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薪令」發布之後:衆多明星新戲停滯,「低」投資、主旋律未受影響

“限薪令”发布之后:众多明星新戏停滞,“低”投资、主旋律未受影响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限薪令”发布之后:众多明星新戏停滞,“低”投资、主旋律未受影响

有人形容2018年上半年的影視圈是“寒冬來臨”,不是沒有道理。

先是崔永元曝出“陰陽合同”,緊接著國家擬將明星工作室的稅收政策由核定徵稅改為查賬徵稅,最後幾大視頻網站和一些業內領頭製作公司聯合發佈限制“天價片酬”的聲明。

“聲明”一出,網傳不少明星開始自降片酬,雖然這些消息沒有得到官方認證,但在採訪的幾個製片人、編劇來看,此次對“天價片酬”的整治,力度前所未有,變化也在悄悄發生:投資人不敢投大劇,演員不敢輕易簽約,還有不少演員受上述幾個事件的影響,新戲暫停。

但更多的是,很多人持觀望態度,等著第一個“觸碰紅線”的人,看他會有什麼結果,而這個結果勢必對未來產生指引。

在幾大視頻網站與領頭製作公司的聯合聲明中,對演員的片酬做了明確規定:單個演員的單集片酬(含稅)不得超過100萬元人民幣,其總片酬(含稅)最高不得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

“聲明”一經發布,網上有關明星自降片酬的傳言就層出不窮:

如被稱為“霸道總裁專業戶”的某港臺演員將8000萬片酬自降到2000萬;


曾出書講述戀愛那幾件小事的某流量小花片酬由5000萬降至1800萬;


某有“帶貨女王”之稱的流量小花也被傳片酬由1億降至2700萬;


還有某流量小生最近與綜藝節目產生嫌隙,傳聞也是受限制“天價片酬”的影響。原本該小生與節目組簽訂了全季12期的合約,“聲明”要求明星片酬不能那麼高之後,節目組只好跟小生重新簽約。因為要重新簽約,加之小生感覺節目前期反響不那麼好,就不願意籤那麼多期了,節目組有苦說不出。

不管明星們最終是否會自降片酬,毋庸置疑的是,近半年來的影視圈的幾個大動作都多多少少影響到了他們,記者採訪了業內幾位製片人和編劇,他們透露受以上幾個事件的影響,有不少演員的新戲都出了問題:如最近出現在某個講述獨居男藝人日常生活的綜藝節目裡的小鮮肉,他的一部都市戲黃了;某國民型叔後面有個戲也出了問題;還有某國民喜劇大咖的電影也暫停了。

“限薪令”发布之后:众多明星新戏停滞,“低”投资、主旋律未受影响

根據影視公司近兩年財務報表,不少演員片酬超5000萬

一位最近正在籌備新戲的製片人有點無奈的表示:“目前我手上的戲也有所停滯,不是製片方的停滯,而是演員現在不敢隨便籤約。”還有的戲本來已經跟藝人走完合同了,卻因為藝人工作室臨時註銷,需要重新簽訂合同,推遲了開機。

整治“天價片酬”,有人認為明星是最大“受害者”,編劇餘飛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明星的價值應與製作費相匹配,“如果一個戲只投資了1.5億,你就拿走1億片酬,5000萬怎麼匹配你這個明星的價值?拍出來的東西摳圖,黑乎乎的連燈都沒有,最後收穫差評的還是演員。”“聲明”希望把更多錢花費在製作上,這個是有道理的,對行業良性發展有利。

風波之下,眾多項目上線受阻

“天價片酬”牽制著演員的新戲進度,稅收制度的改革則觸及了影視公司的命門。在這場來勢洶洶的行業地震面前,不少製作公司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中的項目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影響。

《爵跡2》在臨上映前一個多月時突然宣佈撤檔,官方解釋是因製作問題,有知情人卻透露原因不止如此;至於很多人都在關注的《巴清傳》,更是命運坎坷,分別受男女主角事件的影響,“廣告商已經撤資,衛視那邊或許也要退片,”這個消息得到某製片人證實,他說:“大概率是上不了了。”

“限薪令”发布之后:众多明星新戏停滞,“低”投资、主旋律未受影响

《爵跡2》突然撤檔;《巴清傳》廣告商已撤資,或將被衛視退片

而另一部大製作《如懿傳》,如今也備受關注。據公開資料顯示,周迅參演《如懿傳》拿走5350萬片酬,霍建華拿走5071.7萬片酬,這部劇在演員片酬方面顯然不符合“聲明”要求。

但編劇餘飛認為:“不能用新規定要求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這是一個比較良性的做法,也是對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度的考驗。投資近3億的《如懿傳》兜兜轉轉,最終還是走了網播。”

某製片人則認為:“目前對後面的大戲肯定會有影響,就看合同怎麼簽了,畢竟網站收購價格更新後會有影響。我現在有個劇在發行階段,也略微受到影響。”

資本在觀望,“低”投資、主旋律不受影響

相比由大IP+流量演員組成的大投資劇,一些“低成本”的影視劇,卻能在這場風暴中安然度過。

究其原因可知,很多大投資劇都是玄幻劇、古裝劇、偶像劇,玄幻劇後期特效花費巨大,古裝劇服化道不便宜,偶像劇如今流行在國外取景,加之這三類劇基本都是請流量演員擔綱主演,投資動輒三四億,很容易在稅制改革、整治天價片酬的過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

相反,一些低成本的劇,常見於生活劇、主旋律劇,它們大多都是國內實景拍攝,請實力派演員參演,製作費很少上億,演員片酬也從未聽說過有天價。

比如曾經火爆一時的《人民的名義》,該劇獲得豆瓣8.7分的高評,創下近10年來國產電視劇的收視最高記錄,就這樣一部爆款劇,誰知總製作費僅1.2億,劇中80多位臉熟的實力派演員,總片酬加起來僅僅只有4800萬。

“限薪令”发布之后:众多明星新戏停滞,“低”投资、主旋律未受影响

一位專注於做主旋律電視劇的導演就透露,他拍攝的主旋律電視劇投資金額一般都在5千萬左右,演員片酬最多也就是三分之一的比例,沒有流量明星,也不存在“天價片酬”一說,所以沒受到什麼影響。

據悉,那些受影響的大投資劇,很大的原因在於演員片酬一開始定的太高,所以很多超過“聲明”所規定片酬範圍的戲都不敢動。

當然,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一位業內資深宣傳就戲謔的算了一筆賬:一部戲原本投資2億,原本主要演員片酬拿1億,現在演員片酬假裝降到1千萬,製片方就可以把投資調到1.1億,另外那9000萬不能說的片酬,就私下以其他方式給。但是,在“敏感時期”,誰也不會傻到去做那個“出頭鳥”。

還有一些在“聲明”之前已開機的項目,因為平臺限價,原有演員合約價格偏高,不少製片方通過降低利潤,來發行自己的劇。有的項目,隨著稅收制度的改革,要按照新的稅點付費,這對於製片方或演員來說,就是一場“話語權”的較量,但在明星被稱為“稀缺資源”的當下,最終受傷害的大多都是製片方:

如果話語權在製片方這邊,演員很可能會要求重新簽約或直接毀約,這會導致項目停滯,損失以天計算;如果話語權在演員這裡,製片方承擔損失,這勢必增加製作成本。

當然,所有的停滯都只是暫時的,編劇汪海林表示:“現在是一個觀望期,大家都在看,如果有人違反了‘通知’或‘聲明’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懲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參照。”不過,可以看出,主管部門這次真正下了決心,平臺和製作公司也都感受到了這個氛圍,“我認為明目張膽給高片酬的情況不會再有了。”

不排除有些人會以其他方式獲得高片酬,“明星公司財務方面會有很多方式處理這些賬,比如說他自己公司投資,他不拿錢也行,或者通過其他渠道獲得這個收入,” 編劇餘飛說,“但總的來說,‘聲明’有這個輿論影響,還是比較積極的事情。”

稅收制度調整,大批影視公司將被淘汰

儘管依然有人對整治“天價片酬”的政策落實情況持懷疑態度,但在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來看,他們基本上還是持樂觀態度的。

汪海林直言:“我個人認為這跟以前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完全不一樣,這次是動真格兒。”8月初就曾有消息稱,全國的明星工作室的稅收政策將由核定徵稅改為查賬徵稅,體現在數據方面,即其稅率將從6%左右增加到42%,且需按照新稅制一次性補繳6個月的稅款。單就這一項,勢必會淘汰很多影視公司。

“限薪令”发布之后:众多明星新戏停滞,“低”投资、主旋律未受影响

“全國好像有近2萬家影視公司,我覺得確實太多了,”編劇餘飛說,“好的製作班子全國沒有那麼多,好的編劇也就那麼幾十個,幾萬個公司每年哪怕只拍一部戲,就有好幾萬部戲,電視臺和平臺根本消化不了,這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單就現在全國每年製作出來的網劇加起來就有幾萬集,別說縮小10倍了,縮小一半就行,那樣很多人有三分之二的工作就可以放下了,這樣的話,大家才會集中力量去做真正值得做的事情。”

此說法得到G姓導演的贊同:“戲少了,明星競爭就大了,片酬自然會降,況且‘聲明’‘通知’在前,錢降不下來,誰也不敢亂用。”可見,此次稅收制度的整改,不失為一次優勝劣汰的過程,“行業裡頂級的、比較優質的從業者,他永遠都有事做。”

在討論“天價片酬”明星的同時,幾位業內人士不忘肯定真正的演員,在他們看來,不管是哪個行業,真正的優秀者,他們的價值可以與“天價”相匹配,因為他們是稀缺資源,所以必須得貴。

反觀如今影視圈所謂的“天價片酬”演員,大多是價值與價位不相匹配,“他們是被資本炒作起來的,與假收視率、假人氣、假點擊率狼狽為奸,共同營造出虛假繁榮。從數據平臺、內容製作、發行、營銷,到演員經紀,都變成了一個內部循環,這樣勢必產生腐敗,想要讓這個行業真正有所改變,需要將這些東西切割開來。”

所以說,如今的整治“天價片酬”,調整稅收政策,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要想讓這個行業真正迴歸內容,未來任重道遠。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限薪令”发布之后:众多明星新戏停滞,“低”投资、主旋律未受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