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立德人物|英國首相邱吉爾,黑暗時刻里的光輝燈塔

談起丘吉爾,似乎總是會有無數的話題。從他手裡永不消失的雪茄到愛喝的威士忌品牌,從他腦子裡時而閃現的浪漫幻想到嘴裡不時跳出的驚人語句,丘吉爾身上的每個特點幾乎都成為了一種標誌,充滿戲劇性的張力,也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

當然,評價丘吉爾同樣是困難的。對丘吉爾已經不能簡單用好或壞的標準去衡量,任何試圖定義他的行為都會變得偏頗。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身上所承載的歷史內涵是豐富而複雜的。他是一個時代的印象,是人類史上避不開的耀眼星辰。他是風雲際會下的一代梟雄,見證了大英帝國最後的餘暉。

LEAD立德人物|英國首相丘吉爾,黑暗時刻裡的光輝燈塔

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丘吉爾高票獲選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LEAD立德人物|英國首相丘吉爾,黑暗時刻裡的光輝燈塔

熱愛讀書的“問題”少年

1874年,丘吉爾出生於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鎮的布倫海姆宮,父親是英國政治家倫道夫·丘吉爾。作為貴族家的兒子,丘吉爾從小就被寄予厚望。1881年,7歲的丘吉爾被送入公立聖詹姆斯預備學校,這是當時英國最高級最昂貴的學校之一。按照父親的設想,丘吉爾從預備學校畢業後就能順利進入伊頓公學。

可出人意料的是,丘吉爾的表現十分糟糕。除了喜歡的歷史、地理外,他的功課一塌糊塗,成為了全校有名的“差等生”。預備學校對於差等生嚴格的體罰也深深烙印在丘吉爾的腦海裡。丘吉爾在自傳中回憶:“在學校生活的兩年多時間裡,我的內心始終處於焦慮之中,這使我對這所學校充滿了憎恨。”這段灰暗時間裡給予丘吉爾心靈慰藉的是閱讀。讀書是丘吉爾最喜歡做的事情。丘吉爾的父親在他九歲半時送了他一本《金銀島》,第一次閱讀這本書的興奮感和喜悅感是丘吉爾一生最美好的記憶之一。

LEAD立德人物|英國首相丘吉爾,黑暗時刻裡的光輝燈塔

大量的閱讀開拓了丘吉爾的視野,增長了他的見識。他對於世界和歷史的看法也逐漸變得深刻和系統。可惜的是,閱讀並沒有使他的學習成績得以好轉。丘吉爾因為身體原因轉到了布萊頓學校,度過了不溫不火的三年時光。因學業太差,丘吉爾無法就讀伊頓公學只能轉入哈羅公學。在哈羅公學中,丘吉爾的成績排名倒數第三。

丘吉爾的成績讓學校乃至家人對他都不再留有期望,只有他的外祖父傑羅姆對他還抱有信心。傑羅姆對丘吉爾的父親說:“讓他去吧,男孩子在找到了可以顯示才能的場合,自然會變好的。”外祖父的話對丘吉爾觸動很大,丘吉爾變得更加努力,最終在適合自己的政治領域裡逐漸嶄露頭角。

LEAD立德人物|英國首相丘吉爾,黑暗時刻裡的光輝燈塔

受命於危難之際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以“閃電戰”突襲波蘭,拉開了世界大戰的序幕。英法兩國因為利益問題,對德國採取宣而不戰的“綏靖政策”。

不久,工黨在黨魁克萊門特·艾德禮的領導下,以“拒絕合作”脅迫張伯倫辭去首相一職,另選賢能。以張伯倫為首的保守黨決定選舉出一人,既能堵住工黨的嘴,又能繼續執行“綏靖政策”,與希特勒和平談判。

這個人就是丘吉爾。丘吉爾的當選是英國政黨政治鬥爭和利益博弈後的結果。丘吉爾面對的是一個“爛攤子”。國內,他得不到任何支持。他因多次在保守黨和自由黨間變換黨籍而不受兩黨待見,在內閣中變得毫無聲望,被人排擠。之前的政績更是讓他廣受質疑。一戰中由他指揮的“加里波利之戰”傷亡慘重,英軍將領不願再聽他的指揮。即便是國王喬治六世也對他頗有微詞。國外,政治局勢愈發緊張,希特勒步步緊逼。這一切都構成了難以想象的挑戰。丘吉爾深知他所面臨的是何等嚴峻的局面,看似榮輝萬丈的冠冕背後是萬劫不復的深淵。別人並不視他為救世主,只是將他當作可有可無的棋子。

LEAD立德人物|英國首相丘吉爾,黑暗時刻裡的光輝燈塔

也正是在這種情勢下,丘吉爾向世人展示了偉人何以成為偉人。他並沒有為自己的利益考慮而是選擇與國家共存亡。他用膽識和謀略贏得尊重,他敏銳抓住了歷史發展的機遇。他改變了自身所遇的不利環境,書寫了一段傳奇。

斯大林稱讚丘吉爾是“百年才出現一個的人物。”許多人都認為他是時勢造就的英雄,是恰逢其時的弄潮兒。其實,這句讚美並不是那麼準確。因為丘吉爾還證明了一點:英雄,也可以造時勢。

LEAD立德人物|英國首相丘吉爾,黑暗時刻裡的光輝燈塔

英國人民應該永不屈服

丘吉爾深愛自己的祖國。在整個國家都陷入戰爭的恐懼和慌亂時,國內主張投降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丘吉爾目睹了法國淪陷後的慘敗景象,不願自己的祖國和人民被德國法西斯奴役,他堅信只有戰鬥才能贏來生存,只有戰鬥才能換回和平。

為了自己的國家,一向桀驁不馴、傲慢強勢的丘吉爾甚至願意卑躬屈膝、放低身位。他平心靜氣地與保守黨談判,希望他們放棄和談的主張。他偷偷與美國總統羅斯福通電話,以近乎哀求的口吻,希望美國能出動軍艦和飛機,把困在敦刻爾克的英軍撤出來。

面對民眾時,他始終以一種樂觀必勝的形象出現。最著名的莫過於他的“V”字手勢了。一次,德軍飛機轟炸倫敦,丘吉爾依然在舉行記者招待會。他將食指和中指同時按住作戰地圖上的兩個德國城市,對記者說:“請相信,我們會反擊的。”這時,一名記者發問:“首相先生,有把握嗎?”丘吉爾轉過身,將按在地圖上的兩指指向天花板,堅定地回答:“一定勝利!”從此,這個手勢鼓舞了無數渴求勝利的人。

LEAD立德人物|英國首相丘吉爾,黑暗時刻裡的光輝燈塔

丘吉爾信賴自己的人民。他一次又一次通過演講凝聚民心,耐心細緻地將必勝的信念傳遞到祖國的各個角落。他就像夜晚中的一個燈塔,盡所有的力量試圖照亮籠罩大地的黑暗。英國人民受到他的鼓舞,每個人都力所能及地在這場事關國家命運的戰爭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們就像是一支支被點燃的蠟燭,光亮雖然微小,但足夠閃耀。因此我們可以看見,即使在英國最黑暗的時刻,也洋溢著歡樂的曲調,也有一種不可磨滅的希望存在。

1965年1月24日,丘吉爾因中風去世。英國政府為丘吉爾舉行了國葬,有110個國家代表和超過30萬民眾參加。英國人由衷感謝丘吉爾,感謝他為英國做出的貢獻。

時至今日,重讀丘吉爾演講的人依舊會被他那毫不動搖的信念所震撼:“這次戰役儘管我們失利,但我們決不投降,決不屈服,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戰鬥,我們將在海洋上戰鬥,我們將充滿信心在空中戰鬥!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在敵人登陸地點作戰!在田野和街頭作戰!在山區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