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青:《永平诗存》“第一人”——迁安马恂

《永平诗存》是清代晚期乐亭县杰出史学家、藏书家、文学家史梦兰选辑的一部地方诗集,选录了自清顺治至光绪年间永平府诗人181家,诗2600余首。冀东文史文献匮乏,这部珍贵的地域诗集不仅保存了冀东地区珍贵的文学文献,也保存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学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承载着冀东地域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使得这域的文脉、学脉得以继承和延续。

孙春青:《永平诗存》“第一人”——迁安马恂

在181位诗人中,迁安马恂入选诗作最多。马恂(1792~1865),冀东地区清代杰出的诗人和学者之一。他少年失怙,父亲死于陕西渭南知县任上的时候,他还不到十四岁,弟弟马恬十一岁。与母亲扶柩归乡后,兄弟二人刻苦砥砺,互为师友,和同县的文学之士结社,很快声名大振,人称“二马”。马恂自诩甚高,却偃蹇科场,很多材料称马恂是道光年间进士,其实他只在道光二年(1822年)、十二年(1832年)两中副榜。所谓副榜,即于录取正卷外,另取若干名,不能与举人同赴会试,但是仍可应下届乡试。中副榜的士子除了继续参加科考之外,还可能被选为教谕、训导等下层官吏。“教谕”,县学学官,正八品,掌文庙祭拜,教育所属生员,与训导共同负责县学的管理与课业。史梦兰在《永平诗存》的诗人小传中说他“平声潦倒名场,未得一遇。晚年得苜蓿一席,非其志也”。马恂在两中副榜之后,曾经做过赵州、柏乡教谕,邯郸县训导,锦州凌川书院掌院;苜蓿一席,指的是塾师的清苦生活。

孙春青:《永平诗存》“第一人”——迁安马恂

从现存的各种资料来看,马恂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博学宿儒。昌黎著名诗人王煦(即王渻厓)“生平诗文以作者自命,同辈中少所许可,惟与迁安马恂为文字交”。道光二十八年,马恂掌教锦州凌川书院,众多士子翕然宗之,甚至有从数百里外的广义(辽时建制,今热河境内)等州来追随学习的。晚年应昌黎知县何嵩泰聘请纂修县志,志未成而逝。我们现在看到的同治四年重修《昌黎县志》,就是他执笔的。史梦兰评价其天才卓荦,博极群书,是一位博学严谨的杰出学者。但是因为他的个人遭际,身后淹没无名。在笔者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网络上流行的一些资料也极不准确,不能不让人为之叹息。

从嘉庆开始,清政府走向衰微,但是人才选拔和官吏任用制度仍然沿袭了千年以来的旧传统,许多有才有识之士因为科举考试失利而最终沉沦下僚,所以在他们的诗作之中弥漫着封建末世文人理想落潮的空幻失意和平淡人生的寂寞情怀,马恂的人生经历、处世思想以及诗歌创作就是那个时代普通“士”阶层精神世界的典型呈现。马恂从18岁开始进行诗文创作,一直到去世前一年,五十六年间,每年的作品编成一卷,共计五十六卷,集名《此中语》。作品失传,赖《永平诗存》得以存诗158首。从他的作品来看,咏史纪事、写景咏物、纪游酬唱、抒怀写意,涉猎广泛,题材丰富。因为贯穿一生的创作经历,使他的作品中充溢着对历史、人生、命运的深沉思考,识见之卓异,思想之深刻,在《永平诗存》中独树一帜。

孙春青:《永平诗存》“第一人”——迁安马恂

史梦兰在《止园笔谈》卷五中曾录他的小词《清商怨·咏会试题名录》:“群仙名第两小纸,草草忙刻字。到处争观,无穷愁共喜。 他时谁还问起,只一霎,兴头而已。勘破浮荣,归根皆若此。”史氏评价这是“觑破之言”。这当然不是柳永式的牢骚之语,他每年参加考试是为了绕道探望母亲,母亲去世之后,他就绝意科场了。在《寄怀王渻厓》中他说“故人皆拙宦,古道误当时。独盼阶前柏,常横雪里枝。干霄高节在,憔瘁莫相疑”,秉持“古道”,保持节操,坚守士“德”,凡此种种,都透射出这位冀东优秀士子文化思想和人格理想的光芒。

孙春青:《永平诗存》“第一人”——迁安马恂

迁安城关吉兰庄是马恂的故里,他族人很多,但是除了弟弟马恬的儿子马则璘因为做过官在县志中有记载外,马恂的子嗣后裔都湮没无考了。好在,从《永平诗存》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位优秀才子的文采风流;从《昌黎县志》中,一睹这位优秀学者的卓见博识。

孙春青:《永平诗存》“第一人”——迁安马恂

作者简介:孙春青,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2005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思想史与中国古代文化史;讲授课程: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书籍有《明代唐诗学》、《唐诗》、《宋词》等;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第三层次人选、唐山市优秀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