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为杨广开运河吹嘘是不是太Low了点

隋朝开运河,其实并不复杂,本质无非将若干天然河道或旧有沟渠连接、浚通而已。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在开皇四年,隋文帝便开始利用汉朝开凿留下的槽渠,命匠作大监宇文恺率水工开广通渠(又称富民渠、永济渠)。开皇七年,又令开通山阳渎,也是在吴国旧邗沟故道施为。

还为杨广开运河吹嘘是不是太Low了点

隋炀帝修的大运河共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咱按时间顺序一段一段分理清楚,先说通济渠。通济渠很简单,就是主要利用曹魏时期修通的汴渠(蒗宕渠)的渠身加以浚宽而成。咱现在说起来好象很简单,但当时的人们做起来可就苦了。因为它要包括从洛阳西苑引谷、洛水入黄河(此段在东汉的阳渠上浚通),再从板渚引河通于淮,全长近一千余公里!最惨的是运河必须考虑硕大无比的龙舟队伍航行,对江面宽度和河道深度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隋炀帝或许觉得难度还不咋样,只给了五个月的工期,致使参加通渠的河南、淮北诸郡一百二十余万男女役丁近半死于此役!用车载役丁尸,“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这里要声明一点,当中死者有很多都是因为干活慢点被官员活活鞭死的,而稍有点反抗意思的就被酷刑杀害,因为不能按时完成工期,他们也得死!想想炀粉们还真有脸,竟然还有人说杨广是千古明君,功大于过之类。我呸!去问问那些惨死的隋朝百姓们,他们的说法保不齐“就你来试试,单单河中清淤疏塞就会随时被急流冲走。说这些话的人简直无知之极,荒唐之极!这不是暴政是什么,这不是昏君又是什么!”

没死去的几十万号人也没多长时日,因为通济渠刚峻工,杨广又让这些人干别的劳役去了,接下来要开挖的邗沟该轮到当时的淮南百姓遭罪了。但他们相对来说碰到的情况好一些,前面说过了,开皇七年,杨广的老爸在吴国的旧邗沟渠道上已命人浚通过的。

要客观理解隋朝大运河就必须先明白一点:没有春秋时期到南北朝时期历代地方政权的各条漕渠基础性开凿和长期浚流维护,凭空造出一条总共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基本无可能做到。隋朝的河功是因为骑在前人的肩膀上,是各个朝代(包括隋)广大当地百姓前后合力的功劳,不是杨广的!

仅过了三年,也就大业四年,杨广又诏发河北诸郡百余万男女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同样的,永济渠也是利用汉魏时期开凿过的河道及天然河道疏浚连接而成。

到了大业六年,隋炀帝下令开江南运河。这里的“开”同样不是“开凿”之意,为什么要说明白这一点?因为我有位认识的炀粉,很可能以前读书不太用心,不理解文字简约可能引申出来意思多样性,非认定自己的理解正确。后来想看点昏君艳史,竟让他发现了原来关于杨广还有这些和以前读书大不相同的见解,于是奉若圭臬而大言不惭。唉,扯得有点远了。回到正文吧,此冮南运河也是在六朝以来开凿的江南河道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并非杨广让人开凿的。

还为杨广开运河吹嘘是不是太Low了点

运河修完并不意味着完事。只有不断的疏浚清淤,不断的维护整治,它才可能持续发挥功能。所以本人每每看到一些人说隋朝大运河直到今天还在为我们所用就想发笑。因为这类人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竟然还振振有词。要知道隋朝所修运河极易湮塞改道,之后的唐、后周、北宋都为此运河畅通投入无数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而艰苦不懈的经营维护,尽本朝政权之本份。可到了金朝管控时期,通济渠已湮塞为陆,却听之任之,凭黄河泛滥,贻害南宋。唯余南宋域内运河段仍勉力修缮利用。直到元朝一统,定都北京,直接放弃隋朝的通济渠,拉直改道,才有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的开凿建设,勾连起元朝的京杭大运河,这便是今日运河之雏形。后又历明、清朝的不懈努力及投入,总是保留了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