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每年8、9月份的夏秋之交,都會有一大幫人聚集到意大利一個叫利多(Lido)的小島上,它的前面,就是美麗浪漫的亞得里亞海,宮崎駿《紅豬》裡的波魯克就是在這片海上泡妞打海盜的。

這兒除了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外,還有個吸引全球電影愛好者目光的盛會——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離這一屆開幕也沒幾天了,那今兒咱就來聊聊威尼斯。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2018年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宣傳海報

1932年就創立的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上的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歐洲的三大國際電影節中,數它資歷最老,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1939年,為了對抗法西斯政權的控制,一群人高呼著“藝術是無罪的”在法國戛納創辦了“戛納國際電影節”,又過了十來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才出現,所以說其他倆得管威尼斯叫“爸爸”。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說來有些荒誕,威尼斯電影節的誕生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法西斯的支持。

威尼斯在舉辦電影節之前,最出名的是擁有百年曆史的威尼斯的雙年展,被稱為國際展示當代藝術的最高殿堂,當時展項裡還並沒有電影。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2017威尼斯雙年展:重解“藝術萬歲”之中國館

1932年,威尼斯雙年展的控制權由威尼斯的市議會轉移到了法西斯政府的手裡,雙年展主席沃爾皮伯爵和雕塑家安東尼奧·馬拉尼提出的一個評選最佳導演的想法,可以想象他們是怎麼遊說法西斯政府的,我們要“開創了國際先例,填補了國際空白”!法西斯當局直接被忽悠瘸了,撥款撥人的幹了起來。

我們現在提起法西斯都是殘暴專制的象徵,其實在很多方面他們都開風氣之先,比如希特勒就頒佈了世界上第一個動物保護法案。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那時候電影行業朝氣勃勃,有聲電影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彩色電影風氣也開始盛行,新技術的發展打破了默片時代的視覺欣賞習慣,藝術家們開始有了新思路,不斷探索著電影更豐富的表現力。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默片時代的藝術大師 查理·卓別林

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在1932年8月6日至21日舉行,第一部放映的影片是由魯賓·馬莫利安執導的

《化身博士》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化身博士》海報 1931年出品

由於是第一次舉行,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那時的評選機制還不完善,競爭也不激烈,就跟嘉年華似得,獎項的設置也比較有趣,除了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原創故事這幾個獎項之外,還設置了最感人的影片、最快樂的影片、最佳技術成果

這三個獎項。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海報

作為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分,兩年後的1934年,第二屆威尼斯電影節開幕,這算是第一次正式的比賽,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由於處在特殊的時期,因此最佳外國電影和最佳意大利電影被命名為“墨索里尼杯”

其他獎項是“全國法西斯娛樂協會的最佳金獎”頒給最佳男女演員。一年後,改成了現在的年度盛會,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週,演員獎項也為了紀念創辦者沃爾皮伯爵更名為

“沃爾皮杯”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的舉辦場地 電影宮

二戰爆發後,由於戰爭的影響,電影節的舉辦地遠離了原來的舉辦地利多島,法西斯也開始耍流氓了,讓德國和意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同盟國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於是在1943-1945不得不停辦。

二戰結束後第二年,電影節恢復舉行,取消了“墨索里尼杯”,而且從1938年到1942年的評獎也不被承認,重獲和平的人們熱情空前高漲,

1947年的電影節更是創下了9萬人參加的盛況。幾年後電影節開始走上正軌,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1947年在威尼斯總督府聖馬可廣場舉辦的電影節

我們所熟悉的金獅、銀獅獎並不是在一開始就有的,直到1949年才確立,此後金獅獎就成為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榮譽。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盧佐憑《曼儂》一片捧走第一隻金獅。1951年,威尼斯選出《羅生門》為金獅獎得主,

這是西方電影界首次將目光投入亞洲電影,對黑澤明本人也具有重大意義,當時黑澤明在日本國內受到冷落幾乎到了想自殺的境地。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羅生門》改編自芥川龍之介小說《筱竹叢中》

威尼斯電影節的獎項很多,我來盤點一下獎項的具體情況。

現在的音樂節都分設不同的舞臺,比如“主舞臺、電音、新勢力”之類的,電影節也是類似,除了分量最重的主競賽單元20部入選外,還分為非競賽單元(12部)和地平線單元(20部),其中主競賽單元的入選標準必須是首映的新作,非競賽單元中展映的通常是當年最重要的一些電影作品,特別是那些曾獲過獎的導演的新作。地平線單元用於鼓勵新人導演的創作,著重展示電影新潮流。

除此之外,還設有意大利電影單元、短片單元以及國際影評人週、威尼斯日等形式。

主競賽單元中的獎項主要分為以下幾個:

金獅獎Golden Lion:最佳影片,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榮譽。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這個獅子大有來頭,要多說兩句。它叫

“聖馬可飛獅”,是威尼斯共和國的城徽,聖馬可就是聖經《馬可福音》的作者,相傳當年他傳道的時候來到了威尼斯,成為這裡的守護者。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威尼斯共和國在歷史上可是個逆天的所在,從9世紀開始,直到被拿破崙滅掉,它存活了1000多年。日本作家鹽野七生寫過一本《海都物語》就是講威尼斯共和國的歷史,西方的政治形態受這個共和國影響甚巨,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

銀獅獎 Silver Lion: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次於金獅獎的第二高榮譽,通常頒發給最佳導演和最佳短片,不定期頒發給最佳影片的第二名。但由於不是每年都有,所以現在的第二大獎通常被認為是2013年設立的“評審團大獎”

沃爾皮杯Volpi Cup:最佳男/女演員。

評審團特別獎Special Jury Prize:1951年設立,初始時為僅次於金獅獎的第二大獎,但在銀獅獎(1953年)、評審團大獎(2013年)接續出現後,目前評審團特別獎更接近於安慰獎的角色。

評審團大獎Grand Jury Prize:自2013年起增設的獎項,為表揚導演、演員、技術等總體水準均非常優異的影片,一開始是為了取代技術貢獻獎,現在被視為僅次於金獅獎的第二大獎。

說到評審團大獎的設立,背後還有個小故事。

2012年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大師》力壓群雄,斬獲最佳導演銀獅獎,傑昆·菲尼克斯、菲利普·霍夫曼還罕見地共享了影帝稱號。然而威尼斯電影節規定,每部影片只能獲得一項大獎,只有獲得演員獎的電影可以獲得另一個大獎,但是這另一個獎不能是級別最高的金獅獎。所以那年的金獅只能給了金基德的《聖殤》。之後組委會在2013進行了改革,像《大師》這樣在演員、導演等各方面均十分出色的影片就可以獲得綜合性較強的

“評審團大獎”了。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電影《大師》海報

終身成就金獅獎/Career Golden Lion:設立於1970年,用來表彰對電影藝術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電影人。包括查理·卓別林、弗朗西斯·科波拉等著名電影人曾榮獲此獎,2010年的終身成就金獅獎頒發給了中國著名導演吳宇森,他也成為首位收穫終身成就金獅獎的華人導演。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此外還有

最佳編劇獎/Best Screenplay

國際影評人週獎/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 Award

馬賽羅·馬斯楚安尼獎/Marcello Mastroianni Award:頒發給主競賽單元新銳演員的獎項,以意大利著名演員馬賽羅·馬斯楚安尼的名字命名。

路易吉.德.勞倫蒂斯獎/Luigi De Laurentiis Award:頒發給主競賽單元新銳導演的獎項,以意大利著名製作人路易吉·德·勞倫蒂斯的名字命名。

下面說說華語電影與威尼斯的緣分。

中國自1971年起開始選送影片參加威尼斯電影節,直到1989年侯孝賢憑藉《悲情城市》拿到了最高榮譽的“金獅獎”,此後1989年—2009年的20年間,華語電影取得了驕人戰績,共有5名華人導演先後7次捧得金獅獎盃,其中張藝謀憑《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分別在1992年和1999年兩捧金獅,李安也因《斷背山》及《色·戒》兩度問鼎。史上捧得雙金獅的導演一共是4位,華人導演就佔了兩席。

蔡明亮1994年以《愛情萬歲》、賈樟柯2006年以《三峽好人》分別捧得金獅。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侯孝賢、張藝謀、李安、蔡明亮、賈樟柯金獅獎留念

2010年吳宇森獲頒“終身成就金獅獎”,這一年還有個有趣的事情。索菲婭·科波拉執導的電影《在某處》獲得了“金獅獎”,成為歷史上第四位獲得金獅獎的女導演。

索菲亞•科波拉的來頭不簡單,當過演員,做過服裝設計師,因為一家人都在電影圈最後走上了導演的道路,老爸弗朗西斯·科波拉拍出了《教父》,堂兄是尼古拉斯·凱奇,前男友是昆汀·塔倫蒂諾,正好兒那年的評委會主席就是昆汀,當昆汀宣佈把金獅獎頒給《在某處》而不是後來大熱的《黑天鵝》時,臺下一片噓聲,聯想到兩人曾經的戀人關係,難免讓人們議論紛紛。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牛叉哄哄的親友圈

除了以上的金獅獎外,鞏俐曾憑藉《秋菊打官司》獲得最佳女演員獎,夏雨因在姜文執導的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成功表演而獲得過最佳男演員獎。張元在1998年執導的影片《過年回家》獲得了當年最佳導演獎。2011年葉德嫻因電影《桃姐》獲得最佳女演員獎,蔡尚君執導《人山人海》拿下最佳導演獎銀獅獎,這也是近幾年華語電影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的最後榮耀。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波叔眼神矚目

華語電影雖近幾年的閃光較少,但是威尼斯電影節卻一直不曾忽視華語電影人,鞏俐(02年)、張藝謀(07年)、李安(09年)都曾擔任過評審團主席,此外,張曼玉、姜文、侯孝賢、杜琪峰、陳凱歌、謝晉、趙薇、張艾嘉等都做過主競賽單元的評委,從12年開始,每年一位華語評審的記錄未曾斷過。

馬上,第75屆威尼斯電影節將於8月29日至9月8日舉行。

前段時間公佈的入圍名單中,華語片雖缺席主競賽單元,但張藝謀的《影》和蔡明亮執導的影片《你的臉》入圍非競賽展映單元。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執導、王家衛監製的影片《撞死了一隻羊》入圍地平線單元。這是繼2015年《塔洛》之後,萬瑪才旦執導的影片第二次入圍地平線單元。青年女導演竹原青自編自導的處女作長片電影《星溪的三次奇遇》入圍了威尼斯日單元。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雖然華語片缺席,卻不乏大導之作,包括科恩兄弟、達米恩·查澤雷、阿方索·卡隆、奧利維耶·阿薩亞斯、邁克·李等,其中達米恩·查澤雷執導的《登月第一人》將擔任本屆電影節開幕片。備受關注的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的遺作《風的另一邊》確定入圍展映單元。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的遺作《風的另一邊》

主競賽單元的9人評審團名單也於當日公佈,奧斯卡最佳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出任評委會主席,其他評委包括兩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奧地利男演員克里斯托弗·瓦爾茲(《被解救的姜戈》《無恥混蛋》)、法國女演員妮可·加西亞(《石之痛》)、曾獲封柏林影后的丹麥女演員崔娜·蒂虹(《公社》)、張艾嘉、英國女演員娜奧米·沃茨、波蘭女導演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身體》)、新西蘭演員兼導演塔伊加·維迪提(《雷神3》《追捕野蠻人》)和意大利導演保羅·格諾維瑟(《完美陌生人》)。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評審團

今年的入圍名單如下:

扒一扒“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

因為都是首映,所以相信沒什麼人看過這些作品,還是有幾個大咖在,今年亞洲只有日本的《斬》入選。

相比於柏林與戛納,威尼斯在當下有些邊緣化,就國際影響力來說大致是這個梯隊:戛納>柏林>威尼斯,並不是說威尼斯主辦方運作的不好,而是威尼斯從創辦之初走的就是藝術路線,其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所以它也被公認為是最強調藝術性的電影節,藝術嘛,受眾自然就窄一些。

而且舉辦的時間上也吃虧,2月是柏林,5月是戛納,到了8月的威尼斯這兒就剩點兒尾貨了,因為A類影節都是排他的,需要做選擇題,最後往往會犧牲掉威尼斯。所以雖然電影節現場星光熠熠,但得獎的導演或作品往往人氣偏低。不過這兩年威尼斯主辦方可能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也會頒給《水形物語》《愛樂之城》這些大牌作品,以提升人氣。

雖然每年的紅毯上都有中國電影人出沒,但在威尼斯已經很久沒看到華語作品的身影,也不是說入選了就怎樣,但畢竟是個交流窗口。

怎麼說呢,加油吧,不要只滿足於當毯星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