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師傅技藝呱呱叫 「紫羅蘭」美髮師央視展絕技

揚州師傅技藝呱呱叫 “紫羅蘭”美髮師央視展絕技

揚州美髮師焦其和亮相央視。

揚州網訊 剃頭匠,一個漸行漸遠的傳統老行當,因為一檔節目,再次引人關注。記者昨天獲悉,為推介傳統的揚州理髮技藝,我市百年老字號企業“紫羅蘭美髮廳”不僅受邀亮相央視,揚州美髮師焦其和還通過臨時“救場”的方式,向全國觀眾一展揚州“修面”的獨特絕技。

受邀排演

百年老字號“紫羅蘭美髮廳”亮相央視

揚州理髮刀以精湛的技藝、獨特的風格,在全國四大理髮流派(東北、湖北、廣州、揚州)中獨樹一幟。廣陵服務業發展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揚州專職理髮師(也稱剃頭匠)約出現於明朝,清兵入關後,強迫百姓剃去前額一圈頭髮在後面編成一條長辮子,並規定每兩個月剃一次頭,此後,揚州理髮師便以剃頭編髮技藝著稱於世。

當時,外地理發師只能編三股辮,而揚州理髮師卻能編成九股辮。民國年間,揚州理髮業主要以個體經營為主,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有紫羅蘭理髮店。相關負責人說,“紫羅蘭美髮廳”從1911年創辦至今,曾以滾龍鉗燙波浪、男女式化學燙等美髮技術,創造一個又一個屬於老揚州人的“摩登時代”。但隨著時代變遷,“紫羅蘭”百年老店受到市場大潮衝擊,經營面積縮至僅二樓一層,營業額一度下滑。

為弘揚傳統文化,重新復興老字號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去年揚州出臺相關老字號重塑計劃,並通過資金扶持等方式,對“紫羅蘭”百年老店進行整體裝修升級。“紫羅蘭美髮廳”負責人陳家財坦言,在政府的幫扶下,“紫羅蘭美髮廳”不僅煥發新生——既留住了老顧客,也引來一批慕名而來的新顧客,還引起了央視的關注。原來,為振興傳統文化,再現精湛的揚州理髮技藝,中央電視臺3臺綜藝頻道《我愛滿堂彩》欄目,特邀“紫羅蘭美髮廳”參與喜劇“我是剃頭匠”節目的排練演出拍攝,節目已於7月18日播出,次日進行了重播。

臨時救場

揚州剃頭匠用“修面”絕技贏得喝彩

喜劇“我是剃頭匠”節目,由多個小故事串聯而成。據介紹,揚州傳統理髮技藝重點是由推、刮、剪、洗等基本功構成。為推介揚州傳統理髮技藝,“我是剃頭匠”節目組通過揚州剃頭匠傳藝、弟子為出師而比拼新舊技藝等內容,向全國觀眾一一展示揚州傳統理髮的獨特技藝。

“我覺得師弟啊,咱倆今天闖禍了。這怎麼辦呢?現在只能是師傅能給咱倆救場了……”學藝三年,師兄弟二人利用師傅外出之際,一展技藝比出師。由於學藝不精,兩人接連“嚇”跑幾個顧客。為挽回聲譽,師兄弟無奈只能請出56歲的師傅出場——揚州“紫羅蘭美髮廳”的美髮師焦其和壓陣。

“修面有一個標準,那就是要‘72刀半’。”登上舞臺,焦其和首先與觀眾打招呼並做自我介紹。然後,為讓互動的觀眾切身體會揚州傳統理髮技藝,他在央視舞臺上,為觀眾直接展示了“72刀半”的修面絕技。他說,由於修面刀功難以掌握(傳統刮刀易刮破顧客的皮膚),國內能流暢使用揚派修面絕技的剃頭匠,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人,且全部集中在“紫羅蘭美髮廳”裡工作。

一刀,兩刀,三四刀……在觀眾的驚呼聲中,焦其和只用了“72刀半”,便完整地為觀眾刮完了一張臉。只見他以一個觀眾的鼻樑為界,左面三十六,右面三十六。72刀後,半刀輕刮一下觀眾鼻樑上的汗毛,作為收尾。然後,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聲。

對話焦其和

一個老剃頭匠告訴你

什麼是“工匠精神”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任何時代,任何崗位,具備工匠精神都一樣出彩,一樣受人尊敬。昨天,接受記者採訪的焦其和這樣認為,以前人人都說理髮師是下九流的行當,可沒有一個人能一輩子不理髮。正是靠著38年積累的老手藝和親民的價格,“紫羅蘭美髮廳”留住了許多老顧客的心。

一個傳統剃頭匠,需掌握多少項技藝呢?焦其和的答案是:“16項。”他說,以前的學徒,首先要學站功。當剃頭匠不能長時間站立,就不是合格的剃頭匠。其次學搖手。因為剃頭匠乾的是頸上工夫,拿的是利器剪刀,半點馬虎不得。為確保安全,師傅會讓弟子手持筷子,來回搖擺,筷子和右手都要保持水平,一定要練到手上拿剪刀時,剪刀保持水平,不能左搖右擺,不然就會傷人傷己。

學會了搖手,最後才能學磨刀。焦其和認為,現在不少年輕理髮師,之所以無法繼承揚州傳統理髮技藝,不是因為他們學不會,而是缺乏一種吃苦、精益求精的精神。比如說修面,該手藝是揚州傳統理髮技藝中最難掌握的一項。為何這麼說?因為師傅在為顧客刮鬚修面時,刀功要細膩,猶如蘇繡女工一樣,給人以舒舒服服的享受。正是因為割捨不下這份手藝,焦其和才與其他幾名剃頭匠一起堅守在崗位上。而記者也從他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種對本職崗位執著的工匠精神。

通訊員 廣萱 廣服萱 記者 喬國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