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了,說話都帶山東味兒!聽溫商趙忠良講述他的「濟南故事」

◆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現在我們溫州也都出來招商引資了,如果我回去的話,給我的優惠條件也很大,但現在咱不回去了。”趙忠良對經濟導報記者說,他現在“講話都帶點山東味兒了”。

出生於溫州樂清的趙忠良,成為背起行囊走四方的眾多溫州人中的一員,他將落腳點選擇在山東,並在此紮根,成為一家企業的掌門人。

30餘年的經商曆程,趙忠良見證了濟南的太多變化,我們也可以看到溫商在山東商業土壤上奮鬥的成長印記,這個獨特群體的商業天賦與山東包容好客的環境,相互交織在一起。

在濟南做成第一單生意

27日下午,濟南,烈日高懸。在歷城區工業北路與開源路交叉口向北不遠處,是趙忠良經營了20年的公司,他步子很快,帶著經濟導報記者在生產車間裡穿梭。

趙忠良是個典型的溫商,上世紀80年代,17歲的他遠走他鄉外出闖蕩,在濟南做著製造業,確切說,是典型的樂清傳統優勢產業——電氣製造業。

“我們溫州地少,那時剛剛改革開放,看別人都開始做些事情了,”趙忠良回憶說,當時內心也萌動著一種想要超越的想法,“溫州人就是這樣,喜歡超越別人,要想超越,就要靠自己努力。”

這個想法由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而之所以萌生去濟南,完全是出於看到書上的故事,尤其是《隋唐演義》《水滸傳》中塑造的眾多英雄人物,讓趙忠良最終選擇來到濟南尋找機遇,那是1982年的8月,他17歲。

和不少溫商一樣,趙忠良白手起家,開始打拼。這樣的故事大多透著艱辛與執著。

趙忠良來到濟南後接著就為溫州老家村辦電氣廠推銷電氣配件。他拿著產品照片,走街串巷,挨家向企業推銷。

有一天,趙忠良來到位於濟南郎茂山的市中鋼管廠,一張貼在牆上的設備科採購表,讓這個年輕人看到了希望,上面就有他推銷的產品。但剛說明來意,就被門衛拒在了門外。

蹲在廠門口的碎石堆上,趙忠良守了兩天。他說,自己當時大哭了一場。箇中苦楚,外人很難體會。

轉機出現在一天的傍晚。在廠門口,趙忠良看到負責採購的設備科胡科長下班回家。在趙忠良的記憶中,胡科長下班時騎了一輛大金鹿自行車,他就追在後面跑,“一路跟著跑了40分鐘”,最後愣是跟到了胡科長家中。

趙忠良最終打動了胡科長,胡科長同意他到廠裡推銷產品。這是趙忠良在濟南做成的第一單生意,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筆訂單。

跑了多年業務後,1991年,趙忠良在濟南大觀園附近租了個門頭房,開了一家電氣店。

生意一天天做大,他後來又成立了山東凱萊電氣設備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配電箱的生產。“到開源路這邊已經16年了,其實最早是1997年在北園那邊成立的。”趙忠良對經濟導報記者說,“2002年前廠房都是租賃的,後來我們是作為歷城區第一批招商引資企業引進來的,政府在財政、技術等方面都給予了很大支持。”

“有一個很大的共性是好客”

一位十幾歲外出闖蕩的溫州人的故事,可以說是20萬溫商在山東奮鬥的縮影。

“一開始來的時候,可能有歷史的原因,有些地方對南方人是有點排斥的,不過後來慢慢接受了,現在我覺得山東對溫商的付出是非常認可的。”趙忠良說。

在他看來,“儘管文化是有區別的,但溫州人和濟南人有一個很大的共性,就是都很好客。溫州土話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濟南和溫州非常相似,山東人講義氣,很包容,不排外。”

包容,是趙忠良在採訪中提及最多的一個詞彙,“這麼多年來,我對山東文化有了更深的接觸,深刻體會到山東人的包容、仗義,我們有信心把企業做好。”

如今,溫州也在極力留住溫商,讓他們迴歸家鄉。“有回去的,也不斷有出來的,來到濟南。”趙忠良說,在他們看來,“山東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投資環境來說,都是不錯的。”

趙忠良的另一個身份是濟南市溫州商會執行會長。“我在商會幹了10年常務會長,擔任執行會長也有4年了。抱團發展是溫州多少年來的一種文化。商會也是一座橋樑,是大家互相學習的平臺。”

目前,在濟南的溫州人大約有6萬,最初多是做小生意,現在不少變身企業掌門人,在不少領域幹得風生水起。比如,凱萊電氣在濟南已經成為行業的“隱形冠軍”。

說起企業的發展,趙忠良津津樂道,“1997年創業之初,企業只有3人、啟動資金3000元。今天,企業人員近260人,註冊資金10800萬元,年產值也由最初的20萬元增長至2億元。”

“我們的技術含量是比較高的,已經成為國家級的高新技術企業。”讓趙忠良印象深刻的是,公司較早導入了EPR管理系統,實現流程標準化管理。

他感嘆說,“一個成功的企業,最重要的是商業模式是否成熟,看清自己的優勢,才能站到制高點。而且,誠信比什麼都重要。”

“企業能發展到今天,健康地往前發展,離不開好的環境。現在山東也在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這對我們也是機會。”趙忠良說。

“雖然我的故鄉在溫州,但對濟南還是有感情的,我對溫州不熟,對濟南熟。”趙忠良笑著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