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来看,其实法币一文不值?

一、货币贬值为什么是对人民财富的洗劫。

首先,先举一些例子,让大家知道货币贬值是在不断发生的。

货币贬值,最常见的就是汇率贬值。因为这是一个直观的数字,从1变成2,大家能很清楚的看到贬值。但是一碗面从以前的3块钱到现在的15块钱,大家的第一感知却是“东西变贵了”,而不是“钱贬值了”。

因为汇率一般都是对标美元,所以我们先来看看美元这些年的贬值情况:

很明显,美元的购买力呈现出一副“即将归零”的走势。

美元是这样,那么以美元为准的各国法币这些年都有哪些溃败的惨痛案例:

1、1994年12月20-22日,墨西哥比索跌了42.17%,仅仅三天的时间。

2、1997年7月2日,泰国汇率暴跌20%,从此开始亚洲金融危机。到97年底,泰铢几乎被废,马来西亚林吉特跌40%,韩元下跌30%,日元跌17%。(港币因为中国央行支持下,打赢了汇率保卫战,维持住了汇率。)

3、1998年1月8日,印尼盾暴跌26%。

4、2014年,乌克兰格里夫纳 四个月暴跌70% 。

5、2014年,俄罗斯卢布跌 42%。

6、2013年-2018年,土耳其里拉跌了4倍。

7、2017-2018年,阿根廷比索贬值一倍。

太多了,而且请记住,这些法币是在美元“迈向归零”的路上,兑美元也“迈向归零”,double kill。可想而知,法币贬值到底有多可怕。最后分享个隔壁老哥俄罗斯的小故事:

长期来看,其实法币一文不值?

俄罗斯卢布

​而这些,还是可以看到数据的汇率贬值,是可以有宏观调控的。比如天朝,这些年rmb贬值了多少,大家应该都看在眼里,但是汇率变化却不大。

当然,为了这篇文章能活着,我尽量不拿rmb出来对比和举例。

另外再举一种例子,就是在汇率市场上看不出来,但是其实已经接近归零的法币。(委内瑞拉都说烂大街了,再提就没意思了。)

这是伊朗的法币的汇率行情图:​

长期来看,其实法币一文不值?

​​一条直线,从汇率上看起来似乎波澜不惊,但是实际上:

长期来看,其实法币一文不值?

伊朗通货膨胀

伊朗的通货膨胀已经快要上天了。如果把坐标系换一下,这个图表看起来又是一个“即将归零”。

那么问题来了,汇率贬值,为什么是国家法币的贬值?法币的贬值,为什么是对人们的洗劫?

首先,汇率(相对于美元)贬值,意味着在国际上那些以美元定价的硬通货,以本币计价去购买,成本上升,比如最核心的石油和黄金。甚至换句话说,在国际上的贸易,基本都是美元定价。所以如果本币贬值太多的话,进口货物的成本会急剧上升。

当然,我再简化一下这个流程,以石油举例:本币贬值—国内油价上升—工业成本上升—物价上涨—消费水平下降—人们觉得“穷了”。

大概就是这么个逻辑。所以国内经常有一个论调就是“保汇率”还是“保房价”的时候,很多人会想,为什么汇率的地位居然能跟国之根本的房价相提并论,原因就在这儿,毕竟现在是个全球化的时代。

并且以前的货币发行不那么依赖于外汇,但是现在基本上货币发行抵押物基本都是外汇了,所以如果货币超发太多,又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的话,很容易被索罗斯索大爷盯上的哟。

所以本币贬值为什么是对本国人民财富的洗劫很直观了,因为你本来存款是十万,能加一百桶油,但是由于本币的贬值,你只能加70桶了,所以你感觉自己变穷了。

事实上,你的确变穷了。

(说个题外话,从这个逻辑来看,如果本币升值个一倍是不是很爽?的确是很爽。1985年-1986年一年时间,日元对美元就升值了一倍,从1-240到1-120.现在是1-80.那个时候的日本可是完全想要做老大了,的确很爽。如果是正常升值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是“被升值”,那就是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了,结果总归不太好。)

二、法币为什么容易超发

首先,先介绍一下各国发行法币的小历史。

早前:美元以固定比例兑换黄金,以黄金作为抵押发行美元,所以美元也叫“美金”。并且为了缓解人们换黄金的压力,1934-1974年,美国不允许私人拥有黄金,也就是你必须拿黄金来换美元。各国一看,反正全球80%的黄金都在你手上,如果不对标美元的话,他们也没有足够的黄金作为抵押

发行本国的法币,所以也就妥协了,从那之后,开始转向以外汇作为抵押发行本币(在那之前都是有多少黄金做抵押才能发出多少法币)。

这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当人民开始储蓄,银行资本开始增加,生产规模扩大,贸易出现顺差,社会总财富增加。这一优美的自然循环和控制系统被1971年前的全部人类社会实践反复验证过,严重的赤字无处藏身,货币风险对冲毫无必要,金融衍生工具不存在生存的条件。在黄金的制约下,所有的国家都必须诚实刻苦地工作来积累财富,这也就是为什么银行家厌恶黄金的原因。—所以1971年之后,法币和黄金脱钩了。”----宋鸿兵。

后来美国人猛然发现,黄金就算全球大部分都在自己手里,但是再多也有限,总是会像一根绳索一样束缚住自己。于是1971年之后,美国人并不想继续履行当年的承诺,于是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那么后来的事情,黄金/美元 就是这样的走势图了:

长期来看,其实法币一文不值?

黄金价格/美元

​另外还是划重点,这还是黄金/美元。

在踢掉黄金这个讨厌的束缚之后,全球的法币发行者似乎都找到了春天。通货膨胀也就随之而来。

有朋友应该想问了,如果每个国家的法币都是基于美元作为抵押品来发行的,为什么还会有巨大的汇率贬值压力呢?

全球那么多野心家当然不可能那么老实了,包括美国这个班长可是带头不老实的。

会计学上讲究一句话“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要把货币发出来,自然要有债务入账。

现代国家发行货币实际上可以抵押国债或外汇。

怎么解释货币发行呢?就好比你现在没啥钱,但是你认为你的前途是十分光明的,你觉得你现在可以谈成很多单大生意,就缺一辆卡宴了。那你会怎么办?

借钱啊,想都不要想。

跟谁借?全球各个国家的财政部都把眼睛瞄向了可爱的央妈(央行)。

如果这时候有个小恶魔出现,告诉你可以随便借,只要把利息还上就可以了,本金还不还无所谓的。

你能扛得住这个诱惑吗?大部分人都扛不住的。

于是,从那以后,各个国家开始借国债来发行货币,全球赤字水平飙升。

为什么说这个钱是不用还的?因为根本不可能还的上。说点数字:美国赤字水平20万亿,英国10万亿,法国6万亿,德国5.8万亿,卢森堡3.6万亿,日本3万亿。有兴趣的朋友去看看这个债务水平和他们国家GDP的对比,看看他们有没有可能还的上。

美国可以这么做,因为他可以把货币超发的负面影响分散到全世界,但是其他国家并不可以。而这个锅,谁来背?当然还是那些政治家日夜牵挂在心底里的人民啦。

没有美国的命,却得了美国的病。

所以为什么货币总是超发?因为现在的货币制度,不需要诚实货币(金银)做抵押了,每个国家想怎么发怎么发,发了就有更好的GDP,发了就能解决很多问题,教育、科学、文化、社会保障、就业、医疗、环保、交通等等等等,都能得到更好的成效。有钱能解决太多事了,赚钱难,花钱太容易了。借钱如果再容易一些,又有多少人能把持的住呢?

况且,这个债几乎不用还。

但是而且现在很多国家虽然欠了一屁股债了,仍然财务赤字,入不敷出。这里特指欧洲那些高福利国家,没钱也要借钱给人民送福利,这真的很对不起你们资本主义国家的名头吧?当年的欧债危机和赤字危机可都还历历在目。

所以为什么货币会超发?这就像问为什么学生们会去用网贷一样。

重要的是为什么会让他们有这种机会。

三、人们有什么办法能对抗洗劫。

如果是恶性通货膨胀,那么就凉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持有国际硬通货。

比如委内瑞拉,真是没有什么办法了。

长期来看,其实法币一文不值?

​一般其实都是良性通货膨胀。其实为了让货币超发显得正义感更强一点,经济学界还有个理论,就是:“通货紧缩会导致人们持有货币就可以不断升值,会导致人们不愿意生产和消费。所以经研究,2%-3%的温和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这个理论可以算是通货膨胀利国利民,合情合理的大众基础了,也的确是这样。毕竟如果你持有的法币的升值预期很强,你的确会不愿意消费。为什么会影响生产?你看看币涨的时候多少人不想上班就知道了。

但是核心在于,在法币和黄金脱钩以来,就没有哪个国家的通货膨胀能够控制在2%-3%之间。

那么如何“抗通胀”就成为全球人们共同的议题了。

美国人的做法就是不存钱,只贷款。信用卡走天下。货币贬值了我要还的贷款还变少了,岂不是美滋滋?

这也是中美以前的根本思想差异。比如我们找工作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存钱买房子车子”,而他们找工作是为了“付账单,还贷款”。提前消费深入人心,因为美元在过去的几十年真是贬值得十分过分。

不过现在我们似乎也开始意识觉醒,发现钱既然在贬值,那为什么不先花再说呢?于是年轻人们又陷入了“消费主义”。

怎么对抗货币贬值,其实对普通人来说真的很难,因为你只要在这个国家生活,物价的上涨你肯定是逃不掉的,除非你的资产升值速度能赶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那么怎么找到年化超过10%的稳定又安全的投资品呢?

你找到了顺便告诉我,我也投点。

(另外分享一个截图,有人粗略地计算了一下贬值率,当然我觉得这个数字也大差不差了。)

长期来看,其实法币一文不值?

​当然,中国是全球经济最闪亮的一颗星,也是未来全球最大的市场,也是最具有可能性的国度,所以什么样的预测其实意义都不大,看看就好了。

四、人们在期待什么样的货币。

法币是核动力收割机,那如果没有法币,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货币才能保证我们的钱不会被偷偷拿走呢?

当然目前还没有出现,因为如果出现的话一定会被压下去的。毕竟目前的世界货币就是美元,出现新的货币,躺着收钱的日子就即将过去,换成你,你也忍不了。

比特币的经济学理论祖师爷,奥派经济学领军人物,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认为货币如果想达到中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在货币贸易系数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货币总流量保持不变。第二,一切价格随着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完全伸缩自如,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第三,一切长期契约都建立在对未来价格运动的正确预测的基础上。

哈耶克认为,尽管通过央行扩大货币供给而人为压低利率的做法,短期内会降低失业率,增加产出,但是这个过程是不可持续的,从而这种繁荣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既然这样,不如就直接把这件事交给市场决定。

长期来看,其实法币一文不值?

哈耶克三角

​这也是他在《货币的非国家化》里的看法,如果货币能交给私人(公司、银行)来发行,并且让市场来决定要用什么货币,让所有货币充分竞争,岂不是更好?

当然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这条路其实走不通。因为相对于私人作恶的可能性,人们更愿意相信官方机构。

所以我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一种货币(硬通货),不由某个机构或银行发行、不会被某一方超发滥发、账本公开透明、并且得到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认可。这样的货币目前不存在,但是全球都在都在寻找这样的货币。

尤其是到了数字经济时代,人们发现其实钱,真正就是数字而已。尤其是当下的中国人,这一个月下来,你摸到过几次纸币呢?那么对于有现金需求(刷卡等于购物实名制)的人来说,他额外又有一个需求,就是这个“电子现金”也能实现匿名的功能的话,就更完美了。

最后,当然得说回到比特币了。

比特币其实离这个目标还差的很远,但是比特币这十年已经往前迈了一大步了:

1、在比特币出现之前,人们不认为会产生一个去中心化的数字资产。

2、比特币的知名度很高,全球主流经济体至少有一半的人听说过比特币,并且知道它很之前。(至少送你一百个,你是肯定要的。)

3、比特币的安全程度出乎人们预料,一个没有公司主体花高价维护的数字资产,居然也能有世界一流的安全水平。

4、比特币实现了账本公开透明可查,并且不可篡改,地址可匿名可实名(公开、标记)。

总结: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之后,全球各个国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货币政策。目前发行货币普遍是通过打白条出去买入资产(国债或外汇)。正如同我上文所说,这样做很容易打过多白条,导致市场上货币过多,久而久之酿成经济危机。怎么办呢?我也不知道。但是如果能有个去中心化的不受某个主权国家支配的货币出现,能作为人们的货币避风港,当然是最好的。虽然目前并没有出现,比特币还差得远,其他的数字货币当然就差的更远了。当然区块链是数字经济时代很好的方向,因为在互联网上,无法面对面无法摸到实体的情况下,信息公开透明可查,不可篡改,是达成信任最快的方式。

金融市场上其实都不是钱,都是一摞一摞的白条。有多少白条其实已经不可能还的上了,我们也不知道。只知道如果到最后一触即发的时候,白条将一起被历史燃烧。

法币长期来看,的确一文不值。无非就是看,它能维持多久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