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十二景」别说你是户县土著 肯定有你没去过的!

「户县十二景」别说你是户县土著 肯定有你没去过的!

远眺中楼

「户县十二景」别说你是户县土著 肯定有你没去过的!

民谚云:“户县有个钟鼓楼,半截还在天里头。”盛赞钟楼的高大雄伟。钟楼始建于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始名文昌阁。清乾隆年间改称大观楼。因位于当时户县县城中心,又被称为中楼。后因楼上置有钟鼓报时(早晨日出时敲钟,黄昏日落时击鼓,为古代的报时方式,称为“晨钟暮鼓”),老百姓又俗称钟鼓楼。

户县城西花柳

「户县十二景」别说你是户县土著 肯定有你没去过的!

户县城西之涝河,是著名的长安八水之一。《山海经》云:“牛首之山,潦水出焉。”《汉书》注曰:“潦音牢,出户县西南涝谷,亦作涝水。自山下径流二十里许,过县城为津,又十里北流入渭水。”注:“津当西走凤汉,东走省会之要冲。”其处有长82米十孔石桥一座,系明嘉靖壬寅之岁(1542年)太史公王九思倡建,故名太史桥。

昔日石桥左右堤岸盛植桃柳,每逢春季,修竹被岸,桃红柳绿,香气袭人。遥望终南叠嶂,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宋代曾任户县主簿的著名理学家程颢,曾写诗盛赞其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见《春日偶成》)

渼陂泛舟

「户县十二景」别说你是户县土著 肯定有你没去过的!

渼陂,是唐代京城长安西南著名的风景名胜 。在今户县城西五里的涝河故道上,合胡公泉、渼泉、白沙泉之水而成。《说文》曰:“陂也,一曰池也。”又解为:“蓄水为陂”。《十道志》曰:“直五味陂,陂鱼甚美,因名之。”《重修渼陂石桥记》载:美之从水,后人加之也。《长安志》曰:“杜子美诗,俱作渼,与美通。”《说文》曰:“渼陂在京兆户县,其周一十四里,北流入涝水。”

渼陂作为京郊的名胜,吸引了无数的达官贵人、骚人墨客踏青游览,戏水弄舟,载酒吟诗,乐不思归。著名诗人杜甫、岑参、韦应物、韦庄、郑谷等乘兴泛舟,留下大量诗篇。

绣沟春禊

「户县十二景」别说你是户县土著 肯定有你没去过的!

绣沟,亦名锦绣沟,即渼陂之上游。清康熙年间《户县志》载:“锦绣沟北逶迤而下,至渼陂,二里许。”即玉蟾台至空翠堂南的一段峡谷地带。

明初冯俊,字子英,美陂人,18岁中举,后被贬官为民。回乡后居渼水上游,艺植竹木花卉,相错如绣,是此地两岸翠障如屏,中间溪谷似锦,故名锦绣沟。

绣沟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湿润。每逢仲春,夹岸桃花盛开,满沟杨柳婆娑,渼水从中蜿蜒而过,花光水色相映,景色异常秀丽。在风和日丽的日子,人们竞相游览。尤于上巳之节(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修禊之礼(禊,洁也。修禊,是一种在水上清洗尘垢的祭祀仪式),官民人等读来参加,盛况空前。文人墨客们亦聚会于曲流溪径之间,仿效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之会,饮酒赋诗,纵情娱乐。

玉蟾稻埂

「户县十二景」别说你是户县土著 肯定有你没去过的!

县城西南五里的曲抱村,以唐诗“清江一曲抱村流”而得名。村西北有玉蟾台,传为老子西行到此以轩辕剑刮青牛而得名刮牛台,又名渼陂西南台。台上有刘海庙,曾被元世祖敕封为玉蟾宫。昔日此台四水环抱,一径通幽,翠竹掩映,绿树成荫。南有胡公诸泉,北接锦绣渼陂,周有千亩稻塍,风景极佳。杜甫写有《渼陂西南台》诗,盛赞其景。清代三善居士赞曰:“水满平畴一径通,稻畦千顷野花红。终南碧落青天外,尽在游人一眺中。”

钓台花浪

「户县十二景」别说你是户县土著 肯定有你没去过的!

钓台,一名钓鱼台,位于县城南十里的遥指头村。《户县志》载:“县南十里许,涝水中起一洲,高二寻有奇,名曰钓台。建庙宇,缭以栏杆,堪登眺,不知起于何时。”1960年,附近的陈兵坊村掘得古砖一块,上有“鄠之钓台,汉陈平钓鱼处”字样,据此应为陈平钓台。

明代解元富平刘士龙《游钓台记》曰:“钓台,广不逾亩,高仅倍寻,屹立涝河中央。……自美陂而外,胜无逾此矣。台之西,稻畦相错,沿岸皆桃杏间植,春来花发,红霞烂漫,临风欲妖,照水增妍。”可见昔日钓台,山明水秀,芳草萋萋,岸上桃柳相映,水中落花鳞麟,恰是“半点红尘飞不到,一曲绿水绕将来”的桃源仙境。

重云雪峰

「户县十二景」别说你是户县土著 肯定有你没去过的!

巘,即山峰。重云山位于太平峪口,圭峰山下。每逢雪霁,远望山峦起伏,白雪皑皑,景色十分壮观。五代时王彦昭舍财建庙,名重云寺。太平口外今二府村有重云寺下院。终南雪景极其秀丽,重云雪景千古不衰,为之一最。宋代诗人程颢写有“久压尘笼万虑昏,喜寻泉石暂清神。目劳足倦深山里,犹胜低眉对俗人”的诗句。

紫阁青冥

「户县十二景」别说你是户县土著 肯定有你没去过的!

紫阁青冥,取李白《君子有所思行》中“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诗意。紫阁山在县城东南四十余里的紫阁峪内。据清乾隆年《户县新志》载:“紫阁峰、黄阁峰、白阁峰,在县南三十里”。岑参诗云:“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雍胜录》云:“紫阁峰在县东南,旭日射之,灿然发紫,其形上耸,若楼阁然。白阁峰阴森积雪弗融。”

山中有宝林寺,原来规模宏大,高僧大德间出于此。寺内有六面七层密檐楼阁式实心宝塔一座,高17米,为尉迟敬德监修,俗称敬德塔。据南宋《景定建康志》载:“端拱元年(988),僧可政住终南山,得三藏大遍觉玄奘法师顶骨,为建塔归瘗(埋葬)于寺。”元至正《金陵志》载:“塔在寺之东,即唐三藏大遍觉玄奘法师顶骨之所,于宋端拱元年得之于长安终南山紫阁寺。”清同治年间该死毁于兵火。

传说旧时山峰之上,夏日雨霁,旭日东升、朝霞横空之际,这里的山岚水气,若烟云漂浮,如雨露之湿润,往往呈现“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海市蜃楼奇景。

圭峰夜月

「户县十二景」别说你是户县土著 肯定有你没去过的!

圭峰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的太平峪口。海拔1498.2米,俗称尖山。民国年间的《重修户县志》曰:“山峰重迭似圭,故谓圭峰”。 圭峰山突出于群峰之外,笔直挺拔,确像士大夫们把玩的玉圭,形制巨大,惟妙惟肖。

 

圭峰山的景色极为壮观,站在草堂寺一带向南望去,更加挺拔俊秀。每逢秋日三五之夜,仰首见月,高悬于青山之顶,群山寂静,玉盘清寒,恍然如入仙境。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曾于圭峰别墅邀友人聚会,正在饮宴赋诗之时,忽有笛声自山间悠然而起,上拂云汉,下满林壑,一席人听得如醉如痴。范仲淹涕下沾襟曰:“安得如圭峰月下,倚高松听吹笛乎?”

草堂烟雨

「户县十二景」别说你是户县土著 肯定有你没去过的!

草堂烟雨胜景在草堂寺内。草堂寺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的太平河东岸。《长安志》载:“在御宿川圭峰下,本姚兴草堂,即逍遥园也,鸠摩罗什译经处,后为禅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堂古寺地处终南山下,太平河滨,山环水绕,景色宜人。据《户县志》记载:寺内有一烟雾井,相传昔日常有一蛇卧于井内石上,吐出一股白气由井内升腾,缭绕于省城长安上空,被称为草堂烟雾,为昔日长安八景之一。解放后,科学揭开了历史迷雾,上世纪八十年代,省勘测设计院在附近打出自流热水井,证实草堂地区地处天然热水带,所谓“烟雾”、“烟雨”实为井内升腾的地热气,每逢秋冬晨昏,地下热气升腾,远看烟雾缭绕,近看阴雨霏霏。近处终南诸峰,必是一片暝矇,似在虚无缥缈之中。

 

高冠瀑布

「户县十二景」别说你是户县土著 肯定有你没去过的!

高冠瀑布,位于县城东南20余公里的秦岭北麓高冠峪口。从汉唐至今,一直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高冠峪,是一个喇叭形状的谷口,山势陡峭,高冠河奔腾而出,形成飞瀑,如银河倒泻,声若震雷。清《户县志》曰:“河水冲流而下,迅驰骇人”。赵函在《石墨镌华》中说:“潭喷沫如雪,上有铁悬桥如丰谷,而潭激射,渡者尤悸。”瀑下冲有一潭,深不可测。由于瀑布深藏于峭壁之下,人们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莫测。带到战战兢兢爬至瀑边,高冠瀑布才可尽收眼底:只见眼前瀑水,汹涌奔泻,势如箭穿,形如闪电,声如猛虎,真是奔马不如其急,滚雷不及其猛,山鸣谷应,震人心魄。远观白浪翻滚,雨雾蒙蒙,阳光下可见道道彩虹。唐代岑参、宋代程颢等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不朽诗篇。清代长松居士写诗赞曰:“危石巉岩叠浪高,半山惊落怒龙号。流虹忽破空潭影,风雨晴眺谷口涛。”

灵沼瑞莲

「户县十二景」别说你是户县土著 肯定有你没去过的!

灵沼,周代遗址,与灵台、灵囿齐名。《诗.大雅》:“王在灵沼,于观鱼跃。”《三辅黄图》曰:“治在长安西三十里”。清乾隆《户县志》载:“董村,一名海子,即灵沼故址。有文王庙。唐徐元弼有《灵囿赋》。”董村南有洼地,广约顷余,遍地涌泉,汇而成泽,俗名海子,传即古灵沼遗址。村城门题额:“灵沼真境”,今石尚存。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1264页:“旁有灵沼,周数十顷,池中产黄莲花,然不常见,花盛,则县士人多科甲者。”董村残碑曰:“花之盛者,兆为科第。莲出为瑞。”据传海子生莲,其莲不花。遇花之年,五谷丰登。旧时人多以此占卜仕途,以为上京赶考遇花必中。故灵沼瑞莲传为美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