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如何被「炒」成書聖的?

馬雪毅


許多人也許還不知道,在唐代以前,民間曾被公認“書聖”的不止一位,如張芝、鍾繇、庾翼、王獻之、蕭子云等。

其中蕭子云書名播於海外,百濟國曾派史以千金購其書作,並以“書聖”之名稱譽一時。


其實王羲之早期書法並不出眾,其確立書壇盟主的地位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虞和在《論書表》中就說:“羲之書,在始未有奇殊,不勝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又稱“羲之所書紫書,多是少年臨川時跡,既不足觀,亦無取焉。”南朝梁陶弘景《論書啟》也稱:“逸少自吳興前,諸書猶未為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可見羲之確實是在永和年間,書藝才日臻精妙的。

在當時,“四庾”之一的庾翼書名就曾在右軍之上。在《論書表》中曾記載一個有趣的故事:庾翼在荊州為官,見庾家子弟,不繼承家傳而學右軍,忿忿不平地說:“小兒輩乃賤家雞而愛野鶩,皆學逸少書。須點還,當比之。”後來他在其兄庾亮處見了王羲之給其兄的書信,乃歎服,並寫信給王羲之:“吾皆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煩若神明,頓還舊觀。”可見要得到庾翼歎服,也確屬不易。

羲之後百來年,南朝宋、齊兩朝是崇尚王羲之的。王僧虔《書論》稱:“僕不見前古人之跡,計亦無過於逸少。”但是到了齊梁之間“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梁代袁昂《古今書評》稱:“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而我們知道鼎能者並不超過冠世者。

這種情況直到梁武帝蕭衍時才有改觀,他在《古今書人優劣評》中褒揚羲之,貶低獻之。“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同時期的庾肩吾把羲之列為上之上品,把獻之列為上之中品。

然而,真正確立王羲之地位的是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對中國書法有巨大貢獻的人。他酷愛王羲之書法,同時又把南朝文化視為正宗。開國初,他就把書法作為文治的一部分。設弘文館,以宮內珍貴法書為範本,以大師虞世南、歐陽詢為教授,學習楷法。

在唐體制中,京都:凡學六,皆隸於國子監。”這六所高等學府中便有一所“書學”,的學生30人,學寫《三體石經》、《說文》、《字林》。即使入其他學校習儒經的學生,也須“學書,日紙一幅”。唐太宗還親自寫了《王羲之傳論》,這是一篇為《晉書.王羲之傳》寫的讚辭,太宗把王羲之與鍾繇、王獻之、蕭子云作比較,極大地肯定了羲之的書法成就,稱讚王羲之“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把王羲之推到了所有書家之上。

帝王為書家撰寫傳論,這在歷史上十分罕見。由於唐太宗大力倡導,王羲之書法成為書法正宗,普天下形成了“尊王”風氣,並對後世百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最早稱王羲之為“書聖”的是唐代的李嗣真,他在《後書品》中贊曰:“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可謂書之聖也;若草、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可謂草之聖也;其飛白也,猶夫霧谷卷舒,煙空照灼……可謂飛白之仙也。”書聖”稱謂,由此可見。

而縱觀古今,一切文藝都為其政治服務的,褒貶之譽並非就純以藝術角度為出發點。這從唐太宗的書風可窺一豹,臨習過李世民“溫泉銘”帖的都有一種感覺;似乎李世民的書風更“古”,而《蘭亭序》書風更“今”。他的書法更接近於褚遂良書風,更似相承於六朝書風一脈。



這與他酷愛王羲之成名作《蘭亭序》隱隱有些許矛盾。畢竟《蘭亭序》在唐以前從沒見之於著錄,《淳化閣帖》與《宣和書譜》這兩部權威法帖也沒收錄過。還及宋代以前書家很少於《蘭亭》上下過功夫,這不能不使人疑惑王羲之“書聖”之頭銜名不符實,“炒作”大於公充……!

你認為呢?

[臨池管窺]關閱者為謝!


臨池管窺


1首先發表我的觀點,王羲之之所以成為“書聖”,是後人對其書法水平的高度認可,當然也有“推波助瀾”的人。

2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無論是筆法,還是結構,章法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愛王羲之的書法。廣羅散落民間的王羲之的真跡。在得到《蘭亭序》真跡以後,命當朝著名大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等人臨摹《蘭亭序》,分發王公大臣。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動下,學習王羲之的書法蔚然成風,可以說李世民對王羲之成為書聖起到了“炒作”的作用。



3再者,是王羲之自身的書法水平確實很高。《蘭亭序》、《集字聖教序》是後來學習行書的必學範本,歷來被後世推崇備至,所以說王羲之被稱為書聖。


蘭亭書法日講


王羲之的字,真的不用“炒”。二王羲獻稱世的時候還沒有李世民,那時候為“書中聖手”,很有名望。

王羲之蘭亭為明賢雅士集會,讓王羲之作序,可見王羲之在文人中的地位。

在晉,整個王氏家族幾乎都善書,所以有成為一代名家的聲望基礎。

李世民時,頗愛羲之字。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如果王羲之字不好,沒名聲,那李世民作為皇帝,怎麼能知道會有這樣一個大書家?怎麼會學他的字?


王羲之的作品散落天下,有一些精品是傳家之寶,蘭亭便是其中之一。

李世民蒐集天下真跡,漏網者甚多。

為何獨獨派人去騙蘭亭?

人怕出名豬怕壯,肯定是蘭亭名聲在外。

畢竟羲之自己都說這是筆有神助,再也寫不出第二遍。

由其家族世代珍藏,智永禪師能悟其精華,也成一代名家,寫出的真草千字文在古代非常珍貴,收藏家可以不要萬貫家財,但是死也要抱著這本帖。

所以在根本原因上,王羲之是具備那個稱為書聖的基礎的。

到李世民,對蘭亭愛不釋手,摹刻下賞有功之臣。

這就有了新一代的群眾基礎。

加之帝王推崇,就奠定了書聖的地位。



當然,也得說王羲之真當得起這個名稱,上圖中:龍跳天門虎臥鳳閣,世間神物。

這是“梁武”說的,就是梁武帝蕭衍,南朝人。

在李世民之前。

所以說~在李世民之前,李世民之後(皇帝死了無需拍馬屁)王羲之都有名。

只能說他確實當得起書聖。

後世誰都被批鬥過,好像沒有大書法家說王羲之寫的差。

再者,後世論書中都稱“右軍”,沒有說“書聖右軍”的。

意思是說,古代只有書聖的名頭,並沒人那麼叫。

為何今人一說王羲之就談到書聖呢?

這就要問問小學課本了,曾有一文說過,中小學課本中最起碼出現過五次王羲之~都是書聖冠名~

所以王羲之書聖名頭被炒到人盡皆知的程度~我覺得還是課本編的好。

你們說呢?


梁宇航


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超級粉絲”,他大力提倡學王,並廣泛收集和保存王羲之的書跡,書法瑰寶《懷仁集字聖教序》的誕生以及《蘭亭序》的流傳推廣,都有他的功績。

一個書法家的藝術造詣再高,他能影響到後世,也需要有足夠多的作品能夠傳承下來,這是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應當感謝唐太宗。

王羲之非常推崇的草聖張芝,能傳下作品就非常少,鍾繇稍多也就數件而已,其他很多書法家作品失傳,以至無人能再睹風彩,非常遺憾。

禇遂良書法造詣很高,保留下來作品也不多,如果能有更多精品傳世,或未必弱於歐顏。

王羲之能稱為千古書聖,說是“炒”出來的當然是玩笑之語了,他的地位是他傳世作品的含金量決定的。

無數書家能從王羲之那裡汲取營養,實是歷史之幸,書家之福。王羲之能佔一個聖名,幸事乎?或許他當時也沒想到有這等事情,當然,他也不會太在乎這些玩意。

作品的含金量才是根本,真正想炒的,恐怕過不了多久就被歷史遺忘,那才是悲哀。


無憂硬筆書法


唐太宗和武則天都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上令下效,推崇王羲之為“書聖”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具有雄才偉略的一代英主,也是帝王書法家第一人。其傳世書作有《晉祠銘》、《溫泉飴》等。雍容和雅,今古鏡鑑,結體持重,筆墨溫潤,字裡行間充溢著生機勃勃的大唐氣象。唐太宗平生篤愛王羲之書法,不惜以重金購求得兩十兩百餘紙。於萬機之餘心摹手追,銳意臨仿不遺餘力。唐太宗撰有《筆法訣》,論書之意見地非凡。他招修《晉書》親自撰寫讚詞《王羲之傳論》,把《蘭亭序》放到至尊的位置。影響朝野上下爭相學王,一時蔚為風氣。

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病危,李治把《蘭亭序》裝入玉匣之中,親自放在了太宗皇帝的面前。《蘭亭序》就這樣作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的昭陵,“天下第一行書”從此長眠於地下,足見李世民對王羲之的喜愛

武則天她還是一位書法家,曾刻意練習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先祖二十八人書跡,捐獻入宮,武則天下令弘文館,分十卷模勒拓印,由於當時的年號是萬歲通天,因此這部聚集了王氏一門幾十位書法家作品的摹本,被稱為《萬歲通天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