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院士縱談科技創新,真知灼見!(收藏)

8月28日,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暨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在寧舉行,明確新時代江蘇科技創新重點工作。前段時間,《群眾》雜誌刊發五位院士的文章,縱談關於科技創新的真知灼見。

五位院士縱談科技創新,真知灼見!(收藏)

王澤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

科學研究要突出自主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5年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大判斷。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對講話有著深刻的體會。

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的發展突飛猛進,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的躍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一個新階段。在科技創新方面也是如此。黨把創新驅動作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領導我們搞軍民融合,這為我們科研人員提供了非常好的工作氛圍。這種形勢、環境和氛圍,就促使你去工作、去研究。這麼多年,我感覺我們國家最大的變化就是現在說話管用了,擁有一定的話語權了。我們黨不僅在國內有強大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在國際上也是。比如我們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很多國家都跟上了;邊境、國防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覺得我們國家發生這麼大的變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的結果,我們堅決擁護和支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斷積累、上升,已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作為科研工作者,我的目標就是按照我們黨和國家的要求,把我的工作做好。

作為一名黨員,這也喚起我入黨的初心,想到入黨時的誓詞,是要“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現在我們提出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目標非常明確,這也要求我們所有黨員起到先鋒模範作用,為實現這一藍圖貢獻力量。

怎麼樣發揮模範先進作用?當然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具體而言,就是我們的研究要絕對按照創新驅動戰略指引,圍繞著“兩個一百年”、實現中國夢這一目標踏實去做。另外,就是培養人才,帶領年輕科技工作者,把我們的行業、我們的國防事業做好。而且,對人才不僅要注重工作能力的培養,也要注重思想素質的培養,保證正確的前進方向。

最近,我們研究團隊也出了一些成果,這些成果的產生充分體現了創新驅動戰略的引領作用。我們團隊是搞炸藥研究的,過去有一些新型的含能材料,大多數都是看國外搞什麼,我們跟著搞什麼,典型的跟風方式,所以那個主動權和制高點是掌握在人家手裡的。十八大以後,創新的思想深入人心,產生了很多新的成果,我們梯隊裡就有人攻克了一個世界上無人解決的難題。

必須堅持走創新之路。我想,無論任何人,任何行業,如果在頭腦裡有創新意識、超前意識,絕對會跟一般的模仿有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必須超前,必須站到高處,必須說話有分量。也正是這種追求,促使我不斷攻克新的難題。如今我做課題,首先要看它解決後能達到什麼水平,能否有新的突破,能否在國際上領先。否則,就不一定做。包括我帶的學生,也是如此,做一件事,就得有新的思路,出新的成果,不走模仿跟蹤的路子。我們的研究團隊總會有新的課題,總是不斷有人來找,就是因為我們能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

有創新的、超前的意識,有趕超的、攀登的決心,這個目標必須樹立。比別人做得好,做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不斷地發明新成果、達到新標準,應該成為我們的追求。因為在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你天天跟著人家做,是不行的。再說,那麼多的科研經費,假如我們做的工作是重複人家的,那就是浪費國家資產,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突破,不斷地孕育有價值的成果,哪怕花費大量的心血和漫長的時間。比如最近我們有個得了大獎的課題,就是一大批人堅持了20年才取得的,它的意義也是巨大的。

《群眾》(思想理論版) 2017年第19期

祝世寧(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江蘇創新應在“高原”上構築“高峰”

黨的十九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對創新發展都更加重視,江蘇經濟發達,科教資源豐富,在科技創新、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高地。對照十九大後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的更高要求,結合江蘇的基礎和實際情況,我認為還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更進一步。

加快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規劃與建設。現在國家對科技創新中心的創建非常重視,上海張江、合肥、北京懷柔的三個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已經獲批,武漢、成都、深圳、西安等城市也在積極創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是代表國家水平的科技競爭平臺,是一個地區科技能力和發展水平的“地標”性“建築”。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中心將能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具有突破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技術瓶頸,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江蘇如果能夠在打造國家級的科創中心方面有所作為,通過努力建設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那麼對於匯聚一流人才和一流科研資源、構建區域創新體系,作用非常巨大。江蘇科技資源豐富,經濟實力雄厚,完全具備創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基礎和條件。

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目前情況下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必須有相應的平臺,在這方面,江蘇已經做了一些探索,例如,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自建成後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但這個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還需政府和有關方面更多的關注,包括在機制和政策層面上。比如,我省就缺少自己標誌性的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的品牌。我們引進了像北京紫光、臺積電等很多大的企業,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這些企業對我省的創新能力的提升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也促進了江蘇GDP和產業的發展。但是從江蘇省自己孵化出來又落戶江蘇的知名高新技術企業似乎還不多見。在深圳落地的清華大學研究院孵化了1500多家企業、培育了20家上市公司,這樣高效的創新平臺在江蘇還是比較缺乏的。江蘇有很多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如何將這些資源整合到我們的創新平臺上去,將基礎研究的成果真正轉化為經濟建設的新動能,仍需要探索。在新的形勢下,怎麼來構建新的體制、機制,完善、落實好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最大限度地調動部門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仍需要深思。

更大力度匯聚各類人才。

如今,全國不同地區、城市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百舸爭流,你追我趕,人才爭奪戰也隨之日益激烈。如何留住人才,尤其是一流人才,要引起管理層高度重視。這一方面要“築巢引鳳”,通過高水平中心、平臺、科研院所的建設匯聚各類人才,另外一方面也要完善人才政策,優化有利於人才成長的機制。像國家科創中心、大型科學基礎設施等這些標誌性機構,不但能夠留住本地的一流人才,也能吸引全國的一流人才。現在江蘇的很多成果轉化項目來自省外,本地高校和研發機構發力不夠,其中就有政策導向問題,有點“外來的和尚好唸經”。江蘇不但要能吸納全球創新成果,也要能產出最好的原創性成果,我們要做原創成果、原創思想、原創技術的輸出者。而這一切則取決於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人才的集聚效應值得重視。

營造更好的創新環境與文化。人才成長需要環境與文化,創新也需要政策扶持。無論是引進的人才,還是培養的人才能不能站住腳、紮下根,需要機制和政策的配套完善,需要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要為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做好制度、政策上的設計,營造好讓創新人才在江蘇能夠安心工作、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優良環境。雖然如今大的政策層面都在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但落實到執行層面還是有很多細節需要梳理,比如說職務發明的歸屬、國有資產的處置等。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在各種場合都有非常清楚的闡述,各級政府部門、機構應當在狠抓落實上下功夫。目前的許多政策、規定不配套,因此一到落實的時候,就遇到諸多的問題,沒法形成“組合拳”。這些問題,需要加強協調,落實好政策,從而打消科研人員的顧慮,激發他們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把“雙一流”建設融入江蘇創新驅動發展中。江蘇高校眾多,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一批高校都在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應該把“雙一流”的建設跟江蘇科技強省、創新驅動發展結合起來。我們既要用好外來資源,更要用好江蘇的本地資源,把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和積極性留在江蘇、用在江蘇。希望江蘇能利用江蘇高校雙一流建設的契機,與各類高校協同,將高校的學科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江蘇創新驅動發展融為一體,讓江蘇湧現出更多世界一流高校、世界一流學科,讓江蘇的各類高校在爭建世界一流的過程中也能成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一支生力軍。

現今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已有了很大的提升,科技水平也快速提高,科技論文的數量已居世界第二。在很多研究領域我們的水平已經從原先的跟跑,到現在的並跑,甚至在少數領域已經實現領跑。我們的研究成果不能僅停留在高水平論文裡,更應該寫在祖國大地上,體現在建設好創新型“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征程中。高校是原始創新的重要發源地、人才資源的集聚地,理應和地區發展形成目標互促、任務相融,理應為國家和地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支撐服務,推動江蘇創新在“高地”上構築“高峰”。

《群眾》(思想理論版) 2018年第3期

繆昌文(江蘇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江蘇有很多優勢,最大的優勢我覺得是人才優勢。因為江蘇是一個人才集聚的地方,院士很多,高端學者、高層次人才也很多,高校數量也應該是各省裡面最多的一個。在這樣一個人才集聚地做好創新工作,我覺得有兩篇文章可以做。

一是如何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的優勢。這方面我們歷屆省委省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很有成效,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人才優勢的潛能,做得更好,影響更大,還需要更多的努力。首先要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濃烈氛圍,為人才提供一個能夠最大限度施展才華的舞臺,這樣才能形成一個人才促發展、發展引人才的良性循環。但現在,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相同步,人才發展的不平衡也十分突出。越是經濟發展好的地方,越能吸引人才,反之亦然。那麼,對於經濟相對落後、引才能力相對較弱的地方,該如何發展呢?

這就需要政府採取一些措施。比如同樣是教授,到不發達地區的,就給予其超過先進地區的津貼;長江學者、傑青等高層次人才願意到不發達地區的,由政府補貼,使其拿到不低於甚至高於在發達地區的薪酬。當然,待遇只是一方面,對人才來說,更重要的是科研條件。而現在好的科研條件往往集中在比較發達的地方,如南京有很多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蘇北地區就比較少。那麼我們可以把長期以來集中在高校院所的科研條件用起來,為相對來說發展較差的地區去服務。比如支持欠發達地區的研究人員到發達地區來搞研究、做實驗,科研經費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財政補貼、資助。鼓勵相對較發達地區的人才向不發達地區流動,去對口支援、創新創業。在流動人才的創新創業中,政府給予其科研、創新創業經費上較大力度的支持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將全省的人才優勢完全服務於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是如何把科研條件的優勢轉化為生產力。江蘇有很豐富的科教資源優勢,僅南京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30多個,國家工程中心十幾個,但我們的科研條件優勢利用得並不好。現在基本上是各個重點實驗室各個學校獨自使用,資源共享不夠,科研設備利用率不高。但在國外比如美國,它的科研設備是全世界都可以用的,利用率很高。我們是你買我也買,買了很多設備,但大多在“睡覺”,利用率很低,這就是一種浪費。所以我建議,要讓這些寶貴的資源充分發揮作用,提高科研設備的利用率。這方面可以採取一些考核制度、激勵措施,對科研設備實際利用率高的單位,加大支持力度;利用率低的,有所懲戒。包括對省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重要的工程中心等,也都需要進行評審考核。這樣才能真正在科研條件共享方面上一個臺階。

把科研條件優勢轉化為生產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產業融合。我們不僅要創新,更重要的是把創新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要鼓勵人才將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為國家、社會創造價值。這就要重視產業研究院和孵化器的作用。比如江蘇產業技術研究院著眼於資源的有效整合,其實也起到了高科技企業孵化中心的作用。而孵化器某種程度上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到形成工業產品的一個過渡階段,對提高初創企業成功率、培養高端人才、促進產業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們要鼓勵建設更多更優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培育出更有影響力的科技型企業,增強區域競爭力。

《群眾》(思想理論版) 2018年第3期

王廣基(中國藥科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以系統化思維做好科技創新工作

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立創新型國家、創新型省份的戰略選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調研科技工作時指出,要堅持系統化思維、規律性把握,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把握科技變革趨勢機遇,為江蘇發展提供持久的原動力。

以系統化思維做好科技創新工作,我認為,需要建立從理論創新到技術創新到成果轉化應用“三位一體”的創新體系。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是一切創新的源泉,技術創新是方式、路徑,成果轉化應用是最終目的和效果。把握當今技術變革的趨勢和規律,更加註重研究科技創新的原動力問題,引導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才能切實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抓住本源把握機遇,研究如何打通基礎性研究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通道,才能推進傳統產業提升和新興產業發展。

新時代,更需要科研工作者有新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因此,科學研究者既需要做好基礎理論文章,在世界科技前沿為祖國爭光,更需要解決國家和社會發展面臨的關鍵科技難題,讓科技為民造福,絕不能將我們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閣。

所以,做科研絕不是發表幾篇文章就算高水平了,科學研究的最高層次是解決實際問題。這是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也是研究人員的最高境界。比如,對於我們藥學科研工作者,只有真正研發出新藥、在臨床病人身上得到安全的療效,才是我們做科研的根本旨歸。但在現實中,包括我在教學中也遇到過,很多學生寫論文很好,常常是紙上談兵,最終卻出不了新藥。這就是我們的人才培養導向和科學思維上出現了偏差。

我想,無論是哪個方面的科學研究,都應該堅持理論創新、技術創新、成果應用“三位一體”;無論從事何種研究,系統、集成的創新都是核心。因此,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絕不能當“高高在上”的科研場所,而要成為將基礎研究成果成功轉化的基地。我們的科研人員在平時積累了很多理論研究新成果,這些理論以及由理論發展而來的新技術需要在實踐中證明是否可行;科研平臺將更多的研究付諸於終端應用,實現“產學研”的深度結合,助力於解決實踐問題,助力於人類生活更加美好。我們所有的研究,最終都是要圍繞實際需求轉化為落地的應用方案,這應該就是科研工作的真諦。作為醫藥工作者要致力於解決人們疾病治療中創新藥研究面臨的難題,致力於服務江蘇醫藥經濟和產業發展,這應該就是每一位藥學科研工作者的追求。

《群眾》(思想理論版) 2018年第3期

都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

創新須有超前意識

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從整個人類的歷史長河來看,歷史進步都是靠創新驅動。

要讓創新充分湧現,我認為很簡單的兩個字,就是自由。要有自由寬鬆的環境,允許失敗,鼓勵成功。創新的路基本上都是艱辛的路,並不是所有的創新都能成功,一般來講,十個創新項目中能有兩三個成功就算不錯了。因此,要允許失敗。只要他真正在做事情,不是為了拿國家的錢在忽悠人,那麼即使失敗了也要寬容、要鼓勵。

對於創新,必要的土壤是需要的。事業上的創新就必須有一定的人力、物力條件。要創新,人才、技術是很關鍵的因素,還有資金等要求。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發揮其主力軍的作用,要讓其有力量創新。比如稅收上面適當地給企業減稅,鼓勵企業創新甚至給予一定的經費,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要真正把創新創業做實、落到發展上,需要貼合實際,關心企業創新目前還存在什麼困難,怎麼給予多方面的幫助等。

創新一定要有超前意識。不管是對於政府、企業還是科研工作者來說,都是如此。就拿芯片問題來說,中興事件以後,全國對芯片都很關心。但主要集中在半導體芯片。現在,美、歐、日以及韓國等已經改用電子自旋磁矩,做自旋芯片了。如STT—MRAM品牌(磁隨機存儲器),利用電子自旋磁矩的芯片,在國外已進入商業化生產,美國、日本、歐洲都已在衛星、空客等領域中有所應用。自旋芯片具有抗輻射性、非易失性、低能耗、高速度等優點,其性能遠勝於半導體芯片。所以,國外現在願意把半導體芯片的工廠轉讓給我們,比如2015年紫光花了240億元在美國購買了集成電路的生產線。國外願意賣給我們的生產線,肯定是他們準備淘汰的。假如是他們的主線的話,不會賣給我們的。目前芯片發展的新動態,就是生產自旋芯片。

據我所知,目前國內還沒有生產自旋芯片的企業,大部分都是半導體芯片。現在做半導體芯片,就是跟在別人後面追,永遠也追不上的。因為人家跑在前面,已經積累了成熟的經驗、擁有良好的設備,很難超越;即使你趕到跟他們一樣了,人家也會說你侵犯了他的專利,要交錢。因為人家走得快,專利是他的,他可以不生產,就等你生產出來收專利費,結果就是你花了那麼大力氣還是為外國人打工。所以我們要用自己的專利保護自己,走自己的路。

如果還跟以前一樣做半導體芯片,就會永遠落後於人家。只有彎道超車,才能趕上。我們要高瞻遠矚,要看得遠,不能看目前人家生產什麼就生產什麼,這樣就太遲了。要看人家未來生產什麼,我能不能趕上去。其實這個時候已經遲了,但是你不趕會更遲,甚至以後永遠趕不上。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

江蘇是一個文化底蘊很深厚的省份,特別是南京市匯聚了很多高校,包括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不少在國內比較有聲望的大學。這麼好的資源條件,能不能在芯片產業上有所作為?芯片是最重要的,是很多產品的心臟部門,從天上到地下包括人工智能的各種機械設備,都需要芯片。現在,臺積電已經在浦口建廠,準備生產自旋芯片;紫光也在南京建設產業基地,並與美國西部數據公司合作成立紫光西部數據。如果能打出一個把南京建成中國“芯片之都”的旗號來,那麼就有利於吸引國內外人才,進一步形成人才、產業的集聚。芯片做出來,肯定也需要軟件的配合,這樣就會形成產業鏈,由此可以讓南京和江蘇的高科技產業上一個臺階。

現在各個地方已經在爭搶這個芯片產業。浙江52所創辦的海康公司,據說已投入10多億元,在杭州附近的臨安建廠,準備生產MRAM芯片。上海也有一批海外回來的人才,準備生產自旋芯片。他們都認為這是現在最好的項目,因為這是以未來為基礎的。因此,我們要重視芯片的生產。南京剛好有這個條件:高校眾多,有人才優勢;臺積電、紫光等已經過來,會產生集聚效應;處在沿海的中心位置,交通發達。如果以芯片作為核心,來組織上游、下游的力量,成立以芯片為主的產業園區,給創業者優惠的條件,吸引海內外的領軍人才來創業。除自旋芯片外,其他利用光、電、相變等新型芯片都可以在園區進行研發和產業化,形成一個領軍的產業集群,我覺得對江蘇未來的發展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認為只要辦成這一件事情的話,對整個江蘇的面貌、以後的產業基礎都會有巨大的改變。

其他小的方面可以不抓,他自己會冒出來的,但是芯片產業必須有政府行為。因為這個需要資金的大量投入,單靠個人是無能為力的。江蘇應該是有條件有實力來做這件事的。現在是一個很重要的機遇,需要抓緊時間,一旦遲疑再來做這個工作困難就更大了。因為搞遲了以後,國外把專利都覆蓋了,你以後想生產都生產不了。

南大有一批教授在從事這方面的基礎研究,我們研究組也有老師的研究方向是跟自旋芯片比較靠攏的。我們做基礎研究的往往是比較超前的,為未來探路的。現在MRAM已經進入第三代,我們需要研究第四代、第五代了。所以,一定要有創新的超前意識,特別是這種大的、關係到國計民生、國防的項目,只有政府出面去做,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成功。

《群眾》(思想理論版)2018年第13期

五位院士縱談科技創新,真知灼見!(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