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的四大「足球明星」

北宋的足球比賽叫蹴鞠,是一項很熱門的體育運動。當時的足球在外形上與今天的足球非常接近,據《宋朝事實類苑》記載球是由動物胞衣充氣,外加六片或八片尖片狀皮縫成的皮球,想來外形上應該和近代的籃球很相近。

那時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沒有不對這項比賽不著迷的。當時為了很好的管理蹴鞠隊伍,規範比賽,行成有規模,上檔次的比賽內容,人們還組織成立了專門踢足球的群眾社團“圓社”社團的個人會員稱作“圓友”。該社團陣容強大,人員眾多,影響力不遜於今天的足球協會。當時的順口溜是:不入圓社會,到老不風流。

在比賽機制和人數上,宋朝的蹴鞠也比較靈活,既有數百人一起參加的大型比賽,也有家庭式的幾個人的小比賽。如果不是後來的金和蒙古摧毀了平民文化高度繁榮的大宋王朝,那麼,今天的足球界格局是什麼樣了,真的很難說。

如此高水準的體育活動,自然少不了明星。縱觀整個北宋,高水平的踢球者不乏其人,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這四人。

1.宋太祖趙匡胤: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畫像看,趙匡胤心寬體胖,有點肥羅的感覺。而事實上,他不僅馬上功夫了得,就是足下功夫也是萬里挑一。在現存的《宋太祖蹴鞠圖》中就描繪了宋太祖與其弟趙光文、宰相趙普等六人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戲的場景。趙匡胤踢球在當時是赫赫有名的,尤其擅長白打(現在人們通常稱之為花式足球)即踢球時,可以頭,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觸球,靈活變化,隨心所欲。

2.蘇軾:他當時在京城開封的名氣很大,就連皇上都他的超級粉絲。他的場上表現在《東京夢華錄》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述。南宋《武林舊事》也列出了部分球星——“築球三十二人”的名字,當時參賽人員比較漢時的每隊十二人增加了四人,變成了十六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估計這應該是歷史上的笫一份足球“首發名單”了。

3丁謂:這個人名聲很差,因為他曾經陷害了著名的宰相寇準。但是,他的踢球技術卻是很棒的。他從小喜歡蹴鞠,還以蹴鞠為題材寫過一些詩篇,司馬光在《司馬溫公詩話》中就記錄了丁謂的蹴鞠詩:“鷹鶻勝雙眼,龍蛇繞四肢,躡來行數步,蹺後立多時。”可見他是位善詩的球星,文武雙全,怪不得能當上宰相,退役後當教練應該也是一位金牌教頭吧!同是關於丁謂的記載,宋人劉攽的《中山詩話》則敘述的是另一個故事,一個和丁謂有關因踢球而揚名的人,秀才柳三複球技出眾,他知道宰相丁謂喜歡踢球,為了升官,他天天等候在宰相府球場的圍牆外,有一天終於等到球飛出了牆外,柳三複檢起球,以還球為名進了相府,在拜見丁謂時,他把球拋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頭,肩,後背等部位顛球,球一直未落地(如此球技即使放在現在也算相當了不得了)丁謂見此大悅,給了柳三複一個官職。

4高俅:高俅以及他的球技大家都不會陌生,但是到底他的水平有多高?書中的說法是有將:“這氣球似膠黏在身上”的本事。高俅原本是駙馬家的一個門人,有次到當時還是端王的宋徽宗家裡辦事,而徽宗當時正在和下人們玩蹴鞠,球落到了高俅面前,只見高俅抖擻精神,使了一個漂亮的“鴛鴦拐”把球踢還給端王。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高俅憑這個鴛鴦拐,一下子把全場的人都給鎮住了,徽宗就向駙馬要來了高俅,後來他登基成為了皇帝,就提拔高俅當了殿前指揮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