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景大王
故宮(紫禁城)外端一共有四座城門,分別是
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這四座城門共同承擔著人員出入的功用。
從城門的佈局來看,午門與神武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分別構成橫、豎對稱。其中,午門、神武門處在紫禁城中軸線上,最北端是神午門,最南端是午門;東華門、西華門左右對稱,處於紫禁城的南側,屬於外朝的一部分。
城門的佈局很明顯地揭示出四座城門的作用:東華門與西華門必定是供外朝官員出入宮門使用,在通常情況下,皇帝是不走這裡的;午門與神午門才是皇帝出入紫禁城時使用的城門。由此可見,相對於午門與神武門而言,東華門和西華門的地位較低。
午門是最具儀式性色彩的正門,正中大門專供皇帝及其鹵簿、扈從出入。例如,上面這張由清代宮廷畫家徐揚繪製的《乾隆南巡圖》,描繪的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截圖部分是“迴鑾紫禁城”卷,重點描繪南巡隊伍從端門到午門的路程。
除此以外,神武門也是供皇帝出入的重要城門。例如,皇帝前往熱河、圓明園回宮時,或者奉皇太后出行,多從神武門出入宮廷。例如,嘉慶八年(1803)二月,嘉慶皇帝從圓明園返回紫禁城,通過神武門而進入貞順門時,遭到陳德的刺殺,幸而被嘉慶的姐夫固倫額駙喀爾喀親王拉旺多爾濟所阻止。
當然,此門也是后妃及其他皇室成員出入紫禁城的專用城門。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皇帝選八旗秀女時,秀女被領入及領出亦都是經過神武門。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本身存在很多錯誤,首先,故宮是民國時改的名兒,那時候沒有皇帝,正確的應該寫“明清兩代皇帝出入紫禁城走哪個門?”
再者,皇帝出入紫禁城,有很多種“出法”,他不僅僅只走一個門,紫禁城裡東南西北開設的門,他由於不同的用途和原因都會出入!
“午門”
午門可謂是紫禁城的正門,南門,你看它長得就像一隻展翅的鳳凰,民間俗稱“五鳳樓”。
午門有五個門洞,中間那個最大的是皇帝出去祭天,御駕親征等出入的大門,只准皇帝走。皇后大婚的喜轎可以從這裡抬進,以示她正宮的地位,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在紫禁城受完皇帝的接見後也可以從中間這個門洞出來。
“神武門”
神武門,算是紫禁城的後門,北門。這座大門在清代承擔了一個很大的責任——每屆的秀女大選時秀女們都是從這個門進入紫禁城。
皇后從正門進,而日後成為妃嬪們的秀女只能從後門進,這就是差別!
皇帝從宮外遊玩回宮一般都是從神武門進,有點像“回家之門”。
“東華門”
故宮的東邊還開有東華門,這座門算是四座門裡等級較低的,因為它主要是走宮內妃嬪、皇子、皇女死後的靈柩,太監宮女也多由此門進出,在非上朝日的時間裡,大臣、內閣官員也多由東華門出入。
而有資料顯示,皇帝有時出去遊幸也從東華門出,但這個記載非常非常少,明朝的明英宗“復辟”時是從東華門入宮赴奉天殿即位。
“西華門”
西華門開在紫禁城的西邊,這座大門在歷史上用的比較多,皇帝后妃們去西苑遊玩時經常出入此門,乾隆朝時,皇太后60和80壽辰,從西華門一直到海淀一帶都是張燈結綵。
而清末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慈禧和光緒就是從這個門出逃。
紫禁城的四個門,東華門的等級稍低,午門算是一座禮儀性的大門,除了祭天、祭祖、出征、巡遊、娶親外,皇帝幾乎不從此門進出,而大多數時間裡,神武門和西華門成了皇帝最常進出的大門。
宮殿君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位於南北中軸線上,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所以叫午門。皇帝出入故宮走的就是午門。
平時我們看電視的時候,經常會聽到裡面說:“推出午門斬首”,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午門是明清皇宮大門,極其尊嚴潔淨,死刑犯人只會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刑場處決。只有當大臣們觸犯了皇帝的時候。才會被課以“逆鱗”之罪,推到午門外面打板子,就是所謂的“廷杖”。明代的大臣特別喜歡死諫,而皇帝就特別喜歡打他們的板子。據史書記載,明正德十四年,皇帝朱厚照因為大臣阻撓他選美人,就下令廷杖,結果一下子打死啦11人。後來的嘉靖皇帝更是一次性打死了17人。可能根據這些歷史,民間才會有“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
午門又叫“五鳳樓”,下面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實際上正面還有左右兩個掖門,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池臺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也可以從中門進宮。文武大臣出入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殿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另外,每逢科考,殿試結束宣佈結果後,皇帝欽點的狀元、榜眼、探花也可以從中門出宮。午門正中門樓左右兩座闕亭,內設鐘鼓。何時鳴鐘,何時擊鼓,都有規定。皇帝祭祀壇廟出午門鳴鐘;皇帝祭祀太廟時擊鼓;皇帝升殿舉行大典時則鐘鼓齊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