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有感——「精神成人」

偶爾行走在紅楓校園的路上,看著忙碌著,憧憬著,興奮著的大一大二新生們,便覺得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更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便想起來當初的我。不覺歲月如水,帶走了似箭的光陰,留下幾許回憶,幾許感嘆。再審視自身,我在這所大學裡習得了些什麼呢?說到這想起了一個關於中國教育的紀錄片《盜火者》,裡面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說道:“學生交納了不菲的學費,但是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實惠也就是質量”這也是如今雙非大學的共有問題。

大學教育有感——“精神成人”

紅楓校園

近來讀《大學人文》對大學教育感慨諸多,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通才教育與專業教育。書中講的教育思想大多數基於民國時期的大學教育,一是“學術獨立,思想自由,兼容幷包”,二是“精神成人”,這兩點也就是上面所說的通才教育。其內涵是指,應將有助於人類歷史進步的普世價值譜系內化為一個人的德行——落實到每個大學生,便是看他能否在本科四年(這是他生命史上一段特殊的“靈魂發育”季節)敏感地,認真地且持續地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怎樣生存,才可能真正活出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這是極其重要的!

大學教育有感——“精神成人”

蔡元培先生

關於通才教育與專業教育,《清華大學與通才教育》書中有過詳細介紹。其根本區別,就是前者致力培養“和諧發展的人”,而後者是想把人變成“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或者一臺“會說話的機器”。辭退清華教授的著名畫家陳丹青先生曾感嘆說道:“如今的學生有知識沒文化、有技能沒常識、有專業沒思想”。我想這也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追求快速發展以及整個社會不重視通才教育有關。

大學教育有感——“精神成人”

陳丹青先生

在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有個叫紐曼的大教育家,他在出任愛爾蘭天主教教會大學校長時便宣佈只有旨在薰陶學生品行,使之變得“博雅”的教育,才能命名為“教育”,相比之下,其他任何重在培訓專業或職業技能的課程,只配叫做“教學”!很不幸我們學校的課程只配叫做教學,然而極個別課程連教學都在敷衍了事。

大學教育有感——“精神成人”

英國教育家紐曼

對於老師,一直覺得老師是課堂的靈魂。作為一個大學老師要有料。料有主料,有佐料。主料是專業水平,佐料是自己獨立的思考和理解是對你思維方式的啟發。我們學校的絕大部分老師專業水平應該無可挑剔。但獨立思考和理解,可能是一個較高的要求。佐料嘛,如剁椒魚頭裡的剁椒和鹽,雖少營養但是是味道的關鍵所在。照著書和PPT唸的老師就如同扔一個生的雄魚頭給你吃。只有邏輯性強,有點趣味與交流,能夠引發思考的課才是熟魚,吃起來才爽,這樣做菜的廚師才是好廚師。而這其實並不與大學所要培養的自主學習能力相矛盾。

如今我們正身處一個價值崩潰與混亂的時代,面對滾滾而來的金錢至上、物質崇拜、物慾橫流的“大潮”,堅持獨立的思想,堅持信念與烏托邦的理想,堅持精神與道德的操守,有著特殊的緊迫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