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与羊水穿刺相比并不能降低流产率?

近日新华日报刊文,全面鼓励大家生二胎:建议工资按比例缴生育基金 不生二胎退休后才能取

文中指出,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尽量实现二孩生育补贴的自我运转。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用于补偿妇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断劳动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

因此消息,A股二胎概念大火特火,实际上,基因检测行业是直接受益于二胎鼓励政策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龙头华大基因,耳聋基因检测的龙头博奥生物,是正宗的二胎概念股。

生孩子,自然少不了产前检查,一直以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由于能大大降低羊水穿刺的流产风险,得到了医生和产妇的认可,在产前诊断中担负着重要角色,为降低人口出生缺陷率,提高人口质量,发挥着积极作用。

然而,近日的一篇文章认为:NIPT与侵入式检测在降低临床流产率上或无显著差异!这是真的吗?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的一项临床试验结果,让人惊讶不已:在对唐氏综合征高危孕妇进行筛查时,先做无创检测,再视情况做有创检查,也不比直接有创检查安全,两种检查方式导致的产妇流产风险完全一样!无创检测的最大卖点“安全性”,难道也不靠谱吗?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与羊水穿刺相比并不能降低流产率?

查,还是不查,这是一个问题

唐氏综合征,大概算是许多人最熟悉的遗传病了,奇点糕应该也不用再举舟舟之类的例子,去解释多出来的那条21号染色体,给患儿和家庭带来的不幸……既然还没有治疗方法,就只能从预防着手避免悲剧了。

所以,唐氏筛查这个名字,相信妈妈和准妈妈们肯定不会陌生,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们。在差不多妊娠12周时,医生们会先根据几项检查的结果计算危险度,再建议高危的孕妇进行进一步检查,来做最终的确诊。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与羊水穿刺相比并不能降低流产率?

就多出来这么一条染色体,足够致命了……

这进一步检查,过去都是要靠羊水穿刺、绒毛膜取样之类的有创检查来完成的,既然是有创,就肯定会有一些风险。科技都发展到今天了,说没有一种全新的方法进行检查,谁信啊?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无创检测,查的是母亲血液内存在的胎儿游离DNA。虽然无创检测不能像有创检查那样,直接从胎儿身上获取染色体进行分析,但相对更加安全,而比起唐筛的抽血检查,无创检查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9%以上,因此近年来使用越来越多。

为了验证无创产检到底安不安全,法国研究团队启动了本次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在57家医院招募唐氏初筛高危的产妇,按1:1的比例,分为直接有创检查组,和先进行无创DNA检查,结果为阳性再做有创检查的两大组

试验过程中所有的检查都是免费的

,因此可以排除经济因素对孕妇选择的干扰,而研究的主要终点,设定为了各组孕妇的妊娠24周前自然流产率——流产算是最吓人的不良后果了。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准确率等指标进行了分析。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与羊水穿刺相比并不能降低流产率?

试验结果嘛……做无创DNA产检的同仁说不定会吓一跳。在2051名接受产检的高危高龄产妇中,有16例流产出现,两组正好一边8个,流产率都是0.8%。也就是说,无创产检和有创检查在安全性上没什么区别

这个结论真的靠谱吗?

首先从人人都能理解简单的最直观的逻辑分析:抽血检测,基本不可能导致流产;羊水穿刺操作不当,必定会导致流产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与羊水穿刺相比并不能降低流产率?

很多时候,缺乏逻辑的实验,其科学性甚至比不上肉眼观察,复杂并不代表严谨,简单也不意味着错误,陷入了为证明而证明的旋涡,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两组都是8名孕妇流产,但是,NIPT组的流产不会是抽血引起的;但羊水穿刺组的流产中却有可能存在因穿刺引起的,如果本次试验中,穿刺高手未导致一例流产,那只能证明两组的自然流产率相同,并不能证明羊水穿刺与NIPT两种技术导致的流产率相同。

节选几位专业人士的意见,能反应出,这个实验设计存在逻辑问题

YellowTree+

我还是要说“在57家医院招募唐氏初筛高危的产妇,按1:1的比例,分为直接有创检查组,和先进行无创DNA检查,结果为阳性再做有创检查的两大组。” 这里的选样是不是有偏向了,选了初筛高危,而本身存在缺陷的胎儿就有较高的几率自然流产。

换句话说,如果这些人什么都不做是不是依然会发生自然流产?它这文章好像都没评估,文章写的看起来像无创也会导致流产?还是想说有创的流产率不一定是有创本身所致?现在JAMA都这么好发的么?

有个疑问,NIPT组孕妇流产是胎儿自身原因,但侵入检查组孕妇流产也可能由操作失误引起,这中间的变量咋就被忽视了呢?

况且,不做任何检测的高风险孕妇Control组不列出来,JAMA的编辑也不管管吗?

Ryu

首先检测方强调NIPT与侵入式检测导致的流产率无差异没有太大的意义,一个是较高准确率的特定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一种产前筛查方式,一个是临床诊断方面公认的产前诊断方式和金标准,对于临床选择来讲,流产率跟临床一起建议关联真的不大

LaputaSE

这篇文献给我两个思考。第一,应将NIPT的筛查范围从现有的染色体数目异常扩大到其他染色体,乃至结构异常。第二,要客观地进行无创跟有创带来的流产率比较,应重新设计实验。先用无创筛查出低风险的孕妇,再分两组,一组正常妊娠,一组进行有创的检测,再来比较流产率。难度会增大很多,但临床需要的是因果性,而不是这种相关性。

NIPT的应用有局限性

任何临床检测都不会声称自己是万能的,可以看成医疗行业的“责任有限制”。

我们首先要明确NIPT是一个筛查检测,结果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两类,而不是检测技术行业比较通行的“阳性/阴性”称呼。这是为了更好地提醒医生和患者,“高风险”NIPT结果,需要侵入型产前诊断检查来确认;而“低风险”结果也绝不意味着“零风险”。

NIPT技术进步和应用发展

NIPT已经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遗传检测。针对目前NIPT的局限性,最近又有很多新的发展。

首先,测序技术的进步,使得相同的花费可以得到更多的测序数据,NIPT对于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的能力也迟早会有质的飞跃。

靶向扩增游离DNA目标片段的技术,随着肿瘤液体活检的推动也日新月异。几万个目标SNP同时扩增的技术已经可以取得低覆盖度全基因组NIPT相似的效果。靶向扩增技术还可以运用到单个 DNA碱基致病变异的筛查上。结合家族病史,SNP技术也可以用来鉴别胎儿来自母体的遗传变异。所以,针对显性和隐性单基因遗传疾病,NIPT技术上已经可行。

胎儿和母亲DNA的比例,始终是NIPT的关键。胎儿DNA比例过低,NIPT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已经有多个提高胎儿DNA比例的方法。而最极致的莫过于利用游离在母体的胎儿细胞,结合单细胞测序技术,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已知致病DNA变异。最近基于胎儿游离细胞进行的尝试,预示着有100%胎儿DNA比例的NIPT也许正在变成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