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字體筆走龍蛇,根據劍法所創作,創始人被稱爲「草聖」

文字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哪一種悠久的文明是一成不變的,相應的,文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也會隨之變化。在這種變化中,人們不再滿足於文字的信息載體的作用,而是更深一步地去追求文字本身呈現出來的視覺上的美觀感,是為書法。如果說文字是一個國家的靈魂,那麼書法大家則在這個靈魂中烙印上不可磨滅的個人面目。在這些面目當中,“草聖”張旭無疑是最桀驁不馴的那個。

這種字體筆走龍蛇,根據劍法所創作,創始人被稱為“草聖”

所有的藝術都來自於生活。每一個生活細節都蘊藏著獨有美感。藝術家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種美感挖掘出來,投射在自己的作品上,再呈現在觀眾眼前。蔡邕看見匠人粉刷牆壁而創造飛白筆體;懷素觀察風雲變化領悟草書的筆法,不粘不斷;黃庭堅效仿船槳刺水,筆跡在紙上如同行船的痕跡悠然欲散。張旭也是偶然遇見公主和擔夫爭道,二人在小道上互不避讓,從而悟得虛實結合,進退有致的筆法。而公孫大娘的劍舞則讓張旭的書法境界再進一程,得到草書的神髓。

這種字體筆走龍蛇,根據劍法所創作,創始人被稱為“草聖”

公孫大娘是唐朝最有名的劍舞大師。時至今日,我們已然無法看到公孫大娘的風采。但是幸運的是,張旭在觀看公孫大娘舞劍時,將她的靈動雋逸融入到自己的書法中。每一種藝術發展到極致的時候大抵是相通的。“詩聖”杜甫在看過公孫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孃舞劍後,留下千古名篇《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畫聖”吳道子也曾觀看劍舞,以感悟下筆之法。所以,我們現在有幸從張旭的草書、吳道子的畫作和杜甫的詩篇中感受公孫大娘的熠熠劍光,泠泠劍響。雖然“霧裡看花,終隔一層”,但在藝術上可能蘊藉一些更好。張旭的筆鋒中不經意流露出的劍意或許比直接觀看舞劍更加的詭譎鋒銳。

這種字體筆走龍蛇,根據劍法所創作,創始人被稱為“草聖”

藝術與技術之間有個根本上的不同。藝術是有生命的,是有著主觀的人文精神在裡面的。在張旭的草書中,一個不修邊幅的沉醉之人的形象呼之欲出。他醉生夢死,大呼小叫在紙上信筆狂書。他興起時,把筆折斷,將頭髮散開,飽蘸濃墨在牆上揮灑出只有他自己能看得懂的文化符號,原始而狂野,就像昏黃搖晃的燈火把他的影子映射在牆上那樣捉摸不定。墨汁染在他的鬍鬚上,透過他的衣服,浸入火熱的皮膚之中。不過不要緊,什麼都無須理會。此時的世界馬上就要催頹崩塌,他也如朝露一般,即將隨之消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世界末日前的最後狂歡,而末日的節點就掌握在他的手中,在他寫完最後一筆的時候。明日又是一個嶄新的世界,一個新的張旭也會隨之誕生。一切麻煩事就交給他去做吧。

這種字體筆走龍蛇,根據劍法所創作,創始人被稱為“草聖”

事實可能是這樣,也可能大相徑庭。不過這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問題。頂級的藝術作品是有靈魂的。它是主觀的、獨立的個體。張旭的書法在完成之時就已經擺脫了他的支配和控制,張旭反而成為書法的附庸,他的一切性格特徵、生平事蹟都是圍繞書法服務的。一千多年就這樣流淌過去,張旭的肉體早已被沖刷得乾乾淨淨,正是這些書法把這個一維的名字解放成一個醉意狂歡的筆者,在歷史長河中亙古不變。

這種字體筆走龍蛇,根據劍法所創作,創始人被稱為“草聖”

平心而論,我是很不喜歡“遺產”這兩個字眼。這個詞聽上去就感覺老舊、沉重,像塵埃落定的卷宗,是斷代的,不可發展的事物。書法是有生命力的藝術,它與中華文法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只要中華文明還在延續,書法的發展就不會斷絕,就會有更多的面孔出現在我們眼前,鮮活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