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改編電影的那些事

其實在娛樂產業裡,遊戲——動畫——電影——電視劇之間來回倒騰也很常見了,只是遊戲和電影之間來回的其實不太多,因為遊戲的特點讓其改編電影就很困難,當然不是指艦C這種ACGN圈裡的遊戲,這種遊戲改動畫或者劇場版動畫很簡單。

但是其他遊戲,比如說那些3A大作,比如說《守望先鋒》這種遊戲,改編電影就很困難,所以真正去改編成為電影的也不多。最著名的遊戲改電影大概就是《生化危機》了,系列終於到了終章,但是評價一直有點褒貶不一,評分也是逐步向下掉。之前的《刺客信條》和《魔獸》給出來的結果也不是很好,變成了完全服務於粉絲的回饋型電影。

游戏改编电影的那些事

最近關於《底特律:先談崩再變蠢》改編電影電視劇的討論也不少,其實這款遊戲的改編可以參考很多gal改動畫。首先有好多條線,有不同的劇情也有相同的劇情,那麼一種做法是把所有劇情往裡面一塞,就變成劇情雜亂的情況,但是有時候卻不得不這麼做,因為影視作品給的劇情容量有限,而且不一定會有下一部。

另一種是一條線的劇情單獨列作一部,有幾條線就出幾部,就和《fate stay night》一樣,問題是每一部的重複劇情如何處理,如果直接掠過重複劇情進入正篇又會導致不看第一部的人看不懂下一部,變成純粉絲向,所以很麻煩。基本上所有互動式的遊戲都有這個問題,所以gal改的動畫很多,但是精品稀少。

游戏改编电影的那些事

劇情容量是個很要命的問題,玩家玩遊戲的時候不只是看劇情,還要玩,所以就算是一個任務來好幾波敵人也無所謂,解密探索上花時間也可以,雖然只看劇情會覺得拖沓,可是玩的時候不會無聊。然後除去這些,遊戲本身的流程可以很長,完全去除玩的部分,留下的劇情也超過了一部電影的長度,所以改編電影的時候不得不壓縮劇情,導致了非系列粉絲看不懂。

《刺客信條》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選區一個實驗體去說他從一開始到最後逃離,其實過程有很多東西應該講的,但是沒有講,導致後面半段裡很多關於《刺客信條》核心內容帶來的昇華手法完全白瞎,因為前面沒有伏筆,古代劇情也是很趕,所以評價不是很好。

游戏改编电影的那些事

相比之下,《魔獸》就採取的聰明的做法。我們都知道,《魔獸》系列的劇情有多長,而且還一直寫到了現在,所以只可能選取一小段。而電影選取了聯盟和部落爭端的開始,故事講的很清楚明白,對於一般觀眾而言就和諧得多。

當然問題來了,因為不可能用太多的手筆去說很多世界觀和設定,尤其涉及到很多故事背後的故事,所以一般觀眾能看懂講的什麼,但是卻看不明白其中的事情緣由和來龍去脈,比如涉及到麥迪文黑化的部分。遊戲本身會用很多附加關卡和小關卡去講述一些故事和設定,補充劇情之類的,而這些東西不加在電影裡會導致看不懂來龍去脈,如果加了又會導致劇情散亂之類的問題。

游戏改编电影的那些事
游戏改编电影的那些事游戏改编电影的那些事

如果是採取一些聰明的方式,比如說真人短片,比如說補充性的電影或者遊戲前傳性質的,即脫開遊戲內容的範圍,講和遊戲有關的故事,前傳、後傳、插曲、過度之類的,倒是可以。單純的改編照搬劇情,會有問題,即遊戲裡已經看過很多了為什麼還要再來,當然這方面的問題主要在單機,畢竟單機很多時候會刷很多次。

如果是作為補充,可以脫開遊戲劇情的限制,完全按照電影的模式走,同時還能補充劇情,完善遊戲。類似的短片很多,比如說《使命召喚 王魚行動》、《刺客信條:餘燼》之類的,原本《刺客信條》的電影也可以作為另一個實驗體的故事補充,結果這種節奏,嚴格的作為電影來說爛了。

游戏改编电影的那些事
游戏改编电影的那些事游戏改编电影的那些事
游戏改编电影的那些事

其實最大的難題還是在於,你說拍個電視劇慢慢講吧,劇情不夠;拍電影吧,受到時長的限制會有諸多的問題。所以如果是《底特律:先談崩再變蠢》應該需要個電視劇單講最好的一條線,然後長度不要太長要控制節奏。遊戲因為其特殊的原因,需要考慮到的東西很多,尤其是玩家參與其中游玩的部分也會關係到劇情,加上各種補充,做成電影有很大的難度。

反而是電影延申到遊戲,講述電影裡沒用說到的故事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說《指環王》系列的遊戲延申《中土世界:暗影魔多》,而遊戲的延申還是以真人短片來的比電影精彩。所以以後看到遊戲改編電影,就提前打好預防針,避免《刺客信條》那樣的期待值和實際的偏差過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