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強化技術服務是產業成功的祕訣

扶貧攻堅,黨心所向,民心所依。

石阡:强化技术服务是产业成功的秘诀

“從整地種苗,到施肥除草,再到採摘加工,一個環節做不好,就可能前功盡棄。”近日,石阡縣甘溪鄉鋪溪村茶葉基地,馮紹輝正在和茶農交流茶葉種植經驗。

馮紹輝是鋪溪村的村委會主任,但村民都習慣稱呼他“茶師傅”。該村的300多畝茶園,馮紹輝既是發展帶頭人,也是技術指導員。

石阡:强化技术服务是产业成功的秘诀

省農科院專家實地指導石阡縣中華蜂養殖。

鋪溪村2015年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中國傳統村落,有悠久濃厚的茶文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該村傳承數百年的手工茶由於產量不大、收益不高而漸漸淡出市場。

但玉米、紅薯等傳統農作物種植,只夠自給自足,依舊不能改變貧困面貌。十多年前馮紹輝當上村幹部後,就帶頭髮展,決定把父輩留下來的茶產業做大做強。

“村民有一定的種茶經驗和技術,但還需要加快學習掌握與現代茶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新技術。”馮紹輝除了自己在實踐中學,還參加石阡茶葉局組織的培訓班到蘇州學習種茶,隨後又把所學盡數傳授給村民。

同時,隨著茶葉基地擴大,石阡茶葉局每個月進村組織一次技術培訓,技術員用接地氣的語言、生動詳實的範例,圍繞茶葉種植每個環節深入講解,並及時解決問題。

石阡:强化技术服务是产业成功的秘诀

石阡甘溪鄉請專業技術人員指導老百姓栽種泰國金絲紅柚。

村幹部是種茶能手,政府技術服務也前移到田間地頭,村民再也不愁“種不好”,發展底氣越來越足,信心也越來越足。今年該村茶葉種植面積從70畝擴大到300畝,馮紹輝還計劃在今冬再種200畝。

石阡被譽為“中國苔茶之鄉”,茶葉是該縣的一項支柱產業,目前種植面積40餘萬畝。“過去村民種茶,因缺乏種技術而吃了不少虧。”石阡茶葉管理局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現在推進“產業革命”,一定要把這塊短板補上。

今年,石阡靈活運用“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產業發展“八要素”,重點佈局“1+3”產業體系,其中“1”為茶,“3”是果蔬藥、生態養殖、苗木苗圃。

稻穀、玉米、洋芋等“老三樣”,變為生態特色的“1+3”產業,雖然低產傳統作物改種成高效經濟作物,但要讓低產地真正變高產地,尤其需要築牢“技術服務”這塊基石。

“強化技術服務是產業成功的秘訣。”石阡縣農牧科技局局長任永洪說,石阡按照“缺什麼補什麼”、“需要什麼跟進什麼”的原則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服務支撐。

石阡:强化技术服务是产业成功的秘诀

國榮鄉周家寨村組織群眾學種茶技術。

石阡結合全面推行“五個到村到戶到人”,以解決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技術難題為重點,不斷將技術服務的力量向村覆蓋延伸,向產業發展的一線覆蓋延伸。

石阡縣本莊鎮涼山村村民金正對此感觸十分深刻,他告訴筆者,以前不懂茶葉加工技術,炒出來的茶葉只能賣五六十元一斤,今春通過參加培訓,加工的茶葉一斤能夠賣二百四五十塊錢。

眾所周知,茶葉是富民產業,但金正種茶4年,一直在為“種茶賺不到錢”發愁。“不是種茶不賺錢,是因為技術不過硬,產品賣不出好價錢。”縣農技專家告訴金正。

為此,該村組織全村勞動力開展全員培訓,開設茶葉管理、加工、馬鈴薯種植等多個課程,市、縣農技專家進村授課,面對面傳授技能。

石阡:强化技术服务是产业成功的秘诀

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支書周紹軍指導群眾管護茶園。 羅立軍/攝

石阡充分考慮農業機械化與科技含量不高等特點,以省農科院和石阡縣綠色防控院士工作站為技術支撐,結合實際,因地施技,深入開展科技創新,並充分轉化運用成果。

“科技下鄉,技術上門,關鍵還要讓群眾聽得懂、學得會、會運用。”任永洪說,石阡針對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這一現實問題,在技術培訓中採取理論和實際結合的辦法,除開展專題講座,還發放“明白紙”、培育“土專家”,手把手面對面地開展技術服務,把服務前移到田間地頭,讓技術員“沉身”到一線,讓每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每一項產業都有技術指導。

石阡國榮鄉藉助省農科院及市農委、市農科院等對口幫扶單位的技術資源,組建產業“技術服務攻堅隊”,根據產業不同需要以及貧困戶的當前技術需求開展全面、便捷、精確的技術指導。

“技術服務攻堅隊”免費為群眾提供茶葉的種植、管護、採摘及加工,經果林後期管護、包括剪枝,辣椒苗的培植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服務,切實加大產業幫扶力度,提高技術服務質量,助力群眾脫貧。

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中,石阡還加大對基層黨員幹部、駐村幫扶幹部的技術培訓,不僅讓每一個一線幹部都成為抓產業的能手,也讓他們都變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大師傅”,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全力保障農業產業健康發展,讓更多的群眾受益。

倡導文明新風

禁止違規酒席

石阡:强化技术服务是产业成功的秘诀
石阡:强化技术服务是产业成功的秘诀石阡:强化技术服务是产业成功的秘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