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名驰全国的松滋八宝棉花

曾经名驰全国的松滋八宝棉花

在荆州有“金松滋,银公安”之称,在松滋又有“金八宝,银大同”之说。即若说松滋是一块宝地,八宝则更是宝中之宝了。那么,“金八宝”之名由何而来呢?这与曾经名驰全国的“八宝棉”是密切联系的。

曾经名驰全国的松滋八宝棉花

“八宝棉”久负盛誉。早在乾隆年间,就有“株大如树,桃大如卵,色白如银”的记载。民国初年,“八宝棉”因色泽润白,纤维细长而被誉为“优质棉”,畅销沙市、汉口、上海、重庆等地。沪、汉各纺织厂都将松滋的“八宝棉”与河南的“灵宝棉”相提并论列为上品,争相购买。在沙市、汉口等大中城市的市场上,常常出现刷有“真八宝”、“正八宝”、“真正八宝”字样的细绒棉花包。在《申报》、《大公报》等大型报纸上,每日都载有“八宝棉”的购销行情。由此可见,“八宝棉”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今日“白云边”在人们心口中的份量。

曾经名驰全国的松滋八宝棉花

“八宝棉”为何能成为名驰全国、远销中外的“优质棉”呢?这得从“八宝棉”的产地八宝垸的形成说起。

八宝垸位于松滋河东西支河之间,四面环水,垸内地势北高南低,是松滋县的主要棉产区,是荆州地区的三个特大乡之一。

八宝垸内有一条长寿河纵贯南北,全长9.4公里。民国以前,此河系松滋河主流,河宽数百米,水势平稳,是当时水上通公安、湖南的交通要道,同治9年、12年因黄家铺(大口)两度溃口后冲刷而形成。溃口后,八宝垸内江河横流,一片汪洋,当时也曾被人们称为泽国西乡(大同垸称泽国东乡)。民国以来,松滋河东西支流逐渐扩展变宽。长寿河因泥沙淤积,部分河床渐次变为洲田。1920年至1922年,八宝垸堵筑了长寿河上下南宫,使之断绝了外水,长寿河从此变成了一条内河。

曾经名驰全国的松滋八宝棉花

在堵筑长寿河前,八宝境内就已先后围筑了天星院、三星垸、保兴垸、天德垸、聚宝垸、长寿垸、三合垸等十来个独立的小垸,主产水稻、杂粮,棉花也有零星种植。在行政区域上分别划归八个保,故名为“八保垸”。

从光绪26年起,连续三年江水较小。八保垸人民自发要求围筑八保垸堤。又分片推选了四大垸首具体分片负责领修事宜。光绪28至30年,八保垸堤合龙建成,总长51公里。东为松滋河东支右堤,长26公里;西为松滋河西支左堤,长25公里,从此,由三合、长寿等独立小垸合并成为个统一的大垸。这个统一的大垸当时在行政体制上已不再分属八个保了。同时,垸内零星种植的棉花因色白线长已在新沙一带小有名气,被人视为至宝,故决定将原“八保垸”更名为“八宝”。

八宝垸的土质为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沉积物,油砂土居多,土壤肥沃,适合各种作物生长,尤宜种植棉花。加之气候温度适宜,水源光照充足,这都为优质“八宝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质地优良的“八宝棉”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除了自然地理优势外,“八宝棉”也还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明洪武27年,朝廷颁布种棉免税法令后,县内植棉面积逐年有所扩大。时八宝垸内,棉花也有零星栽培。黄家铺溃口后,八宝垸内被淹没的土地渐次淤积成为洲田(如中洲、未洲),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八宝垸形成后,由于自然地理的优势和棉花价值的优势,棉花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棉种除原从朱家埠一带引进的“土字棉”外,还从外地引进了少量的“东洋籽棉”、“脱字棉”等优良棉种。栽培技术上注重了精耕细作、施肥育苗。当时就有“棉锄七道白如银”的农谚。

曾经名驰全国的松滋八宝棉花

“八宝棉”问世后,成为红极一时的抢手货。每到收花季节,一些花贩子就纷纷到八宝垸走乡串户地争相收购。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八宝棉”,在当时每亩仅产籽棉一百斤左右,却以其优质而享誉省内,名驰全国。

1953至1955年,省,地(当时的荆州地区)、县三级组织棉花工作组在八宝研究解决棉花生产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推广植棉新技术。1956年在全国农业合作化商潮中,县委做出了把八宝垸办成棉花丰产示范区的决定,要求亩产皮棉达到100斤,并同时决定在八宝区设置棉花生产工作指导组,率先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这些都为“八宝棉”的发展、提高提供了组织保证和领导保证。

1956年,八宝东岳乡17600余亩棉花,亩产皮棉达到124斤。1963年,全垸9万亩棉花首次突破了百斤关。1984年,全垸75000亩棉花单产达到164斤,总产122800担,占全县棉花总产的30%。

曾经名驰全国的松滋八宝棉花

回顾历史,“八宝棉”棉种经历了“土字棉——脱字棉——岱字棉——珂字棉”等品种的更新演变过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育良种更显示了丰产性好、适应性强的优势。1984年,全区75000亩棉田使用自育良种面积达74236亩,其中“鄂沙二八”、“鄂荆九二”、 “三二四七”型号种普遍推广,当年单产、总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对“八宝棉”的高产,稳产、优质发挥了巨大用。

1984年全区有八个科技示范村单产在180斤以上,其中有两个村户售1000斤,有96户户售皮棉2000斤,有543户棉花科技示范户单产在250斤以上,其中单产在300斤以上的有13户。

“八宝棉”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单产、总产而言,成绩是令人惊叹的。但是,由于后来灾害频繁,地力下降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原因,八宝棉有后劲不足之势。如今,似乎名气也大不同往昔,但还是衷心希望八宝棉重新崛起!

感谢您光临松滋映像!

您的阅读、点赞、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拓展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