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华人高管在跨国药企的上位之路!

  • 随着跨国药企扎根中国之后,中国本土的高管们也迎来了自己激荡的40年,然而就像他们当年进入药企工作一样,今天转身加入本土创新药企一样也是时代的使然。

40年,华人高管在跨国药企的上位之路!

第十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暨改革开放40年医药行业发展成就展组委会特别提醒:本文较长(会议将于2018年8月31日~9月2日在北京雁栖湖举行,欢迎莅临!参会报名请点击“阅读原文”

↓↓↓↓

40年,华人高管在跨国药企的上位之路!

本文原载于《医药界》·E药经理人杂志9月刊《改革开放40周年特辑:世界没有偶然》,原文标题:《跨国药企高管更新换代》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选择华裔或者本土成长起来的职业经理人担任中国区负责人。根据统计,目前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最高负责人大多数皆由本土制药管理人才担任,其中2017年跨国药企业绩排行榜前10名中有6家的中国区最高负责人由华人职业经理人担任。这其中包括强生、诺华和罗氏等知名跨国药企,也充分表明了跨国药企管理层对于华人高管在中国市场上能力的肯定。

但是这种现象在4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是不可想象的。跨国药企们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并没有因地制宜在华人中选择高级管理人员,而是直接从总部空降一些高级管理人才,真正能够做到中国区最高管理者职位的华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医药市场刚刚起步,国内的医药行业人才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市场的潜力还并没有完全显露出来,一些知名的跨国药企对于中国市场还没有达到重视的程度。

不过和其他行业一样,由于中国市场庞大的消费人口和药品适应证的多元性,跨国药企们为了在其迅猛发展的经济中站稳脚跟,开始把目光投射到更了解这片土地的人才。于是,中国和世界又一次拉近了距离。

后来这些本土制药管理人才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中与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都产生了微妙的联系,在他们背后有成功也有退场,所在的企业有的继续奋发前进,有的黯然没落,但是他们故事也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碑记上,他们本人也在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找到了新的落点。

1

走向更高的职位

就像说起科技行业必然离不开原微软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一样,提起跨国药企的华人高管也必然离不开早期带领西安杨森立足中国本土、开疆拓土的庄祥兴。

庄祥兴是新加坡华人,较其他人能够更能更快地适应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从而更早实现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本土化。

庄祥兴加入西安杨森之后,基于对中国市场特殊性深刻的理解,在其掌管的时间内,打造形成了“鹰、雁、河狸”的独特文化,并不断引进和生产了多种创新的、高品质的药品。这其中就有广被知晓的非处方药物,如吗丁啉、达克宁、采乐等,以及多种高质量的处方药。在庄祥兴的带领下,西安杨森在中国的业务逐渐兴盛。

西安杨森早期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崛起让跨国药企认识到具备同样文化背景的华人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所以在国外有过留学背景的华人高管开始进入跨国药企的视野,这一时期业内最为熟知的就是辉瑞中国原总裁吴晓滨。吴晓滨早年留学德国,30岁时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医药行业,从医药代表做到拜耳医药中国区总经理,随后转战惠氏制药、辉瑞中国,均担任CEO一职。

“吴晓滨博士是一个十分称职的领导者,也是接力艾德先生、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巩固加强辉瑞的合适人选。”时任辉瑞全球药品集团新兴市场业务部门的北亚区域总裁安高博在合并后第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这样介绍吴晓滨。

吴晓滨在2010年担任辉瑞中国总裁之后,在一个月内强势推出了包括在全球处方药市场销量排名第5位的恩利在内的3个重量级产品,此后辉瑞中国成为所有在中国国内增长最快的跨国药企。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与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深,一批由中国本土培养的职业经理人也开始崭露头角。曾在西安杨森担任销售副总监的邓建民便是在中国本土成长的典型代表之一。邓建民从一个曾经在浙江医科大学执教的教师到医械巨头BD中国总裁,突显着跨国药企对于中国本土人才的渴望。

近十年来,华人职业经理人在跨国药企任职的现象已经蔚然大观,这其中包括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朱丽仙,上海罗氏制药总经理周虹和诺华大中国区总裁张颖等。

当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当属于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王磊和许多职业经理人不同,自己并没有医药背景,没有海外学历,完全从基层员工做起,甚至没有过负责销售的经历,在职场中依托中国市场苦干,用业绩为自己证明。这条本土职业经理人成长之路非典型,很励志。

在阿斯利康的三年多时间里,王磊成功让阿斯利康中国成为在华跨国药企中的第二大外资药企。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重点城市医院药品销售额TOP20的药企名单中,阿斯利康位列第一。而且中国市场在阿斯利康全球同样表现抢眼。2017年全球财报显示,阿斯利康全年总收入224.65亿美元(约1535.59亿元),中国就贡献了29.55亿美元(约201.98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成为贡献公司全球业绩的第二大市场。

另外,除了阿斯利康之外,中国市场对于其他的跨国药企同样越来越重要。根据诺华公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也同比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销售额增长至22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诺华大中国区总裁叫张颖,也是一位成长起来的本土女干将。

实际上,大型跨国药企愿意提拔本土人才担任中国区总经理的要职,这既是过去十几年人才梯队建设的成果,也是中国区对全球贡献提升的结果。

比如欧美药企在日本和印度也经历了从早期的总部派人到本土人才领军的过程,中国市场亦是如此。毕竟,人才本来就没有国籍地域之分。

而且从几家跨国制药巨头2017年的财报数据看,中国市场都成为了拉动企业业绩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艾美仕(IMS)就曾发布行业报告,预测未来几年成熟市场和新兴药品市场之间的增长差距会不断加大。

报告称至2018年以前,预计新兴医药市场药品销售额将占全球市场总值的1/3(与美国市场并驾齐驱),且对市场价值增长的贡献率近60%。全球市场增长潜力的重心已明显偏向了新兴医药市场。

所以对于各大跨国药企而言,中国已经成为跨国药企竞争最激烈的战场。在华布局的优劣,关系到跨国巨头在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前景。

所以更熟悉这块土地的优秀管理人才也变得不可或缺,不管是王磊还是吴晓滨,他们能从全世界众多的优秀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不光是他们优秀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因为源自于全球经济中心的变动和中国医药市场的独特性。就像前文所讲,过去四十年以来,中国市场拥有最可观的消费人口和能够让无数医药企业大展身手的高速发展市场。

40年,华人高管在跨国药企的上位之路!

2

新经济的萌芽

进入2018年以来,由于国内创新药企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于自己职业路程的重新规划,包括吴晓滨在内,已经有多位曾在跨国药企工作过的华人高管离职。仅2018年4月份就有16家内外资药企发布高管离职的人事通告,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从跨国药企流向本土创新药企。

这些在跨国药企工作过的华人高管都拥有同样的特点:大多数都有海外留学、工作和轮转经验,几乎全部都负责过销售市场业务,有很耀眼的业绩。在中国有五到十年成功的市场、销售经验,领导过大产品和大团队,甚至同时在政府事务、市场准入或者人事领域有一定经验。

尽管有人认为这种人才流动是大势所趋,本土创新企业即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也有人认为,尽管跨国药企人才流失,但其丰富的创新资源和成熟管理体制仍是优势。

不过离开辉瑞的吴晓滨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吴晓滨认为,在跨国药企中,辉瑞已经做到了第一,无论是运营管理,还是团队战斗力都已经十分强悍,各方面也比较完善。而对他个人来说,挑战相对较少,因此选择一个更具挑战力的职业跑道,对他有意义。

吴晓滨还表示,当前中国在创新领域各种条件已经开始成熟,立足于中国的创新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无论是人才、资本、政策还是市场需求,都在预示着,中国的创新研发正在步入收获期。

实际上,这也是其他许多从跨国药企离职的华人职业经理人的想法,虽然跨国药企在组织建设和研发能力上相对于本土新型创新企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反过来这也是制约职业经理人发展的天花板,所以他们加盟本土创新药企也就显得顺其自然。

而且从加盟本土创新药企业的几位跨国药企前高管来看,随着创新药企发展的推进,在即将步入商业化阶段的时候,更需要有在跨国药企工作过的具有丰富经验的商业运营人才。

吴晓滨本人在离开辉瑞之后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过对于中国本土药企的信心:“我相信未来5~10年,几款让全世界人民受惠的‘大药’将会出自中国。让全世界患者用到中国公司发明、中国制造的药,这是以后中国创新药、生物制药一定会实现的愿景。”

此外,中国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华人高管的不断出走也是跨国药企加快升级转型和调整在华研发布局的重要原因。比如与中国药企展开合作,改变在华研发战略。一些跨国药企就从自己的研发部门大包大揽转向与外部合作研发,而过往独立的研发机构也开始削减投入,逐渐加大了与本土药企在研发上的合作力度。毕竟,人已变,时代亦变,本土药企能和跨国巨头们同场竞技的机会越来越大。

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医疗卫生工作委员会/生物技术与药学工作委员会指导的第十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暨改革开放40年医药行业发展成就展将于2018年8月31日~9月2日在北京雁栖湖举行,欢迎莅临!(参会报名请点击“阅读原文”

40年,华人高管在跨国药企的上位之路!40年,华人高管在跨国药企的上位之路!
40年,华人高管在跨国药企的上位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