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近几年,在关于狄仁杰的影视作品中,他几乎都是以“神探”的形象示人,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真实历史中的狄仁杰是这样的吗?事实上,狄仁杰是唐代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不管是任大理丞、侍御史,还是位至宰相,他都以“不畏权贵”而著称。在任职时,狄仁杰体恤百姓,造福一方。正是狄仁杰清正廉明的形象,再加上他在初出道任大理丞时,一年断案一万七千余件的事迹,使得千百年后,狄仁杰成为民间故事中铁面无私、头脑冷静的探案高手,并最终在荷兰人高罗佩的帮助下,狄仁杰走向国际,成为与福尔摩斯并肩的“神探”。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南薰殿旧藏《唐代名臣像册》中狄仁杰的形象

“断案高手”

而非“探案高手”

在真实历史中,狄仁杰的确有过断案的记载。他在初出道时任大理丞,一年断案一万七千余件。不过,“断案高手”和“探案高手”,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千差万别。事实上,在历史中,关于狄仁杰侦破凶杀案件的记录非常少。

狄仁杰(630年-700年)生于并州(今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小时候狄仁杰就喜欢读书。后来,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随后出任汴州判佐。判佐是从八品的司法官,官不大,麻烦还挺多,上任没多久,狄仁杰就被人诬告。好在受理案子的是历史上著名的画家兼工部尚书阎立本,他在弄清事件真相后,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才,并亲自写推荐信,于是狄仁杰因祸得福,走马并州任都督府法曹。在地方积累了将近二十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狄仁杰调任大理丞。这个官职品级不高,但地位重要,负责京师案件拘审判断罪,同时也复核全国各地的判案。狄仁杰在当大理丞的一年间,断案一万七千多件。更重要的是,狄仁杰审理的结果“无一冤诉”。

关于狄仁杰断案的细节,《旧唐书》和《新唐书》里记载了一件事。当时有一个大将军叫权善才,不知道怎么回事,误把昭陵的柏树给砍掉了。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唐高宗知道之后勃然大怒,要把这个大将军处以死刑。这时候身为大理丞的狄仁杰就进言说,坚决不能处死,因为根据当时的法律,没有人因为砍树就要被处死。唐高宗听了之后,只是将权善才罢官,免他死罪。或许是狄仁杰刚正不阿的表现,引起了高宗的注意。不久后,他就被任命为“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台官员,属于监察系统。这个职位也是负责审讯案件的,只不过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在任职期间,狄仁杰很不客气地弹劾了高宗的两位权臣,让狄仁杰声名鹊起。一时间,朝廷肃然。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从清代开始狄仁杰的“破案”故事开始流行

其实,从以上的史实也可以看出,狄仁杰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的政治才能,而他最终被塑造成影视剧中的形象,折射的正是老百姓对于铁面无私的“好官”的一种美好想象。

力谏武则天

立李氏为太子

以狄仁杰为题材的影视剧,在讲述狄仁杰的探案故事时,都离不开武则天。在历史上,两人的关系确实也非常好。有人觉得,武则天成为武周的皇帝后,为人狠毒,对人对事都是不择手段的,偏偏愿意听狄仁杰的话,因此有说法认为他们两人有暧昧的关系,这其实是荒谬的猜测。作为君主,武则天清楚,想要一个清正廉明的朝廷,想要一个稳定的朝纲,那必须用贤臣,她更清楚,狄仁杰绝对是贤臣中的佼佼者。

狄仁杰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智慧以及刚正不阿、体恤百姓的上佳表现,博得了武则天的信任。武则天尊称狄仁杰为“国老”。在当时,所有的大臣见了皇帝都得下跪,唯独狄仁杰除外。

对于武则天来说,狄仁杰对她影响最大的正是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武则天晚年对于立武氏为太子还是立李氏为太子,犹豫不决。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之侄武承嗣数次游说太后,请立他为太子。武则天在这种情况下召见了狄仁杰,想问他关于后继者的事情。狄仁杰劝她说:“姑侄母子,哪种关系更为亲密?我只听说儿子当了皇帝,母后可以千秋万岁配食太庙,从没有听说侄儿成为天子后,会在太庙中供奉姑妈的。”

其实狄仁杰说到了武则天的心坎上,身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对于后世的祭祀更为看重。最终,武则天放弃了侄子而立了庐陵王李显为太子。705年,李显再次登上皇位(在武则天临朝称制之前,李显在唐高宗去世后继承皇位,不久被废),这也使得李唐王朝得以延续。不仅如此,狄仁杰举荐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张柬之、桓彦范、姚崇等,这些人也成为唐朝再次兴盛的基础。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就在这一年,狄仁杰病故,武则天闻讯叹息:“朝堂空也!”后赠文昌右相,谥“文惠”。唐中宗继位后,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后,再封为梁国公。后世称狄仁杰为“狄梁公”,即由此出。可以说,狄仁杰得到了两朝皇帝的高度评价,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对于武周和李唐王朝,狄仁杰都是功不可没的贤相。

狄仁杰作为“神探”

最先为西方人熟知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荷兰人高罗佩在小说中将狄仁杰塑造为“神探”

明清时期,公案小说非常盛行。在清初,一本名为《武则天四大奇案》的小说面世,这是狄仁杰走向“神探”的开始。但令狄仁杰最终成为“名满全球”,成为与福尔摩斯比肩的人物形象,则是拜荷兰人高罗佩之赐。

高罗佩(1910年-1967年),本名范?古立克,荷兰人。高罗佩的父亲是荷属东印度的军医。高罗佩5岁起就到雅加达上小学,16岁时在鹿特丹唐人街找到一个学农业的中国留学生教他中文,后在莱顿与乌特雷支大学攻读中文。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高罗佩(左)是当时唯一有资格参与“天风琴社”的外国人,琴社由社会名流创办

1935年大学毕业后,高罗佩在荷兰外交界供职,主要任职于远东各国。1943年至1945年,他担任荷兰流亡政府驻重庆使馆第一秘书。读到清初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高罗佩被书中刻画的那个心细如发、明察秋毫的狄仁杰所征服,他决定把这本书翻译为英文,让西方读者也能读到东方特色的侦探小说。高罗佩翻译后的第一本小说名为《铜钟案》,出版后大获成功,一发不可收拾,此为初期的《狄公案》。而除了《武则天四大奇案》外,他再也找不到狄仁杰破案的书了,为了不让读者失望,高罗佩决定自己来写以狄仁杰为主人公的小说。在此期间,高罗佩至少两次决定停笔不再写作英文狄公小说,但都在出版商的要求下,继续写了下去。最终,高罗佩连写了十三年,总共写了十三部关于狄仁杰的探案小说,其中包括15个长篇和8个短篇,最后一部是《诗人与谋杀》,写完这部,高罗佩因病去世。这一系列小说,被陆续翻译成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风靡全球。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高罗佩小说《铜钟案》封面

清代中国本土狄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中,狄公找不到被害者的坟墓时会有鬼魂为他带路,入梦时神人前来启示他整个案情,甚至还留下喻示凶犯名字的一首诗。对于这些情节,高罗佩认为“类此妄说,颇乖常识,不足以引今人之趣”。在高罗佩笔下,“狄公“侦破案件的依据只来自第一手的勘探。

在高罗佩的改编下,狄仁杰完全成了不折不扣的西方神探。不过,高罗佩也并非完全照搬西方,小说中说到中国的典狱、刑律、习俗都是于史有据的。这使得这部小说也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揭秘唐代名臣狄仁杰从官员变身侦探的历程……

高罗佩笔下的狄仁杰

其实,早在1953年,新加坡南洋印刷社出版过中文版《狄仁杰奇案》(《狄公探案集》中的《迷宫案》,它是高罗佩居住于马德里期间自己翻译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学者赵毅衡得知高罗佩“狄公案”这套书籍在国外非常受欢迎,便劝其友人、中国外交官陈来元进行翻译,陈来元等人开始着手译出全套小说。1981年,《天津演唱》的第6至8期连载了高罗佩创作的狄公案故事之一《四漆屏》,自此,狄仁杰的“神探”之名才从海外漂了回来。这些小说为后来狄仁杰题材的影视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来源 《北京晚报》丨责任编辑 陈明磊丨监制 于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