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他的五年计划,没有人能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

如今的创业创新项目非常喜欢做计划,如果一个公司新聘任一位高管,老板一般也会要求他提交一份“增长计划”。日常的计划更是大大小小不胜其数:季度计划、年度计划、三年或五年计划。于是,商业中充斥着各种没人看的东西,没人读的报告、没人看的图表、无法完成的细则,这些文件除了浪费团队的时间外,一点儿意义也没有。

一个产品的成功不是取决于计划,而是取决于市场,只有将产品投入消费者人群中,才能获得是否值得投入的反馈。在如今的商业模式下,绝大多数的商业计划在与客户初次接触后流产。

在这个快速变革的商业时代,“计划”和“瞎猜”没什么区别,五年计划、十年计划更是一种臆想,简直是痴人说梦。

艾瑞克·里斯在《精益创业》里也指出,“除了风投和以前的苏联,没人要求对未来做什么五年计划”。

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

在中国有个古老的故事叫“杞人忧天”。说是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的人经常考虑一些奇怪的问题。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坐在门前乘凉,当他抬头望向天空的时候开始担心:“如果有一天,天塌了下来可怎么办呢?我们不是要被活活压死?”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都在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

虽然寓言故事夸张荒诞,但现实中,我们也会因为“担忧未来的发展或挫折”而浪费很多时间去思考、做无意义地筹备。最后尴尬地发现,你原来担心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机会发生。

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对自己预知未来的能力太过于自信。

有多少次你以为去超市用不了多长时间,结果光排队付款就花了一个多小时;

又有多少次你预想几个小时就能搞定整个房间的卫生,结果花了一整天;

有时候你计划两个小时写一篇报告,却只用了半小时就轻松搞定。

在这些区区小事上我们都经常失算,有如何准确预测未来一年、甚至五年的项目呢?

不仅仅是我们,即便是商业领域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也会经常自食其言。

2010年,刘强东对外宣称:京东商城5年内绝对不会涉足在线图书销售。他认为,国内图书市场由于盗版严重导致行业利润率极低,经营的利润根本不足以抵消经营成本。但很快,同年11月,京东商城图书频道正是启动试营业。之后还多次与当当发生价格大战,像娱乐新闻一样赚足了眼球。

马云之前一直坚称,阿里是一个专做平台的企业,“坚决不做物流”。但2011年1月,阿里却宣布,将投入1000亿资金在全国建立仓储网络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马云当时对媒体的解释是:“其实我第一天说我们也不想做资金流,但有的时候,你不去做解决不了问题。现在物流又碰上大问题了。”

魅族CEO黄章2011年3月在魅族论坛称,“魅族M9直到停产也不会降价,如果降价将补偿用户差价。”时隔半年后,魅族M9开始降价,黄章在论坛发帖向用户道歉。

乔布斯自食其言的时候更多,在数码盛会“All Things Digital conference”上,乔布斯与科技博客人沃尔特·莫斯伯格交谈时说:“我们没有计划生产平板电脑。现在看起来人们需要用键盘。我们认为无键盘的平板电脑会失败。”然后再2010年1月,iPad推出市场。

乔布斯在2008年告诉《纽约时报》,电子阅读器Kindle不会成功。他说:“一个产品是好是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不再阅读。40%的美国人一年读的书在一本以下。Kindle的整个理念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人们不再读书。”

当然,乔布斯后来在介绍苹果的iPad自有的电子阅读器和电子书库iBook时,他食言了:“亚马逊通过电子阅读器Kindle在推动电子阅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往前又前进了一点。”

如果你一味迷信、追随那些成功者,恐怕只会跟着栽跟头。但是,对于商业巨头来讲,一个新品失败顶多就像蜈蚣少了条腿,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则更像被砍了头。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你的计划永远跟不上它的脚步。我们自以为能预测完成一项任务所消耗的时间,但实际上你无法控制这个这个过程中的大多数事情。

政策会变,针对商业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每个月都在出台;

你的合作伙伴会变,原来已经板上钉钉的大客户,说翻脸就翻脸;

你的员工会变,进进出出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市场环境会变,你不知道竞争对手会不会突然抱上了资本的大腿,一番价格战后你就直接被挤出局。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和社会环境中,企业每时每刻都有可能面临生存危机,同时也随时都会察觉到新的机会,过于长远的计划对于我们毫无用处。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学会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最小可行性产品

那么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创意或者看到了一个市场机遇,要怎么样才能尽快抓住机会呢?

马云和孙正义曾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力,与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力,哪一个更重要?最后二人一致认为——后者要比前者更有优势。

在面对市场机会的时候,艾瑞克·里斯在《精益创业》的建议是,你可以先做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把它投入市场去测试,收集顾客反馈,之后根据反馈来快速改进产品。

什么是“最小可行性产品”?简单说,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资源制造出一个最轻量级的、可被用户试用的产品,然后发布出去,再根据用户的反馈对产品不断进行优化。

在建筑行业,建一座房子之前,必先搭一个模型,这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

Dropbox是一个提供同步本地文件的网络存储在线应用,支持在多台电脑多种操作中自动同步,并可当作大容量的网络硬盘使用。但Dropbox创始团队最初拿着创业点子去找风投时,遭到了风投的拒绝。

当时团队还拿不出一个成形的产品,风投根本没有耐心听取团队的创意阐述。Dropbox团队灵机一动,做了一个三分钟的动画视频,将产品的功能特点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然后将视频放到网上。结果,一天之内有了万多人给予反馈,表示对这个产品充满期待。

当产品尚处概念阶段,Dropbox创业团队就将概念与潜在客户进行了分享。在之后的运营中,团队也不断根据客户的反馈来改进产品。如今,Dropbox已成为同类产品的翘楚。

小米在产品研发上坚持:小步快跑、不断迭代。就是不怕犯错,一边开发一边跟用户进行互动,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产品。在汽车行业,各厂商时不时推出概念车,先看看客户的反馈。现在连电视行业都开始践行“最小可行性产品”的理念。美国的电视台一般会同时推出三、四档新的电视节目,根据对观众收视情况的监测,收视率高的节目会持续播出,反响平平的节目可能在播放两三集后就停播了。

通过最小化可行产品,我们就能迅速地测试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初创企业都不是按照原有计划发展的。那些最终成功的企业都是经历了很多失败,但是不停地从顾客那里学习,以适应并改进自己初始的想法。

PPT培训网红秋叶最早不是定位在做PPT导师的,这个领域火起来包括他自己事先也没有预料到。秋叶在谈到自己创业经历的时候曾经感慨“人生就是如此,你明明设计好了A,结果却选择了B。”

鲜花APP“花点时间”的定位实际上也是测试出来的,尤其是价格,在不断调整、不断收集反馈后最终在“99元包月”这个价格段找到了增长爆发点。

在一个产品诞生初期,过度关注细节对你没有一点好处

不可否认,关注细节是一种敬业精神。靠精工细活而闻名于世的瑞士表,每一部件的尺寸及重量都要经过严格的测验与考核;建造复杂而神秘的埃及金字塔,每块巨石与巨石之间绝妙的吻合,令现代人叹为观止。

西方有句谚语:“魔鬼藏在细节里”。中国的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细节决定成败》说:“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都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砂砾的细节,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

但对于创新者来说,过早纠结细节则会带来异议、犹豫甚至拖延,以至于在一些不太重要的环节浪费太多时间。修正细节是产品推出之后得到市场反馈后的事情。

在“精益创业”这个概念提出之前,传统的企业都是经过一番周密和复杂的市场调研,花大量实践来回讨论产品方案,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实施,完成项目的各个部分,最后构建出一个精致和完美的产品。然而,这种打造产品的方式有个极大的弊端,那就是周期太长,而且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为市场调研并不能给我们提供准确和完整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产品很可能并不是市场真正想要的产品。

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花费几百万美元,经过各种调研、盲测,推出了一种新可乐。可是,这种新可乐上市仅三个月就因销量低迷而退市了。可口可乐公司困惑不解,盲测的时候大家不都很喜欢这种口味吗问题出在哪里?可口可乐公司不明白,消费者喜欢喝可口可乐,不是因为口感,而是因为喜欢这个品牌。在盲测中,别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消费者甚至连可口可乐和某些超市自己出品的可乐都难以区分。

“最小可行性产品”的意义就是做出核心功能,然后尽快推出市场,如果这个产品能够被市场接受,那么就可以根据顾客反馈快速更新,比如小米手机每周迭代一次,微信第一年迭代开发了44次。如果用户反馈很差呢?比如你推出的产品根本就是伪需求?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并没有大批量投入,所以损失也在可控范围。

(如何识别真需求和伪需求?公众号中回复“需求”,告诉你一个简单的方法。)去他的五年计划,没有人能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