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生態「高顏值」 經濟「高素質」

「生态」生态“高颜值” 经济“高素质”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福建答卷

東海之濱,莽莽林海,構築起一道覆蓋近千萬公頃的綠色屏障。

「生态」生态“高颜值” 经济“高素质”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福建省兩年來已組織實施了37項改革,形成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協同並進的良好發展態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改革答卷:2017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質優良比例達95.8%,9個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6.2%,森林覆蓋率65.95%,連續39年位居全國首位。在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與新興綠色產業的雙重帶動下,全省生產總值增速達8.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3萬元,居全國第六位。

綠色發展,新舊引擎齊發力

南平市森林覆蓋率達77.3%,被譽為“地球同緯度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但長期以來,南平大山深處的生態產品卻是“養在深閨人不識”。

生態優勢如何轉化為經濟優勢?南平市從優質農產品入手,統一質量標準、檢驗檢測、宣傳推介、營銷運作,於7月底公佈了首批授權使用公用品牌“武夷山水”的企業,包括茶、食用菌、蓮子等34類產品。

“今後將做好‘綠色+’‘文化+’和‘互聯網+’的文章,讓‘武夷山水’這一公共品牌活起來。”南平市相關負責人說,南平市如今已規劃了現代綠色農業、旅遊、健康養生、生物、數字信息、先進製造、文化創意等七大綠色產業,確定了總投資2000多億元的發展項目。

大山裡沉睡的綠色資產被喚醒,傳統工業的綠色轉型正在路上。

三明鋼鐵廠排汙問題曾讓不少市民苦不堪言,如今三鋼主動淘汰落後工藝,關停落後產能,近兩年環保投入就高達5億多元,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同時,設備運行效率也提高4%,新產生效益約7億至8億元,實現了“增產不增汙”。

福建省發改委總規劃師林向東說,近年來,福建對電力、鋼鐵、造紙等高耗能高汙染行業,實行嚴格的能效、物耗監管,為新舊動能轉換留出容量空間。

數據顯示,僅2017年福建省就取締“地條鋼”產能535萬噸,完成煤炭去產能244萬噸,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裝機比重提高到54.5%

綠色,不僅是福建的發展指揮棒,也是經濟新引擎。7月,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與百度公司聯合推出的無人駕駛微循環電動巴士“阿波龍”,成為全球首款正式量產下線的純電動L4級無人駕駛客車,福建汽車產業有了“彎道超車”的底氣。

“福建正在加快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林向東說,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節能環保、石墨烯、稀土等新興產業和旅遊、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2017年全省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2.5%。

綠色惠民,給綠水青山保護者更多獲得感

山區村民曾面臨“要青山”還是“要收益”的兩難選擇。對此,福建省在全國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探索“社會得綠、林農得利”的雙贏模式。

2015年,寧德市柘榮縣東源鄉綢嶺村797畝村集體商品林被贖買後,村集體收入100多萬元,用於改善村容村貌和投資入股村企。如今,綢嶺村已是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示範村,投資的企業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4萬多元。綢嶺村黨支部書記吳永善笑著說:“現在村裡綠樹成蔭,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遊客來了一批又一批。”

近年來,福建因地制宜採取贖買、合作經營、租賃、置換等方式,建立起多樣化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近三年,福建累計安排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生態補償資金28.5億元,其中商品林贖買達23.6萬畝,林農直接受益超過3.5億元

青山巍巍,綠水潺潺。九龍江支流從漳平市南洋鎮穿過,鎮長呂子欽看著清澈的河水對記者感慨:“原來村民往河道里傾倒垃圾,河水都是Ⅳ或Ⅴ類水,現在是Ⅱ類了,又可以像小時候一樣下河游泳洗衣服了。”

為了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目標,福建省建立起人居環境治理機制。截至2017年底,全省所有鄉鎮建成生活垃圾轉運系統,75%的鄉鎮建成汙水處理設施,84條黑臭水體完成整治,1126公里河道實施生態治理。

“改革要圍繞增強基層和群眾的獲得感,深入探索解決保護生態得不到合理回報、生態產品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等問題,努力以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造福群眾。”林向東說。

綠色管控,鐵腕鐵紀建鐵軍

去年初,三明市建寧縣溪源村的環境監管網格員巡查發現,一家食品公司外排的筍製品加工廢水有異味,現場進行拍照並將問題上報給網格化管理中心。不一會兒,環保執法人員就趕到現場核實和處置。

“一些偏遠山區和城鄉接合部,是當前環保部門執法監管力量較難企及或巡查的地帶,一些環境違法問題不易及時發現。‘網格化’將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體系,‘一網’捕獲汙染源。”福建省環境監察總隊總隊長秦明說。

目前,福建已建成市、縣、鎮、村四級網格體系,落實網格員3.6萬個。同時,今年上線了全國首個省級生態雲平臺,4000多個物聯網前端傳感器如同分佈在各縣市的神經末梢,能夠實現對全省生態環境數據的整合、共享和實時監管。近三年,福建行政處罰環境違法行為達13736起,同比增長66%。

環境監管不僅要著手末端,更要放眼全局。為改變過去少數部門履職難以形成合力的局面,福建省從黨政領導等“關鍵少數”入手,建起生態環保“黨政同責”機制,制定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在全國率先將生態環保工作納入全省經濟運行分析會範疇……

一系列舉措以“反向”槓桿撬動地方責任感,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焦點難點問題得以迅速解決。在寧德市敖江流域,一度長期存在的“牛奶溪”問題,很快就以全面關閉41座礦山121個礦點,所有石材加工企業全部關停退出而得到解決。

“福建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切實擔負起第一責任人責任,從制度上嚴防‘光打雷不下雨’‘只動口不動手’現象。”福建省環保廳廳長付朝陽說,福建對生態環保工作履職不到位、問題整改不力嚴肅追責,僅2017年就約談979人,追責437人。

“通過不斷強化綠色發展導向,領導幹部履行生態環保職責的意識顯著增強,基本實現了生態環境由‘末端治理’向‘全程管控’的轉變。”林向東說。

(新華社記者 林超 吳劍鋒)

「生态」生态“高颜值” 经济“高素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