”我們會問下是什麼遊戲,通常就馬上答應。。

當然,我們和孩子之間也有一個約定:只可以買一次性付款的遊戲,不可以買任何需要不斷充值的遊戲。同時,我們自己也不玩任何遊戲,更不玩需要充值的遊戲。

其次,“看到”並“理解”孩子的需求。

對孩子來說,有些東西他並不是非買不可,也不是馬上就得買,但是,他的需求能被爸爸媽媽“看到”,並且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對他來說,非常重要。

有一次,我們帶孩子們去上海,哥哥去看演出,我們就帶小兒在一家MALL裡閒逛。遇到一家樂高玩具店,喜歡樂高的一家人,就像老鼠掉到米缸裡一樣,興致勃勃地看了起來,一邊看,一邊對各種幾千塊、上萬塊的新品來幾句小點評。期間,小兒在一個1000多塊的大火箭前轉了好幾圈,我們就問他:“看上這個了?”小兒點點頭。我們想了一下,就問他:“這個小貴,你是想現在買呢,還是當生日禮物買?”小兒想了想:“我還是當生日禮物吧,那樣更有驚喜。”然後,一家人就愉快地吃十幾塊一份的甜品去了。

說這件小事,我並不是想說,孩子想要的東西,無論多貴,都得給買,而是想說,爸爸媽媽能看到並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才會更快樂,內心才不會有個很大的空洞,需要用佔有東西來填補。

孩子偷拿家裡錢?父母怎麼做,孩子才不會有這樣的行為?

給孩子充分的愛和關注

除了具體需求上的不滿足,孩子偷用家裡的錢,還有一個深層的心理原因,就是情感上的不滿足,正如尼爾在《夏山學校》中說的,“一個病態孩子的偷竊多半是因為沒有愛,他的動機是不自覺的,每一個經證實的少年偷竊犯都覺得沒有人愛他,他的偷竊行為是想得到一個貴重東西的象徵。”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例子,有的人明明物質條件非常優渥,卻無法自控地偷竊,連他們自己都無法解釋自己為什麼要用偷竊的方式,去佔有一些明明不需要的東西,或者自己完全買得起的東西。

但是對心理學稍有涉獵的人就會明白,這種偷竊,其實是心理上的一種不滿足感在作怪,他們只是想通過佔有某種東西,來填補情感上的不滿足。

尼爾認為,孩子“偷錢就是偷愛”,心理學家阿德勒提供了另外一種解釋,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欲生欲來的“追求優越感”的慾望,人們希望被看到、被關注,從而獲得一種滿足感。有的孩子,會通過正當的方式,比如勤奮學習,獲得好成績,或者發展某種興趣和長,來獲得這種滿足感。

但如果孩子通過這些正當的方式,無法獲得優越感,他就很可能採取一些不當的方式,有的孩子會表現得特別調皮搗蛋,有些孩子輟學遊蕩、有的孩子抽菸喝酒,都是這種機制在起作用。孩子偷竊,也是一樣。

所以,父母如果發現孩子有偷竊行為,除了要檢討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是否很少滿足孩子的要求,還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注,是否讓孩子感受到了足夠的愛和關注。

孩子偷拿家裡錢?父母怎麼做,孩子才不會有這樣的行為?

幫孩子建立良好的金錢觀念

孩子偷用家裡的錢,還有一個可能,就是他的金錢觀念有些偏頗,既不能理性消費,又對金錢有過度的“佔有”意識。所以我們還有兩個建議: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就“理性消費”達成默契。

有的父母是無論孩子想買什麼,都告訴孩子“我們買不起”,有的父母是無論孩子想買什麼,無論是否超出家庭經濟承受能力,都毫不猶豫地馬上給買。

前一種父母,會培養出對各種可買之物充滿慾望的孩子,後一種父母,會培養出買什麼都不考慮自己消費能力的孩子。他們小時候都更可能出現偷用家裡錢的情況,長大之後更容易成為買買買的“卡奴”或者“校園貸”的對象。

我們家的辦法是,讓孩子明白家庭經濟能力,知道什麼東西是就目前條件來說可買的,什麼東西是就目前條件來說不可買的,還有什麼東西,是無論條件如何,都不能輕易去碰的。

比如,買樂高,我們和孩子達成的默契是,1000元以內的,算是玩具,一年可以買一兩個;1000塊以上的是給發燒級別的玩家準備的,你們將來經濟獨立了,可以自己買,但現在咱們家還有更多需要用錢的地方,不能去買發燒級玩具。

再比如,我們會明確告訴孩子,各種充值遊戲是無底洞,只要開始充值,你很可能會不停地充下去,所以我們不能碰。

這樣,十幾年下來,兩個孩子都已經非常明白,自家的消費能力範圍在哪裡,超出消費能力的,既不向往,也不羨慕。當然,在消費能力範圍內,我們也不會壓抑孩子的需求,讓孩子老是有什麼東西“求之而不可得”。

第二、不要培養孩子對金錢的過度“佔有”。

我們主張滿足孩子,但不主張讓孩子從小對錢“太有概念”,避免孩子太早學會熟練地花錢,也避免讓孩子認為,錢是不經勞動就可以拿到的東西。

比如,孩子的壓歲錢,我們不會讓孩子自己掌握,也不給孩子灌輸“壓歲錢是你的,你可以自己決定怎麼花”的意識。

因為孩子的壓歲錢,通常數額不小,這麼容易地拿到大筆的錢,很可能誤導孩子,錢是不經過勞動,就能輕鬆拿到的東西。而且,孩子的金錢觀念並不成熟,消費經驗也很欠缺,過早讓孩子接觸錢,他很可能過早開始並不適當的消費,比如去買超出自己消費能力的東西,結果很可能是當自己的錢不夠用時,就開始打父母錢包的主意。

這可能和很多父母不同。一些父母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會經常和孩子談論錢,談論“你的錢”“我的錢”,談論錢能做什麼、談論“有錢”和“沒錢”。我們認為,這會讓孩子成為太“愛”錢的人,並非好事。

前面說的這些,都是我們家的方法。我們認為,如果父母能做到這些,孩子就完全不會出現偷用家裡錢的情況。

那麼,如果出現了怎麼辦呢?具體的建議,可能需要有此經驗的父母給出,不過我們有一個最基本的建議,那就是不能靠打罵孩子來解決問題。

看到了孩子偷用家裡錢的真正原因,我們就不難發現,打罵可能產生一時的懲戒作用,不消除深層原因,問題恐怕永遠得不到解決,而且,嚴厲的管教還可能適得其反:孩子會因為打罵而自暴自棄,發生更嚴重的出格行為。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