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別處

生活在別處

雲深不知處,何時燕歸來。生活終究是一場尋覓,一次次的試圖相遇,卻總把擦肩和別離烙印在心底。

趟過了一條條或深或淺的河流,終究還是無處藏匿。小時候印在書本上的那些關於生活的格言和道理,慢慢地變作了牆上的一行行標語。那時候的理想,隨著歲月的增長,慢慢地流落了一地,最終再也撿拾不起。

有時候會不自覺的想,十歲時候的煩惱到底是怎樣的,二十歲的時候又有著怎樣的彷徨。很多記憶都慢慢地模糊,但是眼前的瑣碎卻總會輕易地就佔滿心智。於是,在處處販賣焦慮的當下,也開始跟著大眾不自覺的焦躁、煩擾。

米蘭·昆德拉的那本小說取名《生活在別處》,就如同高曉松的那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一樣,一點點地貯藏起生活的模樣。然而,到最後,卻會頹然的發現,其實那些生活的樣子有時候卻像鏡中花、水中月一樣,一點點地疏離了舊有的軌道。

那些被安置在別處的生活,是否也這樣一點點失卻了曾經的模樣。當一切都還未曾改變之時,其實一切都已經變得諸多不一樣。只是,後知後覺的我們,很多時候固執地不肯承認罷了。那散落了一地的月光,斑駁、凌亂,如同破碎的想念,一點點抽離了時間。

所有恨恨的怨念,在早起趕著地鐵一路擁擠著上班時,慢慢在人群中消散。一天天的日常往復,一個個工作場景的不斷轉換,都在不知不覺地消弭著我們對生活的埋怨。可是,夜總會到來,就如同蜷縮在床上時的各種不安一樣。當世界開始逐漸安靜的時候,誰還會記得白日裡機械般的匆忙。或許,所有悲傷都是始於這一場安靜,終於這一片荒涼。

每個匆忙趕路的人,都是值得期待的。至少,路的盡頭有一種可預期的結果等待慢慢收割。儘管,或深或淺的一腳腳邁過去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時光。但是這種匆忙行走的本身,就已經足夠證明了匆忙本身的力量。

那些舊時光,註定不會荒涼。只是,慢慢地沉澱在記憶深處。然後,靜靜地等待,等待著被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打撈起的驚慌。所有物理距離的遠近,都抵不過內心深處的一次遺忘。所以,眼神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慰藉和殺傷。

凡是可以被碾壓的,都無法稱之為夢想。畢竟,能夠支撐人們一次次前行的,總還要有點精神食糧。不過,餘生依舊很長,又何必過於慌張。

城市裡錯落有致的樓房,一點點的覆蓋了人海的匆匆。燈火闌珊的某些光影間,一處處玻璃窗上灑落的燈光,點綴了那些無人問津的夢想。曾經被我們小心翼翼呵護過的夢想,有些隨風搖曳,有些兀自生長,有些一點點浸透了時光。

有些路程,太過漫長,以至於很多人慢慢的失卻了最初的力量。然而,時間本身就是一個甄別和篩選的容器,有意無意地過濾掉不必要的慌張。

生活在別處,就如同夢想在他方。其實,很多時候,也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故作託辭狀。此處、別處,皆可生活。腳下、他方,都能鐫刻夢想。

進一寸,便有一寸的歡喜。或許,生活本身就該是這般模樣,當下與遠方、此處與瞭望、經歷與成長,諸多瑣碎。然而生活本身的趣味也就在此,一個個瑣碎的生活場景,在轉換之間,刻畫人生、記錄時光。

生活在別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