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文:南國寶寶式整合(上)

南國寶寶2年拓出176家母嬰店。劉江文構思的母嬰連鎖擴張方式,不是直營,不是加盟,不是託管,也不是拼單式的進貨聯盟。

文 |《中童觀察》記者 伍述

南國寶寶2年拓出176家母嬰店。劉江文構思的母嬰連鎖擴張方式,不是直營,不是加盟,不是託管,也不是拼單式的進貨聯盟。

“南國寶寶的擴張方式我們學不了。”一個行業內的飯局上,一位區域母嬰連鎖的老闆如此說道,其他幾位甚是贊同。

我把這句話甩給南國寶寶的總經理劉江文,他很認真地說:“那是他們沒有看明白我這個模式的精髓。”

15年前,劉江文進入母嬰行業,從母嬰品牌在海南的經銷商起步,逐漸成長為許多品牌在海南的最大代理。但是,廠家營銷系統出身的劉江文,深知站在廠家的角度,是如何看待代理商的,“隨著行業的發展,代理商肯定是被兩頭擠壓,日子會很不好過。”

未來只有掌握消費者臨門一腳的零售終端,和掌握消費者心智的品牌,才有真正的市場話語權。如何從代理商這個環節,向下延伸去做母嬰門店,他思考了很長時間。

之所以思考這麼久,是因為主流的發展方式都有很嚴重的弊端。“零售發展主流模式,不外乎直營、加盟為主,但都遇到發展瓶頸了。”

直營和加盟的弊端

母嬰連鎖一旦跨區發展,當直營門店超過一定數量之後,就開始不賺錢了。很多跨區域之後都沒做好,很累,有的甚至把之前賺的大部分錢都虧進去了。

為什麼?

第一,跨區域以後,就很難形成一個非常強勢的供應鏈,因為每個省份的產品結構不一樣。有些產品在海南好賣,到廣東就不一定好賣。

就算差不多一樣,你在老家代理的產品,未必能帶到異地去。因為在異地市場上,也有他那個地方的代理。

第二,跨出去以後,人生地不熟,社會關係搞不定,管理半徑變大,人才和團隊都不好控制。連鎖跨區經營,凶多吉少。

第三,直營這種重資產的方式就更難了。

如今在二線城市開一個300平米的母嬰店,拓店費大概200萬,刨去少量貨物是供應商鋪底不用現金,也是很大一筆資金。

受到電商衝擊,一個新店的養店週期正在變長,原來半年就可以,現在一年兩年都不賺錢。假如一年開十幾家、幾十家,每個店都不賺錢,壓力就很大了。

重資產,風險大,速度慢,養店期長,這是直營店異地擴張的典型缺點。

加盟店沒有這些問題,但是太鬆散了,沒有控制力,徒有虛名,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出現一家通過加盟發展成功的模式與企業。

必須要有一種新的模式去做。

經過長期的思考,劉江文設計出一套眾籌子公司的商業模式,這就是合夥人模式,各方的資源在一起聚集,彼此之間相互賦能。

眾籌子公司商業模式

這個模式首先不是直營,不是自己去開店,而是去收編既有的門店。但是收編的方式又不是加盟,也不是收購,而是合夥。

南國寶寶總部51%,區域門店方39%,團隊10%,三方合夥在門店當地成立一個子公司。

三方都把自己的優勢資源都放進來。

合夥成立一個子公司,大家把優勢資源放進來,這本身沒有什麼稀奇。問題的關鍵是:如果只是把資源換個地方,重組之後沒有產生增量,那麼新搞一個合夥公司有什麼意義呢?又有誰會加入呢?

但是劉江文還真做到了。

案 例

海南有個樂東縣,當地一個老闆有2家店,在當地比較強,曾經每個店月銷售40萬。但是2個店的採購議價、營銷管理、供應鏈都很差,個體戶老闆有系統,但幾乎都不用,說不清庫存多少,管理混亂,沒有那麼詳細的賬,什麼都是預估。

即便如此,生意還是不錯,因為沒啥對手。

但是沒對手的日子會結束的。連鎖系統去開店了,他的銷售額開始慢慢下降。從40萬,一路跌到只剩下20萬。

這可要了他的命。因為他的毛利水平一直不高,跟一線品牌合作,毛利只有15個點。

劉江文說服他加入了子公司模式,門頭換成南國寶寶。這個子公司控股門店51%,這51%股份摺合成子公司的股份。在樂東縣,劉江文沒有整合其他門店,他這2家店佔子公司的股份就比較多,40個點。

合作以後,南國寶寶總部派出一個管理人員,導入供應鏈,門店形象升級換代,煥然一新,結構調整,營銷推廣系統化,之後銷售額節節攀升,從20萬一路漲到45萬,毛利水平從15個點漲到30個點。

2個店當初的月利潤1萬元,現在每個門店平均月利潤都是5、6萬塊錢。這還沒算子公司的利潤。在總部的支持下,他又開了2家店,很快盈利。

之前他的年利潤20萬,合夥之後第一年他就賺到了140萬+,老闆非常開心。

這個神奇的轉變是怎麼做到的?

子公司模式的秘密

【導入供應鏈,讓奶粉重回利潤主流】

這是第一個重大關鍵點。因為不管什麼樣的合夥,不管怎麼分錢,首先,要有錢可分。

為什麼之前樂東店的毛利下滑到只有15個點呢?

因為最核心的奶粉不賺錢了。

母嬰店真正能賺錢的,就是那10%的產品,剩餘90%的產品,其實是滿足客戶一站式購物或者特殊需求的,雖然SKU佔比很大,但是利潤貢獻很小。

10%的SKU佔80%的銷售額,自然是以奶粉和紙尿褲為主的快消品。南國寶寶還算過,公司的5個核心主推自有產品,貢獻了公司80%的利潤。

現在門店的問題就是這10%的產品毛利提不上去。

為什麼大多數較大規模的連鎖系統,奶粉品類大多做不起來呢?

因為他們一直在賣一線品牌,不去構建自有產品品牌,結果,好賣的一線產品不賺錢,賺錢的產品不好賣。所以

大多數連鎖系統基本放棄了主攻奶粉品類,認命了,轉而主攻服裝棉品,甚至考慮從佔比不大的營養品、輔食、玩具上摳利潤。

劉江文:南國寶寶式整合(上)

南國寶寶的大型活動

但劉江文的思路不同。他要重新殺回奶粉,因為奶粉等快消品類才是門店的絕對最大品類,“我們要在有魚的地方釣魚。”

奶粉新政之後,不存在渠道定製的奶粉自有品牌了。“但是我可以把某些品牌定義為自有產品。”劉江文說,“就是廠家和我們共建品牌,廠家參股做我的股東,我們門店主推他的產品。

劉江文向廠家承諾銷量佔比——大單品佔整個門店系統POS銷售額的5%。“他們在其他母嬰系統可能都佔不到1%吧?”

我主推你,你就要把更多的利潤分給我。這就是劉江文的核心大單品戰略。假如三年內劉江文牽頭的全國新零售項目整合到100億規模時,佔5%就是5個億。現在很多奶粉品牌一年的全部銷量也沒有5個億。

為穩定合作,劉江文還將吸納他們成為上游股東。“看中的是入股背後的產品資源和無與倫比的供貨成本優勢。”

劉江文不會選四大粉,選的主要是第二陣營的排頭兵,有一定的品牌基礎,也給得出利潤空間。這樣共建品牌,比搞個三線品牌更快。

貝因美、伊利、飛鶴、君樂寶全國賣得不錯,南國寶寶不動,轉而主打澳優、三元、藍河等,始終如一,長期打造,不離不棄。

“推品牌不能半途而廢,禁不住誘惑。別人多給幾個點,再來個優惠政策,你就改變主意了,這樣沒一個品牌能推起來的。”

之前劉江文在海南代理澳優、高培,一做十幾年,一直沒換過,不管壞消息還是好消息,從不放棄。“現在這兩個高毛利品牌都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品牌了,你說能不賺錢嗎?這樣我們就實現了自有產品既好賣又賺錢的目的!”

劉江文認為,奶粉其實南北都差異化不大,把大單品統一起來,佔整個公司門店系統的很大比例,好賣又有空間,自然就成功了!

他要求未來全國的各大合夥人共同推廣這些品牌,選定十支,長期不變,每年淘汰率10%以內,甚至一個不淘汰。

通過核心大單品戰略,劉江文就將主推奶粉品牌的毛利空間,提高了10個點。

【總部不加價】

賺了錢,接下來就要談怎麼分錢。

樂東店之前都是當地經銷商供貨。產品從廠家總部到省代到當地區域代理,再到他這個零售環節,每一個環節10個點,中間3個環節,30個點被拿走了。

在南國寶寶的模式裡,子公司給門店供貨奶粉,平均10個點的加價,但是總部對子公司是不加價的,相當於廠價了,只有子公司這一個環節。所以門店就至少增加了20個點的毛利率,直接提升了門店的毛利率水平。

子公司10個點的加價,就構成子公司的毛利。子公司在管理上是虛擬的,只是一個分配平臺。總部輸出管理,從門店裡收取2個點的管理費用,子公司基本沒有管理費用,這10個點幾乎都是利潤,因此子公司的淨利潤比較豐厚。

樂東店在子公司佔股40%,也就是能分走子公司40%的利潤。這就是為什麼他的門店月銷售從20萬漲回45萬(不過是2倍),利潤卻從每個店1萬漲到5萬(5倍),實現回報7倍增長的根本原因。

南國寶寶總公司發貨給子公司不加價,實際上是把這部分利潤讓給子公司。這樣子公司的吸引力就大增,才能讓地方上的店老闆甘願放棄對門店100%的控制權和收益權,把自己的全部身家和資源都折股加入南國寶寶的子公司,變成一個非控股股東。

從自己說了算的老闆,到非控股股東,如果不是因為賺得更多,誰會幹?

換個角度,加入南國寶寶的子公司,門店實際上享受的是省代的供貨價待遇。哪個門店不想要弄個品牌的省代乾乾?

通過子公司來整合各地的地方門店資源,實現利益、命運共同體,這就是子公司模式的最大的魅力所在。

劉江文認為,門店在子公司的佔股高到49個點都可。“多佔他就會多努力,就多賺錢。”而別的子公司生意好不好,跟你沒關係,避免了集中在總部佔股份,股份少又吃大鍋飯,大家都不努力的弊端。

這就是為什麼要通過子公司來整合。假如通過南國寶寶總部來整合,總部就要不斷增加股東,股份就稀釋了。股東太多,每個人的股份就1-2個點,那麼必然有人想著讓那98%去努力,我這一兩個點躺在家睡大覺,公司照樣給我錢分,那就是大鍋飯,實際上是整合不起來的。

去年,南國寶寶的子公司投資回報率,低的60%,高的150%,甚至200%,平均將近100%。“可見子公司的這個設計奧妙無窮。”劉江文說。

本文系《中童觀察》2018年8月刊封面專題——《 劉江文:南國寶寶式整合》上篇,更多關於南國寶寶模式秘密的內容,請關注明日微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