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桃花源遇到瓦爾登湖

當桃花源遇到瓦爾登湖

說到隱士,想必大家都會想到我國著名的詩人陶淵明,他對遠離塵世的生活十分熱愛,也以此寫出了許多傳世名篇,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桃花源記》。

在1400百多年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另一個叫梭羅的詩人也過起了隱居的生活,並把他這兩年多的隱居日子寫成了一本實錄《瓦爾登湖》。

桃花源在中國,瓦爾登湖在美國,兩者相隔半個地球;在時間上一古一近,前後相隔1400多年;

在作品內容上一虛一實,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出來的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瓦爾登湖卻是真實的地點,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小城康科德地界內。總之,兩者風馬牛不相及。

但兩個人獨特的生活選擇卻有著驚人的相同,生活態度也驚人的相似。

他們都是厭倦了喧囂和紛爭。陶淵明厭棄汙濁的紅塵,棄官歸隱,躬耕度生。梭羅大學畢業後,教書、寫作、幫助父親工作,29歲那年放棄工作,跑到瓦爾登湖邊上隱居了兩年多。

陶淵明親身參加農業勞動,他認為人們應該自食其力。梭羅則在書中宣稱:“我是在孤獨地生活著…….只靠著我雙手勞動,養活我自己。”

陶淵明的草廬處於樹木環抱之中,梭羅的居處更是草萊未闢的森林。

當桃花源遇到瓦爾登湖

桃花源與瓦爾登湖雖然一實一虛,但卻具有共同的本質,都是遠離喧囂的人世,隔絕紅塵,它們不屬於社會而屬於自然,是人們的精神避難所。

不同的是,如今的瓦爾登湖已是一個聞名遐邇的遊覽勝地,而桃花源卻永遠是人們心中的一片聖地。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少人可以真正做到隱居。在這鋼筋混泥土的森林中,雖然我們無法做到“身遠”,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心遠”,就比如享受一刻孤獨,又或者清空雜念,來個生活的斷舍離。

心遠地自偏,哪怕你身居熙熙攘攘的現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間公寓,你同樣可以實現心境的寧靜,同樣可以生活在理想的世外桃源,因為它本來就存在於我們的心中,而不需要真地去尋找一個瓦爾登湖。

當桃花源遇到瓦爾登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