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椒之戰:越國民族屬性和奠定稱霸基礎的轉折點

越國是位於江南地區的周朝諸侯國,其國崛起于越候允常,勾踐即位後,在與北方諸侯吳國的爭霸中最終被吳王夫差所敗,矢志復仇的勾踐臥薪嚐膽,通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苦心發展,經過精心準備後在前482年,發起了復仇之戰,攻入吳都殺死吳國太子並焚城。前475年又發動了與吳國的最後生死戰,並戰而勝之,成為了春秋五霸的最後一霸。

夫椒之戰:越國民族屬性和奠定稱霸基礎的轉折點

吳越對峙圖

細心的朋友可以覺察出,從勾踐發起復仇之戰到最後的滅吳之戰,越國改變了軍事進攻方法,準確的說是越國改變了它的軍隊組成部分,明顯加強了水軍的比例,並且幾乎每次戰爭都是水軍充當先鋒。

夫椒之戰:越國民族屬性和奠定稱霸基礎的轉折點

吳、楚、越三國平衡

要知道越國在勾踐之前是一個明顯的山地之國,不說沒有丁點水軍,畢竟它處在江南水鄉之地,但是在此之前有數的雙方交戰記載當中,包括著名的攜李之戰和夫椒之戰,雖然不能說越國水軍都是在打醬油,但是至少充當的不是主力,而在勾踐發動復仇的奔襲吳都之戰和之後的滅吳笠澤之戰中,其水軍都是衝鋒在前的,甚至是起到了左右戰爭結局的作用,而在其後的爭霸之戰中,其水軍已經是越國的中流砥柱了。

夫椒之戰:越國民族屬性和奠定稱霸基礎的轉折點

夫椒之戰戰場

那麼越國為什麼會有這種改變?又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呢?要想解釋這兩個問題,我們就得先弄清楚越國的發展歷程。

其實我們通常說的越國指的都是于越,而除了于越之外,在其周邊還有楊越、甌越、閩越等等部族,也就是說于越只是廣義上越族的一個分支,只是于越在地緣擴張的方向更容易指向北方,也更容易與中央之國的其他地緣力量(特別是太湖之側的吳人)發生衝突與交流。更多的交流也讓“于越”族所立的“越國”最先為中央之國所認可,繼而在越人體系中佔據優勢,並最終成為整個“百越”之族的代言人。

夫椒之戰:越國民族屬性和奠定稱霸基礎的轉折點

百越分佈圖

而根據于越早期的活躍區域我們可以看出,于越是明顯的山地部族,只是在後來逐漸向北發展之後,特別是進入了杭嘉湖平原後,慢慢發展為了農耕部族,此時雖然在其疆域內有著名的錢塘江等水域,但是其並不擅長水上技能,儘管在允常時期和勾踐早期已經控制了頗為擅長海上生活的甌越,但是也不是很重視。

夫椒之戰:越國民族屬性和奠定稱霸基礎的轉折點

吳越地形圖

然而越國不善水的這一特點在夫椒之戰後徹底改變,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夫椒之戰的交戰地點,夫椒也就是現在的洞庭山,位置在太湖一帶,是著名的水網地帶,當時交戰雙方都有水軍,但是越國的水軍是在其進入杭嘉湖平原之後才開始打造的,不管是在水戰人才、戰法,還是軍力等方面比較,越國都是處在弱勢的,而偏偏交戰地點是水網地帶,越軍就是想將戰爭往陸地上引都很難辦到,於是一戰下來,越國大敗,勾踐只帶著五千餘人退往會稽山暫避,最後無奈之下自請附庸才使得越國得以保留,只是國土從千里之國變成了百里之國。

夫椒之戰:越國民族屬性和奠定稱霸基礎的轉折點

吳越夫椒之戰

在之後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時間裡,勾踐明顯感覺到了越國在水軍方面的不足,也在越國戰後重建的過程中借鑑了吳國在水面建設上的成果和經驗,大力疏浚河道,在修建新都和其他城邑的時候,也充分考慮河流的保衛和交通等功能,一番努力下來,使得越國也跟吳國一樣,境內河道寬闊,各主要河流相互銜接相通,構建了一張便利的水上交通網。

夫椒之戰:越國民族屬性和奠定稱霸基礎的轉折點

太湖周邊水系圖

除此之外,勾踐還到處收羅水戰人才,招募善於水戰的士兵,這一點從勾踐對控制下的甌越部族的處置就可以看出來。《越絕書》記載:“東甌,越王所立也,即周元王四年越相范蠡所築”。

東甌即甌越,也稱為外越,而於越相對的就是內越了。之前越國對甌越基本處於一種散養狀態,只要甌越上交賦稅,越國基本不插手甌越內部事務,然而為了積蓄水戰儲備力量,勾踐直接派出相國范蠡到甌越築城,從間接控制改為了直接控制,覬覦的就是甌越善水的這一特性。

夫椒之戰:越國民族屬性和奠定稱霸基礎的轉折點

于越和甌越位置圖

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和處理,越國(于越)的民族屬性慢慢的從農耕的山地特徵改為了善水的海洋特徵。

這一重大轉變,直接扭轉了越國對吳國在水戰方面的劣勢。

前482年,勾踐趁著吳王夫差率領精兵北上黃池會盟,僅留老弱與太子留守的機會,派遺善於水性的水軍二千人,訓練有素的戰士四萬人,受過良好教育的核心近衛軍六千人,技術型軍官一千人,攻打吳國。擊敗留守吳軍,殺吳太子。逼得吳國求和,復仇第一戰就把水軍拿出來充當先鋒,而且效果似乎很好。

夫椒之戰:越國民族屬性和奠定稱霸基礎的轉折點

勾踐臥薪嚐膽時越國疆域圖(虛線內)

前478年,越國憑藉強大的水陸兩軍,分兵三路,輕鬆的突破了吳淞江防線。最終渡江成功的越人與吳軍決戰於江北,此戰史稱笠澤之戰。吳軍三戰三敗,退保吳都。吳國大片土地落入越國之手。 笠澤之戰過後,吳越兩國軍事實力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越國已佔有絕對優勢。

前475年,吳人據城自守了三年之久而城破,吳王夫差自盡,吳國從此絕祀而滅國。

夫椒之戰:越國民族屬性和奠定稱霸基礎的轉折點

巔峰時期越國疆域圖

勾踐滅吳之後繼續北上中原,參與了與齊、楚、晉、秦等國的爭霸戰,其中憑藉的除了強大的國力之外, 他的那支能攻善戰的水軍也功不可沒。

前468年,勾踐遷都山東半島的琅邪(山東諸城),靠的就是他強大的水軍。從此時越國的疆域來看,琅邪處在越齊兩國的邊境附近,遠離越國本土,一旦齊國來攻,處在本土的軍隊主力想救援都來不及,然而越國在琅邪立都93年無恙,除了證明越國國力強橫之外,同時也不能不說它的水軍確實強大。

夫椒之戰:越國民族屬性和奠定稱霸基礎的轉折點

越都琅邪位置圖

勾踐去世後,其後三代越王繼續稱霸,直到越王翳時才逐漸衰落,不過最後一代越王無疆時越國又再次崛起,憑藉的也是其強大的水軍力量,當時“越兵橫於江上,無可敵,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前312年,在秦國、韓國、魏國與楚國、齊國對峙的時候,楚國派遣大批軍隊包圍秦兵於曲沃和商於。越王在這個時候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揮作戰的大船)、戰船三百艘、箭五萬支,送給魏國以支持魏國。

夫椒之戰:越國民族屬性和奠定稱霸基礎的轉折點

越王勾踐

如果越國此時水軍衰弱,是絕對突破不了齊楚兩國的攔截的,而且還運輸了數量如此多的物資,以此來參與中原國家集團的紛爭,可以說,越國自勾踐之後,水軍至少佔據了其軍事力量的一半,而且其水軍也是越國能夠連續稱霸四世的強力保證,這從側面也證明了越人已經轉變成了海洋屬性,而這一轉變,就是從夫椒之戰開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