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培大师开示:如何学佛法!

守培大师开示:如何学佛法!

民国“僧中大雄”守培大师,于1955年舍报往生,迄今仅60余年,而知者已稀。知晓其人的,也大都津津于大师的几次论辩,如唯识新旧学、《大乘起信论》《楞严经》真伪,中观论等等。其实大师论述宏富,议论精详,所论除直陈大乘佛法要髓、禅法教理外,还涉及宗教真伪、僧宝、佛教改革,乃至于儒释道三家的异同融贯等等。

有一篇《谈谈佛教的教育》,其中谈到佛教教育的目的、方位,和世间教育的不同,对于佛教教育的教授者和学习者,都有切实精当的发挥,即便现在读来,也依然是适用的,而且,从几十年的种种现象来看,不得不佩服大师的远见!

守培大师开示:如何学佛法!

如何才是善学佛者,如何才能学好佛法:

善学佛者,当从一门深入,一通一切通,故无须博学也。非但无须博学,二法同学亦不可。法二心亦二,不能深入故。永嘉云:“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佛法志在求根本,本得则枝叶自彰,故无须博学也。

观夫古之高僧,深入佛法者,无不是置心一处,几十年不变易,而能成就也。

一门深入的方法,很多大德都谈到过,比如虚云大师曾开示:

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的说尽了,所以熟读《楞严经》很有利益。

守培大师开示:如何学佛法!

教授佛法者,也应以一法授学者:

古德云:“学博者谓之杂毒入心”。可知博学,不利于初学。为教授者,宜以一法授学者,而学者亦不可有多求之心,能于一法上有所心得,然后博览群书,自然法法皆是佛法。

这就想起净空法师亲述他随李炳南老居士学佛法的经历,李老居士让净空法师五年之内,专心学习老师教授的内容,只能看老师许可的书,甚至,从前所学种种,老师都不认可——只能学习老师的!这样的一门专精,才为净空法师日后弘法奠定了深厚基础,净空法师也每每感恩于这段经历。

守培大师开示:如何学佛法!

对当时出现的新式教育,大师做出了预言:

若于佛法未有得处,杂以世间学,世间学易得故,反牵制佛法变为世法,乃至僧相亦为之转变,可不惧哉!

夫佛学之目的,在明自性,了生死。若初学之人,即欲学常识,以为应对世人,则宗旨已错矣,欲求佛法之结果,如种瓜而想得豆,虽愚亦知其不可也。

守培大师开示:如何学佛法!

守培大师敦敦告诫“学者当自寻出路”:

学者当自寻出路,莫学他人之言句,障闭自己之悟门。经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是非但各宗之言论不究竟,即吾佛之亲言亦不究竟,只方便引诱,令人入门而已。若至门者,当努力自进,方能归家稳坐,享受太平。若以言语为究竟者,止宿门外,非智者之所为也。

愚意不论授者学者,皆以明心为目的,二十年三十年,专心于此,不明自心不为毕业。如是学者,不论多寡,乃至一个半个,是为佛教的好现相。

而对于今时今日学佛法的人,在时间碎片化的当下,以明心为目的、一门深入的方法,更显重要。在浩瀚渊微的佛法中,掬一滴水,就是香水海,拾一粒尘,就是须弥山,摘一枝花,就是世尊的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