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普洱茶春茶較晚面世的一些原因

明前茶這一概念,多見於傳統江南茶區,而北方茶區則因為氣候偏冷茶樹發芽較晚,所以並沒有明前茶的概念。但云南不同,雲南因為氣候原因,只分幹、雨季兩季,並無春夏秋冬。雲南的春茶一般泛指2月到5月中旬所採摘的鮮葉。可見與北方茶區不同,普洱茶春茶較晚面世,並非氣候原因。

一、採摘標準不同

明前茶的概念主要見於綠茶,大家所熟悉的名優綠茶,很多是採摘茶樹葉子的芽頭,或一芽一葉的葉片來製作,嫩度高採摘時間較早。

而普洱茶,則是採摘一芽二、三葉的茶箐來製作,自然需要更多的時間讓葉子成長,吸取更多的養分。

有關於普洱茶春茶較晚面世的一些原因

二、茶樹情況不同

雲南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悠久的植茶歷史,保留了大量成百上千年的古茶樹,近年來出於對原生態和口味的追求,用這些古茶樹來製作普洱茶蔚然成風。

但與茶園茶不同的是,這些樹齡百年以上古茶樹發芽時間較晚,據統計在2006-2010年,雲南古樹春茶採摘時間約為3月下旬至5月中旬,茶樹樹齡越大,發芽時間往往也越晚。

所以即使在雲南,臺地茶、小樹茶(樹齡百年以內)、大樹茶(樹齡百年以上)的採摘時間也有所不同。

三、製作工藝不同

在不少茶友的印象中,普洱茶的製作工藝異常簡單,似乎簡單一曬,普洱茶就成了,事實上並非如此。普洱茶從鮮葉到成品,中間可以細分成十幾甚至幾十個工藝流程,而且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對普洱茶最終的品質以及轉化的前景造成影響。

譬如鮮葉殺青的時機,揉捻的力度,曬青的時間掌握,成品乾燥的時間及溫度等等,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普洱茶製作遠比較大部分其他茶類耗時,其中尤其以曬青乾燥和成品乾燥耗時較多,但正所謂欲速則不達,如果為了儘快上市而縮短乾燥時間,茶餅含水率過高,可能會導致發黴(這也正是為什麼有的茶友會將剛入手的普洱茶通一段時間的風),而如果使用高溫烘房加速乾燥節省時間,則有可能影響普洱茶的後轉化。

不同的採製標準,得天獨厚的高齡茶樹,迥異的生產工藝,是普洱茶千變萬化口感產生的源泉,但也讓普洱茶,尤其是大樹茶,錯過了明前的盛宴,但多等些時日,當普洱茶獨具魅力的茶湯入口後,你會覺得這一段不長的延宕絕對值得,正如你為普洱茶陳化而做出的等待。

更多普洱茶相關知識,如沖泡、品鑑、存茶、找茶等,請添加微信:puerzg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