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已去,再看浮生

先说点题外话

阅读,书是一方面,装帧是一方面,气味也是一方面。很多人说喜欢看纸质书,或许是更加习惯纸质书的那种味道;电子书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一尘不变手感与电子产品的气味其实与阅读格格不入。说到底,阅读实际上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件庄重的事情。

几版浮生看《浮生》

伊人已去,再看浮生

这是我第三次看沈复的《浮生六记》。一个是周公度版,一个是张佳玮版,另一个就是现在手中拿到的一水间版。周公度版本是我看见的第一个版本,此版封面的山水设计让人惊艳,不过其翻译的错误也是让人无法热爱;第二个版本是张佳玮版,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者,不过这个版本却如张佳玮所作的代序里说的那样失去了一些文采,也是颇为遗憾。最后就是手中的这一个版本,虽不知道译者“一水间”是何许人,不过他的翻译却略带古意,有一种年代感在里面。如果是别的作品,可能这样的文风并不适宜,而用作翻译古典文学,却是恰好不过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个版本的装帧,竟然是用草丝纸做的封面,这种纸可以看得到里面粗粝的植物纤维,拿在手里的手感有一种古朴的韵味。设计师我专门查了一下,其设计者白砚川也是业内有名的图书设计师。所有的设计都可以在贴合书书籍文本的基础上延续其一贯的设计元素与风格。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说一水间的文本

说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其实在读者的心中也有一把尺子。哪样的文本自己喜欢,哪样的文字读起来觉得形同嚼蜡,这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而我为何独觉得这一版的《浮生六记》文笔独特,且看我一一说来。

伊人已去,再看浮生

一是古词

翻译古文实际上就如很多人说的那样,吃力不讨好。译成白文,难免失去古文的韵律与趣味,即便是再好的翻译,总也似乎缺少点什么;如果进行再创作,可以得到用现代文演绎,而又不可能一字一句进行翻译,其难度就更加增加了。

此一水间的《浮生六记》另辟蹊径。使用了大量的古词点缀,即便是翻译成白文,也有古意在里面。文言文单字词较多一点,而此书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单字词进行翻译,尽量使文风古典一些;另一方面对于四字连词,以及词组的使用让文章的“音乐性”得以保留下来。所谓朗朗上口就是这个意思。

二是增补

古译今,总是需要在表情达意上进行增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这些增补的词句,译文读起来就会显得干瘪无力。如果没有相当的水平,一般人是不敢翻译古文的。一水间在翻译此书之时想必是字斟句酌,而今拿到书,读起来有一种自然清晰之感;语意连贯,可见其遣词造句的功力非凡。

闺房记乐一篇中对于芸娘形象的描述原文是这样的:“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

伊人已去,再看浮生

而作者的翻译是:“只见我芸削肩长颈,虽然有些瘦,但是瘦不露骨,偏有种娇弱动人的味道。芸的脸庞好似巴掌大小,眉弯目秀,顾盼神飞,灵气逼人,眉是水月眉,弯弯细细,精致极了。”

在这一小段翻译中,作者联系了自己的想象进行了发挥,比原文更加细致,而不失其古意。

不愿意再用“小红楼”评价这本书。其实这本书与红楼实在不可以拿来比较,一个是闲时追忆风雅,重在回忆;一个是描写大家族的幻境风月,重在人物。格局与志趣布艺,不可以相较。而我把这本书的各个版本拿来相较,也仅是指出其中的区别。如此班门弄斧,实为不妥。

伊人已去,再看浮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