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唐代名臣狄仁傑從官員變身偵探的歷程……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近幾年,在關於狄仁傑的影視作品中,他幾乎都是以“神探”的形象示人,以至於很多人都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真實歷史中的狄仁傑是這樣的嗎?事實上,狄仁傑是唐代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不管是任大理丞、侍御史,還是位至宰相,他都以“不畏權貴”而著稱。在任職時,狄仁傑體恤百姓,造福一方。正是狄仁傑清正廉明的形象,再加上他在初出道任大理丞時,一年斷案一萬七千餘件的事蹟,使得千百年後,狄仁傑成為民間故事中鐵面無私、頭腦冷靜的探案高手,並最終在荷蘭人高羅佩的幫助下,狄仁傑走向國際,成為與福爾摩斯並肩的“神探”。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南薰殿舊藏《唐代名臣像冊》中狄仁傑的形象

“斷案高手”

而非“探案高手”

在真實歷史中,狄仁傑的確有過斷案的記載。他在初出道時任大理丞,一年斷案一萬七千餘件。不過,“斷案高手”和“探案高手”,雖只有一字之差,卻是千差萬別。事實上,在歷史中,關於狄仁傑偵破兇殺案件的記錄非常少。

狄仁傑(630年-700年)生於幷州(今太原)的一個官宦之家。小時候狄仁傑就喜歡讀書。後來,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隨後出任汴州判佐。判佐是從八品的司法官,官不大,麻煩還挺多,上任沒多久,狄仁傑就被人誣告。好在受理案子的是歷史上著名的畫家兼工部尚書閻立本,他在弄清事件真相後,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才,並親自寫推薦信,於是狄仁傑因禍得福,走馬幷州任都督府法曹。在地方積累了將近二十年的斷案經驗後,上元二年(675年),狄仁傑調任大理丞。這個官職品級不高,但地位重要,負責京師案件拘審判斷罪,同時也複核全國各地的判案。狄仁傑在當大理丞的一年間,斷案一萬七千多件。更重要的是,狄仁傑審理的結果“無一冤訴”。

關於狄仁傑斷案的細節,《舊唐書》和《新唐書》裡記載了一件事。當時有一個大將軍叫權善才,不知道怎麼回事,誤把昭陵的柏樹給砍掉了。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唐高宗知道之後勃然大怒,要把這個大將軍處以死刑。這時候身為大理丞的狄仁傑就進言說,堅決不能處死,因為根據當時的法律,沒有人因為砍樹就要被處死。唐高宗聽了之後,只是將權善才罷官,免他死罪。或許是狄仁傑剛正不阿的表現,引起了高宗的注意。不久後,他就被任命為“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臺官員,屬於監察系統。這個職位也是負責審訊案件的,只不過對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在任職期間,狄仁傑很不客氣地彈劾了高宗的兩位權臣,讓狄仁傑聲名鵲起。一時間,朝廷肅然。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從清代開始狄仁傑的“破案”故事開始流行

其實,從以上的史實也可以看出,狄仁傑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為他的政治才能,而他最終被塑造成影視劇中的形象,折射的正是老百姓對於鐵面無私的“好官”的一種美好想象。

力諫武則天

立李氏為太子

以狄仁傑為題材的影視劇,在講述狄仁傑的探案故事時,都離不開武則天。在歷史上,兩人的關係確實也非常好。有人覺得,武則天成為武周的皇帝后,為人狠毒,對人對事都是不擇手段的,偏偏願意聽狄仁傑的話,因此有說法認為他們兩人有曖昧的關係,這其實是荒謬的猜測。作為君主,武則天清楚,想要一個清正廉明的朝廷,想要一個穩定的朝綱,那必須用賢臣,她更清楚,狄仁傑絕對是賢臣中的佼佼者。

狄仁傑憑藉著卓越的政治智慧以及剛正不阿、體恤百姓的上佳表現,博得了武則天的信任。武則天尊稱狄仁傑為“國老”。在當時,所有的大臣見了皇帝都得下跪,唯獨狄仁傑除外。

對於武則天來說,狄仁傑對她影響最大的正是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武則天晚年對於立武氏為太子還是立李氏為太子,猶豫不決。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之侄武承嗣數次遊說太后,請立他為太子。武則天在這種情況下召見了狄仁傑,想問他關於後繼者的事情。狄仁傑勸她說:“姑侄母子,哪種關係更為親密?我只聽說兒子當了皇帝,母后可以千秋萬歲配食太廟,從沒有聽說侄兒成為天子後,會在太廟中供奉姑媽的。”

其實狄仁傑說到了武則天的心坎上,身為封建社會的君主,對於後世的祭祀更為看重。最終,武則天放棄了侄子而立了廬陵王李顯為太子。705年,李顯再次登上皇位(在武則天臨朝稱制之前,李顯在唐高宗去世後繼承皇位,不久被廢),這也使得李唐王朝得以延續。不僅如此,狄仁傑舉薦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如張柬之、桓彥範、姚崇等,這些人也成為唐朝再次興盛的基礎。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就在這一年,狄仁傑病故,武則天聞訊嘆息:“朝堂空也!”後贈文昌右相,諡“文惠”。唐中宗繼位後,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後,再封為梁國公。後世稱狄仁傑為“狄梁公”,即由此出。可以說,狄仁傑得到了兩朝皇帝的高度評價,這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對於武周和李唐王朝,狄仁傑都是功不可沒的賢相。

狄仁傑作為“神探”

最先為西方人熟知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荷蘭人高羅佩在小說中將狄仁傑塑造為“神探”

明清時期,公案小說非常盛行。在清初,一本名為《武則天四大奇案》的小說面世,這是狄仁傑走向“神探”的開始。但令狄仁傑最終成為“名滿全球”,成為與福爾摩斯比肩的人物形象,則是拜荷蘭人高羅佩之賜。

高羅佩(1910年-1967年),本名範?古立克,荷蘭人。高羅佩的父親是荷屬東印度的軍醫。高羅佩5歲起就到雅加達上小學,16歲時在鹿特丹唐人街找到一個學農業的中國留學生教他中文,後在萊頓與烏特雷支大學攻讀中文。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高羅佩(左)是當時唯一有資格參與“天風琴社”的外國人,琴社由社會名流創辦

1935年大學畢業後,高羅佩在荷蘭外交界供職,主要任職於遠東各國。1943年至1945年,他擔任荷蘭流亡政府駐重慶使館第一秘書。讀到清初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高羅佩被書中刻畫的那個心細如髮、明察秋毫的狄仁傑所征服,他決定把這本書翻譯為英文,讓西方讀者也能讀到東方特色的偵探小說。高羅佩翻譯後的第一本小說名為《銅鐘案》,出版後大獲成功,一發不可收拾,此為初期的《狄公案》。而除了《武則天四大奇案》外,他再也找不到狄仁傑破案的書了,為了不讓讀者失望,高羅佩決定自己來寫以狄仁傑為主人公的小說。在此期間,高羅佩至少兩次決定停筆不再寫作英文狄公小說,但都在出版商的要求下,繼續寫了下去。最終,高羅佩連寫了十三年,總共寫了十三部關於狄仁傑的探案小說,其中包括15個長篇和8個短篇,最後一部是《詩人與謀殺》,寫完這部,高羅佩因病去世。這一系列小說,被陸續翻譯成法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風靡全球。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高羅佩小說《銅鐘案》封面

清代中國本土狄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中,狄公找不到被害者的墳墓時會有鬼魂為他帶路,入夢時神人前來啟示他整個案情,甚至還留下喻示兇犯名字的一首詩。對於這些情節,高羅佩認為“類此妄說,頗乖常識,不足以引今人之趣”。在高羅佩筆下,“狄公“偵破案件的依據只來自第一手的勘探。

在高羅佩的改編下,狄仁傑完全成了不折不扣的西方神探。不過,高羅佩也並非完全照搬西方,小說中說到中國的典獄、刑律、習俗都是於史有據的。這使得這部小說也有一定的史學價值。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高羅佩筆下的狄仁傑

其實,早在1953年,新加坡南洋印刷社出版過中文版《狄仁傑奇案》(《狄公探案集》中的《迷宮案》,它是高羅佩居住於馬德里期間自己翻譯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學者趙毅衡得知高羅佩“狄公案”這套書籍在國外非常受歡迎,便勸其友人、中國外交官陳來元進行翻譯,陳來元等人開始著手譯出全套小說。1981年,《天津演唱》的第6至8期連載了高羅佩創作的狄公案故事之一《四漆屏》,自此,狄仁傑的“神探”之名才從海外漂了回來。這些小說為後來狄仁傑題材的影視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來源 《北京晚報》丨責任編輯 陳明磊丨監製 於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