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有时暖心的关爱很可能是精心布置“陷阱”

「提示」有时暖心的关爱很可能是精心布置“陷阱”

一盒“免费”鸡蛋、一场“专家会诊”、一次“体检赠送”、一声“爸妈”……这些暖心的关爱,很可能是精心布置的消费陷阱。

针对很多保健品公司借会议营销坑骗老年人的情况,全国多地掀起整治风暴,广东、四川、重庆、湖北等出重拳打击,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有不少人明目张胆顶风作案。

近日,“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多位老人郑重提醒:“让你妈妈千万别买!”

「提示」有时暖心的关爱很可能是精心布置“陷阱”

仅100米左右街道就有四家会销门店

会销原本是一种普通的营销模式,通过寻找特定消费群体,以亲情服务和产品说明的方式销售产品。但记者在全国多地采访发现,会销成为不少不法保健食品企业牟取暴利的重要方式。

在广州市越秀区某社区仅100米左右的街道上,记者就看到四家会销门店,其中一家的门口贴着“进店可免费领取鸡蛋、面条”的告示。店里货架上摆满了南极磷虾油、高钙羊奶粉等保健食品,一些老年人正一边免费体验着店里的医疗器械,一边等待“上课”。这些老年人称,每天早上他们都会来听课,不少老人还专门乘坐公交车赶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开讲前,工作人员竟然将记者请出店外,称公司规定课程只向老年人开放。记者尝试进入另外几家门店听课,也被拒之门外。“我们的产品主要卖给老年人,你们年轻人不需要来听。”一家门店的销售人员解释。

按理说,保健食品老少皆宜,为何偏偏针对老年人,却不让年轻人进去听课?该社区内一位老太太道出真相:“老人一进去,他们就说东西有多好,能治什么病,吹得很神奇,几个人围着你让你买,而年轻人一般不容易上当。”这位老年人说,她从2006年开始花了十几万元买保健食品,但吃了一点效果都没有,“叫你妈妈不要买哦!”

家住重庆万州区的王大爷与几位老人在广场锻炼身体时,一名促销人员热情地邀请老人们参加免费健康讲座,称包车接送,并在酒店安排了午餐,加入会员还可以免费领取粮油。王大爷跟着他到了酒店,发现有上百人听课。主讲人自称健康专家,不停宣传“蜂胶”等保健食品的神奇疗效及健康床垫治疗失眠的功效。

「提示」有时暖心的关爱很可能是精心布置“陷阱”

听完课后,老人们被逐个安排做免费体检,并一直被推销。王大爷原不准备购买,但工作人员不让走,极力劝说,并承诺“随时可以退货”。在“动之以情”的说服下,王大爷花3200元购买了12瓶“蜂胶”。回家后,王大爷感觉自己被骗,随即联系商家要求退货被拒绝。最后,在当地消委会联合工商、食药监、公安等部门现场调解下,王大爷等3位老人才得以退货。

据了解,通过会销销售的保健食品,利润往往高达十几倍。2017年温州市鹿城区破获的浙江康瑞祥生物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虚假宣传和欺诈销售保健食品案件中,一盒售价为8280元的纳豆紫苏籽油软胶囊,其实成本只有几百元。

「提示」有时暖心的关爱很可能是精心布置“陷阱”

此外,多头监管也让打击非法会销力量薄弱。如涉及假冒伪劣和虚假宣传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管;涉及非法行医、冒充医务人员的,由卫生部门管;涉嫌犯罪以及检查过程中阻扰执法人员正常执法的,由公安部门管。除非联合执法,否则很难做实。

加强监管引导,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

一位在广州从事会销10余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利用会销坑骗行为已经使整个行业受到重创,正当的会销现在很难做,许多企业和个人不得不转行。

基层执法人员建议,强化市场监管要加强部门联动,对产品来源、宣传行为、营销手段等的合法性进行核查,及时固定证据。同时,应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形成打击合力。

此外,应加强基层社区宣传,针对老年人的消费特点,着力在创新消费教育、强化消费指导上下功夫,丰富宣传的形式,引导老年消费群体科学理性消费,提升其消费维权意识。

北京君泽君(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英占认为,现有法律法规对于会销类虚假宣传欺诈行为的认定,缺乏明确规定,监管部门掌握的一些案件线索证据,往往因达不到立案查处标准而无法处罚到位。建议对相关法律法规中虚假宣传及欺诈的定性进一步明晰,同时行政机关应从重从严处理违法经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