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密集場所應急疏散演練的正確打開方式

人員密集場所可通過平時的應急演練

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風險意識

熟練掌握應急處理方法

在第一時間發現事故

開展自救行動

人員密集場所應急疏散演練導則

1

人員聚集的公共場所

包括公眾聚集場所

學校的教學樓、圖書館

食堂和集體宿舍

養老院,福利院

託兒所,幼兒園

公共圖書館的閱覽室

公共展覽館、博物館的展示廳

勞動密集型企業的

生產加工車間和員工集體宿舍

旅遊、宗教活動場所等

其中

公眾聚集場所

包括賓館、飯店、商場

寫字樓、集貿市場

客運車站候車室

客運碼頭候船廳

民用機場航站樓

體育場館、會堂

以及公共娛樂場所等

2

一般要求

應急疏散演練

(以下簡稱“疏散演練”)

按組織形式分為

桌面演練實戰演練

桌面演練

利用地圖、沙盤、流程圖

計算機模擬、視頻會議等輔助手段

針對事先假定的演練情景

討論和推演應急決策

及現場處置的過程

實戰演練

利用應急處置涉及的設備和物資

針對事先設置的突發事件情景

及其後續的發展情景

通過實際決策、行動和操作

完成真實應急響應的過程

人員密集場所管理單位

(以下簡稱“單位”)

宜開展實戰演練

並按照先桌面演練

後實戰演練的順序實施

人員密集場所管理單位

人員密集場所內

實際負責安全管理的組織或機構

包括產權單位、使用單位

或受委託管理單位等

單位應按照

應急預案的內容要求開展疏散演練

單位應制訂年度疏散演練計劃

對演練目標、規模、頻次

內容和組織實施等進行安排

各部門宜按照計劃

制定本部門的疏散演練方案並組織實施

單位應開展疏散演練培訓

培訓內容應涵蓋以下內容

組織體制

工作機制

基本原則

應對措施

3

頻次與範圍

單位應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疏散演練

員工變動頻繁的單位應增加演練頻次

屬於消防安全重點單位

的人員密集場所

應每半年組織一次疏散演練

學校應每學年

至少組織教職員工和學生

開展一次疏散演練

商場、集貿市場等商業零售經營單位

1000人以上的大型群眾性活動

4

演練內容

單位宜根據應急預案和場所的特性

包括建築特點、環境、人員

安全意識水平和人員密集程度等條件

確定疏散演練的內容

疏散演練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

不同場景和環境下的疏散路線

逃生方式與防護

應急設施與器材的操作使用

信息報告與報警

應急指揮

疏散組織、人員集合與清點

醫療救治

保障措施

5

組織與實施

組織與實施步驟應按

AQ/T 9007 進行

包括計劃、準備、實施

評估、總結和改進六個階段。

AQ/T 9007

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演練指南

組織單位在實施疏散演練前

應成立演練組織機構

組織協調參演部門和人員

宜聘請專業人員或專家指導

在由兩個以上單位管理

或者使用的同一建築物內

組織疏散演練時

統一由一個單位組織

明確每個單位職責

及其在演練中的重點任務。

實戰演練實施包括以下環節

1

熟悉疏散演練任務和角色

參演單位和人員

應按演練方案開展準備工作

2

組織預演

宜按照演練方案

組織桌面演練或預演

熟悉演練實施環節

3

安全檢查

疏散演練前

確認演練所需的設備設施完好

組織疏散演練單位人員到位

4

發出信號

疏散演練前,應發出信號

5

疏散實施

接到信號後

場所內的人員根據預案開展實施

6

引導疏散

疏散引導人員負責引導、組織與搜救

通過喊話等方式

引導或幫助場所內人員疏散

保持疏散秩序、控制速度、有序疏散

7

人員清點

人員疏散至指定區域後

應有專人維護秩序

需清點人數的疏散演練

在清點人數後

應向現場指部揮報告

並做好人員登記、統計工作

8

醫療救治

對受傷人員開展醫療救治

9

現場評估

應急疏散演練結束後

應組織現場評估

宜聘請專業人員或專家

指出演練中存在不足並提出改進意見

疏散演練評估的方法與程序

宜參照 AQ/T 9009 進行

AQ/T 9009

生產經營單位

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演練評估規範

10

演練結束

疏散演練結束後

應做好現場恢復工作

包括組織參演人員有序返回

對場地進行清理恢復

及回收整理演練物資裝備

根據演練參與人員的熟悉程度

疏散演練實施

宜由有實施組織方案

向無實施組織方案過渡

由提前通知演練時間

向不通知演練時間逐步過渡

每次演練前

應明確告知參加人員疏散為演練活動。

應指導人群

靠近疏散通道右側依次疏散

如遇特殊情況

疏散方向發生變化

應宣傳並反覆強化演練

定期組織的疏散演練

在場景設置發生變化時

應加強宣傳,強調演練變化內容

桌面演練內容應參照實戰演練內容實施

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演练的正确打开方式

延展閱讀:

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演练的正确打开方式

制定應急預案考慮因素:

  • 影響疏散時間的人員特性和建築特性很多,其中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a) 對於人員:

    1) 人數和分佈;

    2) 清醒或睡眠;

    3) 熟悉並受過訓練或不熟悉;

    4) 體能。

    b) 對於建築及其系統:

    1) 報警系統;

    2) 消防安全管理和人員培訓;

    3) 單室或多室,以及複雜程度。

    c) 對於火災場景:

    1) 火災警報和其他人們可獲得的線索;

    2) 火災的特點與產物。

  • 火災模擬動力學:火災模擬動力學是人員生命安全評估過程中需要考慮的第三個主要因素。人員生命安全評估的目的是保護人員不受火災煙氣和高溫的危害(或由於結構失效造成身體傷害)。這是通過提供足夠的疏散途徑和保護措施來實現的。為了評估火災中人員的安全,需要得到火災及其產物蔓延的信息,以及對建築物的影響。為此,需要考慮下面幾個具體因素:

    a) 人員可接收到的火災警報和線索。當某一房間發生火災時,需要判定“火焰和煙氣的能見度”,用於分析人們意識到火災發生的時間以及做出怎樣的反應。不管是有人房間還是無人房間,都有必要了解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觸發的時間,並通過模擬尋址系統得到火災蔓延的信息。這主要是為了確定在整個火災過程中,建築內的人員能夠得到的信息。

    b) 所有房間內的火勢大小和蔓延範圍、煙氣密度、有毒氣體濃度、溫度和熱流。對於所有房間來說,應瞭解其中火勢大小,火場範圍或向鄰近區域蔓延的範圍,建築結構的破壞程度以及受火災影響房間的溫度和熱流;還需要了解煙氣的光學密度、刺激性氣體的濃度以及產生的窒息性氣體濃度,用於估算房間內人員的可耐受狀況,這對人員向外疏散的範圍也會產生影響。對於無人的房間,當其作為可用疏散通道的一部分或避難場所時,這些信息尤為重要。當火災煙氣被控制在設定的煙層厚度內時,需要提供煙氣層的高度和向下的熱輻射通量。

    c) 自動滅火和煙氣控制系統的啟動。自動滅火和煙氣控制系統的啟動將阻礙火災煙氣在建築物內的蔓延,這決定了人在疏散和避難過程中是否會受到煙氣威脅。

  • 人員特徵:人員生命安全評估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人員特徵。主要涉及人員對火災徵兆和警報做出反應的特徵和時間,人員運動(特別是疏散運動)的方式和時間,以及火災煙氣和高溫的影響。需要考慮的人員特徵包括:

    a) 人員數量和密度:每個區域在不同時間和季節的預期人數;

    b) 對建築的熟悉程度:與建築類型、人員光顧的頻率和緊急疏散演習等有關;

    c) 人員分佈和活動;

    d) 行為關聯性:人員與所從事活動的關係;

    e) 警惕性:與從事的活動、當天的時間、睡覺或清醒等狀態有關;

    f) 靈活性:與年齡、健康狀況和身體有無殘疾等因素有關;

    g) 感官與智力的損傷和障礙,比如聽覺和視覺障礙等;

    h) 社會關聯性:獨立的個體還是從屬於某個群體,比如家人或朋友等;

    i) 目的關聯性及其他;

    j) 角色和責任:一般群眾、經理、樓層管理員等;

    k) 位置:所處位置距離疏散通道的遠近等;

    l) 義務:對火災發生前所從事工作承擔的職責;

    m) 焦點:人員注意力的導向,比如劇院的舞臺和商店的櫃檯;

    n) 反應:人員易於對警報做出反應的程度;

    o) 整個疏散過程人員狀況的改變,由火災對人造成的影響而定。

  • 建築特徵和消防安全管理策略:建築特徵、建築消防安全管理及人員安全疏散應急管理策略,是人員生命安全評估過程的重要要素,具體包括:

    a)建築佈局和幾何尺寸(包括建築規模、建築高度、建築層高,平面佈置,空間複雜程度,內部分隔,內部空間劃分,不同區域的連通,行走距離,門與樓梯的寬度,日常的交通流線,防火門開與閉所需的力以及門的附屬裝置等);

    b) 疏散路線[包括:可看到的路線,複雜程度,被動和主動防護措施,長度,水平與垂直(向上或向下疏散),可用性(例如通過擊碎玻璃,使用鑰匙,使用安全錘),日常用途,最終出口(數量、分佈等)];

    c) 建築內某些區域的使用功能可能對人員行為反應和疏散路線的使用產生影響(有的可能便於人員疏散,有的則不利於人員疏散);

    d) 消防安全管理系統(包括建築管理,重要設備的管理與維護,建築內人員的管理,防火管理,管理的適應性,人員的培訓,安全與火災監控,應急處理程序);

    e) 人員安全策略(包括人員安全的設計原理,疏散策略,被動與主動消防控制系統,火災探測、報警和通訊系統,消防滅火救援設施,應急照明,疏散誘導系統,消防安全管理);

    f) 主動系統應用(包括自動噴水與噴霧系統,氣體滅火系統,煙氣控制或防排煙系統);

    g) 疏散標誌和照明(包括應急照明);

    h) 避難區域(類型,防護等級,通訊系統,以及疏散路線、中轉地點、救援通道的連接);

    i) 環境因素(例如,風和內部空氣壓差對開門造成的壓力,在潮溼、炎熱或寒冷的條件下的疏散,裝修要求,出口處積雪的影響,白天和夜晚的影響)。

  • 有毒氣體的影響:火災中的有毒氣體是刺激性和窒息性火災煙氣的混合氣體。刺激性氣體對人員疏散的影響取決於混合氣體的濃度和其中每種刺激性組分的效能。火災中導致人們失去行動能力和死亡的關鍵窒息性氣體,包括一氧化碳、氫氰化物、二氧化碳和缺氧。在受到煙氣影響的初始階段,窒息性氣體不會對人員的疏散行為和行進速度產生明顯影響。

    1、火災中有毒煙氣和高溫對人員生理和心理產生的作用,會對人們的疏散能力帶來各種不同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a) 看到煙氣或火焰的影響包括:

    1) 害怕靠近被煙氣或高溫侵襲的區域或疏散路線;

    2) 害怕房間內的火焰或煙氣,這種心理可能會激勵或阻礙人員疏散,這取決於火災或煙氣的位置和強度;

    3) 被吸引到發生火災的房間(親火綜合症)去觀察或撲滅火災;

    b) 煙氣的遮蔽和刺激性煙氣產物與高溫對眼睛的疼痛刺激,會導致視力下降或視野縮小;

    c) 吸入高溫刺激性煙氣會引起呼吸道疼痛和呼吸困難,甚至呼吸道損傷;在某些極端情況下,由於喉部痙攣和/或支氣管縮小(尤其是患有哮喘病或其他易感人群),幾分鐘之內就可能導致人員窒息而死亡;通常在幾小時之後還會出現肺炎,從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損傷;

    d) 吸入有毒性氣體引起的窒息會導致精神錯亂和失去意識(尤其是易感人群,比如老人和患有心臟病的人);

    e) 高溫引起的裸露皮膚和上呼吸道疼痛,伴隨燒傷和體溫過高,都會阻礙疏散並導致死亡。

    2、 安全疏散的危險性和耐受指標分析主要應考慮以下方面:

    ——沒有直接暴露在火災中,由於看到火災煙氣而對人的疏散行為產生的心理影響;

    ——由於暴露在高溫和有毒性煙氣中,而對人的疏散行為和能力產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影響;

    ——導致人失去行動能力的區域;

    ——導致人死亡的區域。

    人員疏散評估中,考慮火災對人員造成的心理和生理影響主要是為了確定人員的耐受極限,同時也能判定火災對人員疏散能力和身體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還需要考慮對可能出現的物理災害的耐受能力,比如結構失效對疏散路線的影響,或導致直接的身體傷害或死亡。

  • 火災煙氣和高溫引起的中毒和生理影響。 需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1) 一定濃度或劑量的暴露會對人員心理和/或生理產生影響,從而降低疏散的效率;

    2) 一定濃度或劑量的暴露會對人員心理和/或生理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失去行動能力;

    3) 一定濃度或劑量暴露濃度甚至會導致人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