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怎可不懂《隨園詩話》?送你一把學詩的金鑰匙!王和尚讀隨園

和尚有話說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詩話》?送你一把學詩的金鑰匙!王和尚讀隨園

讀詩不可不讀詩話,多讀詩話才能從浩如煙海的詩詞世界中跳出來,拋棄感性,用理性眼光看詩詞;從單個作者層面跳出來,在更高的層次去俯視和梳理。站得高就容易看得遠。

但是看詩話不可拘泥,不可盲從,更不要迷信作者的一家之言。讀詩話要多讀,一遍讀詩,一遍驗證詩話的觀點,兩相參照才能理解更深。多讀幾遍才能領會更多。

和尚今天摘取《隨園詩話》中一些比較客觀公正的觀點作下解讀。這些觀點適合學詩者好好領會理解,而不會陷入袁枚個人觀點的窠臼中。(六不和尚微信公眾號:midouwei)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詩話》?送你一把學詩的金鑰匙!王和尚讀隨園

1.

天籟與人力

作古體詩,極遲不過兩日,可得佳構;作近體詩,或竟十日不成一首。何也?蓋古體地位寬餘,可使才氣卷軸;而近體之妙,須不著一字,自得風流,天籟不來,人力亦無如何。

今人輕近體,而重古風,蓋於此道,未得甘苦者也。葉庶子書山曰:“子言固然。然人功未極,則天籟亦無因而至。雖雲天籟,亦須從人功求之。”知言哉!

王和尚品讀

姜白石曾言:寫詩要精思。近體詩最能體現作者的思力和境界,易寫而難工。律詩對格律、對仗、字法、句法和章法都有考量,寫好實屬不易。

古體詩重鋪排,重一氣貫通,如長江大河宛轉奔流。近體詩重凝練,重醞釀斟酌,如對敵戰陣章法謹嚴而莊重沉穩。

古體以樸拙高古為妙,近體以精工細緻為高,二者都不易寫。

袁氏所言近體須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可謂至高境界。一般寫律要求莊重含蓄即可為佳作。《隨園詩話》注重性靈說,講究從心而發,但是律詩如果只重性靈而少了筋骨力量,則不免輕飄了。

現代人寫詩,凡是不合律則標為古體,兩者有根本區別,如此武斷豈不可笑?近體詩寫得四平八穩容易,但是古體詩比律詩更難。蘇東坡,陸游之後古體詩少有大成,即是明證。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詩話》?送你一把學詩的金鑰匙!王和尚讀隨園

2

大巧之樸與濃後之淡

詩宜樸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樸;詩宜淡不宜濃,然必須濃後之淡。

譬如大貴人,功成宦就,散發解簪,便是名士風流。若少年紈挎,遽為此態,便當笞責。

富家雕金琢玉,別有規模;然後竹几藤床,非村夫貧相。

王和尚品讀

寫詩要巧妙,但是不能一眼就看出巧妙來。一眼就看出的是斧鑿痕跡。詩不可濃妝豔抹,淡掃蛾眉才更動人。

所謂“宜樸不宜巧”,就是詩要在真情表達和思考上下功夫,不可單純在文字上雕琢,和尚不喜楊萬里絕句就是為此。閒情逸致生活瑣事雖然有心處皆是詩,但是看多了也厭煩。特別是拿腔拿調扭扭捏捏的閒逸文人更讓和尚生厭。寫詩要一腔熱情噴湧出來才動人。

所以,袁氏所言“詩宜淡不宜濃”,和尚也不認同。和尚看重詩的力量之美,如杜甫力雄萬夫,顛撲不破才動人。

不過袁氏更看重“大巧之樸”,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句,豈不巧妙?“濃而後淡”也很有道理,如“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舉重若輕,豈不妙哉。

詩要有力,但是要內蘊,表面看不著一羽,其實暗流洶湧;詩要用巧,但要大巧若拙,看似平常道出,其實已在胸中沉吟醞釀許久,這樣寫詩才有韻味,耐品耐讀。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詩話》?送你一把學詩的金鑰匙!王和尚讀隨園

3

好篇與好句

詩有有篇無句者,通首清老,一氣渾成,惜無佳句令人傳誦。

有有句無篇者,一首之中,非無可傳之句,而通體不稱,難入作家之選。

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工夫。必也有篇有句,方稱名手。

王和尚品讀

何為好詩?對於初學者來說,至少要有一聯、一句甚至一個字用得生動形象才行。寫詩看功力,就是看某字,某句或者某聯,能否做到通體一振,全篇空靈。否則就寡淡了。

寫詩要煉字、煉句和煉意。

至於犯有句無篇者就更多了。好詩要一氣貫注,抱而不脫,渾然一體,上下映襯。好詩首先是一團真情噴薄而出,中間有煉字,有好句,有立意,全篇來看緊湊精煉而不失靈動縱橫之妙。

所以,寫詩,怎可不慎重?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詩話》?送你一把學詩的金鑰匙!王和尚讀隨園

4

王荊公作文與作詩

王荊公作文,落筆便古;王荊公論詩,開口便錯。何也?

文忌平衍,而公天性拗執,故琢句選詞,迥不猶人。

詩貴溫柔,而公性情刻酷,故鑿險縋幽,自墮魔障。

王和尚品讀

王荊公愛作翻案文章,喜歡奇兵側入,但是如果翻不了案就容易翻車了。王荊公絕句號稱一時之雄,袁氏評價太過尖刻了。

文忌平衍,此話很對。文章最忌平順,如流水賬越看越厭。詩貴溫柔也有道理。所謂溫柔就是哀而不傷,好色而不淫,保持平和莊重的中庸之道。

但是詩是寫情,未必要總是溫柔繾綣,有時候也要大聲疾呼,聲淚俱下。但是隻要不叫囂不喧呼,不粗陋不鄙薄就可。所謂初看粗礪,細看細緻才好。如杜甫秦州雜詩,辛稼軒詞皆是如此。

寫詩若能遵守辛稼軒“雄、深、健、雅”四字,也是一種豪壯的風流態度。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詩話》?送你一把學詩的金鑰匙!王和尚讀隨園

5

寫景與言情

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

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豔。

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甫長於言情,太白不能也;永叔長於言情,子瞻不能也。王介甫、曾子固偶作小歌詞,讀者笑倒,亦天性少情之故。

王和尚品讀

寫詩要情景交融,以景寫情,景中含情,以詩心去奴僕風月。什麼樣的心情會看到什麼樣的景色,所以寫景也是寫情。唐詩以“氣象”為勝,也是在此。

寫詩講究“天人合一”,萬物皆備於我,胸襟多大,景色就有多遼闊。老杜“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若無此等胸襟,如何有此等眼界?秦少游“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美則美矣,境界終低一層。

所以寫詩需要修心,需要有博大胸懷,唯有此才能涵蓋宇宙,睥睨萬物。辛稼軒有詞“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若無磅礴英雄之氣,豈有此豪邁之語?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詩話》?送你一把學詩的金鑰匙!王和尚讀隨園

6

典如陳設古玩

博士賣驢,書券三紙,不見“驢”字,此古人笑好用典者之語。

餘以為:用典如陳設古玩,各有攸宜:或宜堂,或宜室,或宜書舍,或宜山齋;竟有明窗淨几,以絕無一物為佳者,孔子所謂“繪事後素”也。

世家大族,夷庭高堂,不得已而隨意橫陳,愈昭名貴。暴富兒自誇其富,非所宜設而設之,置械窬於大門,設尊罍於臥寢:徒招人笑。

吳西林雲:詩以意為主,以辭采為奴婢。苟無意思作主,則主弱奴強;雖僮指千人,喚之不動。

古人所謂詩言志,情生文,文生韻:此一定之理。今人好用典,是無志而言詩;好疊韻,是因韻而生文;好和韻,是因文而生情。兒童鬥草,雖多亦奚以為!

用典是為增進表達,而不是為了顯示學問。現代人寫詩“逞才”者多,用點妥帖者稀矣。袁氏論用典其言甚當。用典有化用、借用、反用、正用、明用、暗用。用典追求貼切,能加深詩的深度為上。

辛稼軒可謂善用典者,猶有“掉書袋”之譏。善用典者,莫過於化用無痕,猶如己出微妙。譬如老杜“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一句,寫景與用典融為一體,不知用典也是好句。又如辛稼軒“倦客新豐,貂裘敝、征塵滿目。彈短鋏、青蛇三尺,浩歌誰續”,雖句句用典但是不影響理解。

用典首先要搞清楚為何用典?而不能為了用典而用典。

用典為輔,表意為主,一氣貫注,則典故就信手拈來。

王和尚品讀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詩話》?送你一把學詩的金鑰匙!王和尚讀隨園

7

不用生典

唐人近體詩,不用生典:稱公卿,不過皋、夔、蕭、曹;稱隱士,不過梅福、君平;敘風景,不過“夕陽”、“芳草”;用字面,不過“月”“露”“風”“雲”:一經調度,便日月嶄新。

王和尚品讀

用典講究熟典虛用,常見的典故可以反用或者稍微點出;僻典須實用,典故之意要和詩句表達相類似。能不用典故則不用,用典則追求平易,不礙閱讀為上。

唐人寫詩也用典,但是不想宋清寫詩多用僻典,為何?宋清多是文人詩,為顯示學問而礙於表達了。唐詩以氣象為勝,就是以氣運筆,情景交融,而很少去顯示學問。好詩應該字面讀來美,細查典故化用之後更覺深邃才好。單純在字面上設置障礙,華則華矣,終有雕琢之痕。

好詩應該語出天然,自然流動之妙。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詩話》?送你一把學詩的金鑰匙!王和尚讀隨園

8

懷古詩要專一

懷古詩,乃一時興會所觸,不比山經、地誌,以詳核為佳。

近見某太史《洛陽懷古》四首,將洛下故事,蒐括無遺,竟有一首中,使事至七八者。編湊拖沓,茫然不知作者意在何處。

因告之曰:“古人懷古,只指一人一事而言,如少陵之《詠懷古蹟》;一首武侯,一首昭君,兩不相羼也。劉夢得《金陵懷古》,只詠王濬樓船一事,而後四句,全是空描。當時白太傅謂其‘已探驪珠,所餘鱗甲無用’。真知言哉!不然,金陵典故,豈王濬一事?而劉公胸中,豈止曉此一典耶?”

王和尚品讀

懷古詩不是寫行狀履歷,萬不可記述所懷之人之事的流水賬。很多詩友寫紀遊詩也是寫流水賬。而懷古詩應該抓住一點深入進去,去寫感慨,以達到借古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的效果。可以大筆勾勒,如“兩朝開濟老臣心”,或者點出細節“搖落深知宋玉悲”,點出一點即可。

另外,懷古詩重點在“懷”。不能僅僅描述古,而要寫出自己感慨,或者作者和古人古事的神交、理解和領悟。如果單純描述事或者古人則不是懷古詩。懷古就是站在自己得角度去審視古人或者古事,來得出自己的感悟、理解和想法。詩中還是要有大大一個我。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詩話》?送你一把學詩的金鑰匙!王和尚讀隨園

9

辨生於末學

詩分唐、宋,至今人猶恪守。

卻不知詩者,人之性情;唐、宋者,帝王之國號。人之性情,豈因國號而轉移哉?

亦猶道者,人人共由之路,而宋儒必以道統自居,謂宋以前直至孟子,此外無一人知道者。

吾誰欺?欺天乎?七子以盛唐自命,謂唐以後無詩,即宋儒習氣語。

倘有好事者,學其附會,則宋、元、明三朝,亦何嘗無初、盛、中、晚之可分乎?節外生枝,頃刻一波又起。《莊子》曰:“辨生於末學。”此之謂也。

王和尚品讀

和尚最不喜唐宋詩優劣的比較。一代有一代的文學,一代有一代的風貌,如果不讀完唐宋詩,評價孰優孰劣實無必要。唐詩有高手也有低手,宋詩也有高手和低手,怎麼比?無非都是寫心而已。

但是社會環境不同,大眾品味不同,個人經歷不同,每個時代確實有每個時代大概的特色。譬如晚唐詩確實重字句雕琢,格局也比盛唐小了許多。兩宋之交的詩詞多有家國之悲,也是為此。但是評價優劣卻是“關公戰秦瓊”了。

寫詩只要寫出真情實感,在文字錘鍊上做到極致就可以了,至於評價,留給評論者吧。

建議諸位都是創作者,而不要做評論者。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詩話》?送你一把學詩的金鑰匙!王和尚讀隨園

10

從天外落想

東坡雲:“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此言最妙。然須知作此詩而竟不是此詩,則尤非詩人矣。

其妙處總在旁見側出,吸取題神;不是此詩,恰是此詩。

古梅花詩佳者多矣!馮鈍吟雲:“羨他清絕西溪水,才得冰開便照君。”真前人所未有。

餘詠《蘆花》詩,頗刻劃矣。劉霞裳雲:“知否楊花翻羨汝,一生從不識春愁。”餘不覺失色。

金壽門畫杏花一枝,題雲:“香驄紅雨上林街,牆內枝從牆外開。惟有杏花真得意,三年又見狀元來。”詠梅而思至於冰,詠蘆花而思至於楊花,詠杏花而思至於狀元:皆從天外落想,焉得不佳?

王和尚品讀

寫詩需要聯想,需要敏感的神經觸摸世間萬物。如果沒有聯想,則詩必定乾巴。寫詩不可凝滯於物,要能思落天外,這樣才有神趣。

寫詩要善於用各種表現手法:賦比興、聯想、通感、擬人和比喻等等。很多朋友不會寫詩,就是表現手法不足,有詩意也是會善於用表現手法去表達。這點,可以從古人中學習,也需要去觀察聯想事物,更需要有一顆敏感的心。

未完待續

學詩怎可不懂《隨園詩話》?送你一把學詩的金鑰匙!王和尚讀隨園

袁枚和《隨園詩話》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被世人稱為隨園先生。先生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緣老人等,為人豁達,不拘小節,能詩善文,其詩作與詩論在當時的詩壇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力,而《隨園詩話》正是他代表作之一。

袁枚所主張的性靈說詩論,簡單來講就是強調創作者要從創作的主觀條件出發,主張行文作詩要自然流露個性,語言不必太過雕琢,但是要清靈乾淨;所創作的主題,要有真情、個性、性靈這三方面的要素。

在袁枚看來,真情乃是詩人創作首當其衝且必要的條件,只有在詩歌中表現出真性情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比起生搬硬套,沒有比真情更能打動人的了。另外,觸動內心的真性情能夠激發讀者的審美能力,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而個性,則更偏重於詩人本身所具備的個性,並且要有一定的獨創性,不屈從於古人,也不追隨世俗,是獨立且具有思考性的。(六不和尚微信公眾號:midouwe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