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遙想文王演周易

周大新:遙想文王演周易

小時候就知道《易經》,因為它是五經之首,是歷代文人要求後人細讀之書。很早就知道陽爻、陰爻和六十四卦,因為母親在我少時動不動就要請人給我起卦。上中學時就記住了《易經》中的一些精彩句子,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像“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像“誣善之人其辭遊,失起守者其辭屈”等等,說得多麼簡潔智慧。但卻一直不知道《易經》出自河南湯陰,不知道周文王就是在湯陰城北八里地的裡城裡發明了《易經》。

丙戌年五月,當我站在裡城的門口,站在周文王的那座巨大雕像前,我才明白,對於我們中華民族的眾多文化遺存,我其實是多麼的孤陋寡聞。對不起,我來得晚了!我對著文王姬昌那張飽經風霜的臉在心裡道歉。

大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殷商的最後一位王位繼承者紂王帝辛,上臺之後以很快的速度腐敗著。其腐敗的最明顯標誌,就是耽於淫樂和動輒殺戮,九侯把女子獻於紂王,僅僅因為該女不喜淫歡,就被紂王殺害,紂王還把獻女的九侯剁成肉醬。鄂侯對此強進忠言,也被紂王殺死並做成乾肉。周文王姬昌聞知此事僅偷偷嘆息了一聲,也被崇侯虎告知紂王,結果,八十二歲的姬昌也被關在了裡城這座國家監獄。紂王將姬昌投進監獄的本意,是要懲罰他,可紂王沒有想到,他的這個殘暴舉動卻催生了一部影響深遠可稱偉大的經書。

八十二歲的姬昌被關進監獄,其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人僅僅因為嘆息了一聲,就要遭此磨難,世道怎會變成了這樣?我猜,他最初入獄的那些天,可能會因氣憤難息而在這所高出地面五米的臺形監獄裡不停地踱步。但最後,他使自己鎮靜了下來,他明白他必須接受眼下的現實,不管心中多麼不滿和氣恨,他都暫時無法走出這座監獄。既然如此,那就找點事做吧,要不然,怎麼度過漫長的白天和夜晚?

在監獄裡能做成什麼事?有監規在限制著,有武士在監督著!那就思考,沒有誰能剝奪得了自己思考的權力。思考什麼?八十二歲的姬昌要思考的事情太多,可只有一個問題最緊迫,那就是思考自己的命運,他太想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了,太想預測自己還會碰到什麼,預測等在自己前邊的是什麼事情。可怎樣預測?用何種辦法預測?也許就在這時,他想起了伏羲的八卦,想起了八卦中的乾、坤、震、巽、坎、離、艮,他於是依此琢磨,開始了自己的發現和創造。

他從自然界選取了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物,作為萬物生成的根源;他把世上千變萬化紛紜複雜的事物,抽象為陰陽兩個基本範疇;他把剛柔相對、變在其中,作為自己對世事和人生的基本看法;他將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正當他全心鑽研這前所未有的預測學時,新的打擊又來到了,紂王為了進一步汙辱姬昌的人格,從精神上徹底把他壓垮,竟把他的長子伯邑考殺害,並烹作肉羹強令姬昌喝下。姬昌胸懷滅商大志,為避免遭到“闢屍”殘害,只得嚥下這揪心裂肺的人肉湯然後再去含淚嘔吐。為了對付這殘忍的摧殘,姬昌能做的就是更深地沉入對易經的鑽研之中,去總結古人的生活經驗,去回想古代的歷史故事,把它們作為自己卦辭和爻辭的內容……

整整七年時間。

在兩千多個日夜裡,文王就用監獄地上長的蓍草作為工具,把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演繹得清清楚楚。這需要怎樣的毅力和忍耐力!他這樣做的最初動機,可能只是為了預測自己的命運,為了短暫地忘記那難忍的汙辱和錐心的苦痛,但他的研究成果,卻為預測學埋下了第一塊基石,對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做了最早的探索。他創立的易經演繹方法,也已被當代科學家借鑑於現代科研中。

苦難成就了一個偉人。

文王拘而演周易的經過,讓我們再一次見識了人抵禦苦難的能力,見識了人的創造力有時會被苦難激發的奇蹟。周文王姬昌的遭遇和作為再一次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不可以承受的苦痛,人有著抵擋苦難的巨大潛力,當命運給了你意外的災難後,你要堅信自己不會被壓垮,你要迅速找到使自己重新站立起來的辦法。

在裡城這座遠古的監獄裡,你既可以看到人心的陰暗和人性的醜惡,也可以感受到人毅力的珍貴和人靈魂的高貴,還可以讓自己的精神得到一次沐浴並獲取到在逆境中前行的勇氣。

周大新,鄧州人,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部創作室原主任,著名軍旅作家,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評委,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