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錄:慈禧太后安葬地宮(畫面可能引起不適,謹慎點開)

慈禧太后在去世後並沒有立即安葬地宮,而是停在了甯壽殿,後來又移到煤山下面。在這段時間,國內外各界人士紛紛前去弔唁,極盡哀敬之情。祭祀非常隆重,沒有一時停歇下來的。

到了1909年農曆的7月15中元節,用紙紮成一隻大船。船大約長50米左右,上面還扎有侍從、太監、僕婦以及一切日用器具。而且還有慈禧太后平時經常坐的寶座,寶座旁邊跪了一圈身穿朝服的官員,完全就像是慈禧太后平時召見臣子的樣子。然後監國攝政王醇親王以皇帝的名義在舟前祭奠慈禧太后,祭祀完畢後把這艘船用火燒了。據說這艘船是用木頭做龍骨,外面裱糊綢緞紙張,全部造價數十萬兩白銀。至於其他紙紮的生活用品則數不勝數。

實錄:慈禧太后安葬地宮(畫面可能引起不適,謹慎點開)

當時的大法船

陽曆的11月5日早晨5點鐘,是欽天監擇定的到清東陵起身吉時。浩浩蕩蕩的軍隊、整齊的巡警隊伍以及華美的裝飾,使得慈禧太后送喪隊伍景象十分大氣壯觀。只是當時已是秋末冬初,烏雲密佈,十分寒冷。

實錄:慈禧太后安葬地宮(畫面可能引起不適,謹慎點開)

慈禧棺木

慈禧太后的棺材由84人抬著,出城後增加為120人,因為城門限制,在城內只能用84人。抬館的人以監國攝政王醇親王和各王公貝勒以及軍機大臣為首。在這之後是一隊滿洲鐵騎,再後是駝隊,馱著帳篷和行宮裡一應用具。在當時從北京到清東陵路上需要花費4天時間,所以要預備晚間用具。

實錄:慈禧太后安葬地宮(畫面可能引起不適,謹慎點開)

東陵四面松柏蔥鬱,後面是一座靠山。起先陵墓有榮祿負責監督營造,一共花費了白銀80 000 000兩,和給咸豐皇帝修造的定陵差不多。慈禧太后活著的時候對於自己去世後安葬的地點就非常關心,常常親到現場去檢查督促。1897年,東陵的工程宣告結束,但是慈禧太后驗收後覺得柱子太小了,就命令給重新更換。後來榮祿去世,慶王繼續負責這件事情,主要管理陵墓上面雕刻裝飾等等工程。由此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

實錄:慈禧太后安葬地宮(畫面可能引起不適,謹慎點開)

在棺槨安葬完畢後,行完辭別的禮儀,陵墓石門就閉上了。風風雨雨的慈禧太后一輩子也算徹底宣告結束。據時人統計,當時光緒皇帝的喪葬費用一共花費459940兩白銀,而慈禧太后則花費1250000兩白銀。據當時傳說,監國攝政王醇親王想削減部分費用,但是葉赫那拉家族非常不高興,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然後慈禧太后的神主牌位也要從東陵送回北京,牌位放入太廟時,相關禮節也極為隆重。牌位是用木頭製作,上面刷上漆,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先是放在陵墓上,等石門關閉後,慈禧太后的靈魂也就附著在牌位上面,所以對待牌位也就像是對待活著的慈禧。

實錄:慈禧太后安葬地宮(畫面可能引起不適,謹慎點開)

​牌位送回京城時,監國攝政王和所有的王公大臣都跪在城門迎接。街市上面全部停業,安安靜靜沒有嘈雜的聲響。過了紫禁城大門,放入太廟,恭敬地擺列在清朝9祖35後的序列之中。在放入前,由監國攝政王代替宣統皇帝行禮,向每個祖先行3跪9叩首的禮儀,一共大約是400拜。在這之後,就把慈禧的牌位放在慈安太后旁邊,到此,慈禧安葬所有禮儀全部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