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尾凳在古代为什么叫“春凳”?

床尾凳在古代为什么叫“春凳”?

看见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自己心中已经猜了一个答案,只是需要验证一下而已。

恭喜你,猜对了! 一半!

春凳在古代作品里出现的机会很多,其中就有不可描述之处。这个放在后面再讲,先讲有名一点的。

床尾凳在古代为什么叫“春凳”?

床尾凳在古代为什么叫“春凳”?

《红楼梦》里贾宝玉这个怂人被假正经的老子打的屁股开花,差点丢了狗命,打完之后丫鬟们忙着要搀扶他回房,大观园总经理王熙凤想的比较周全,骂那些丫鬟是不开眼的糊涂东西,打成这个鸟样哪里还能走路,还不去把“藤屉子春椅”拿过来。可见春椅并不都是硬邦邦的长板凳模样,也有中间镶嵌软藤的造型,贾宝玉可以趴在上面,屁股朝上,不会再受伤。

床尾凳在古代为什么叫“春凳”?

春凳既然可以趴着,自然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功能,比如噼里啪啦。这也不需要唧唧歪歪,铁锤直接上实锤。

1948年《风土什志》里面刊载了一篇叫《春凳 白脚旗 周仓》的文章,作者在里面讲了一则“马十三娘”的故事。说古代有一位将军在战争中被敌人掳走,女儿十三娘遍洒英雄帖,舍身救父,谁能把父亲就回来就嫁给谁。没想到没有男人敢出头,只有一匹战马绝尘而去,几天之后带着将军父亲回来。父亲遵守承诺,把十三娘嫁给了这匹雄马,嫁妆里面就包括一只春凳。这是十三娘特地设计,好与雄马交合。但是马器甚伟,十三娘无法胜任,一夜之后命丧黄泉。春凳却从此流传下来。

看过《搜神记 马头娘》或者读过冯至先生叙事诗《蚕马》的读者,一定会觉得眼熟,同样的传说,总会有不一样的江湖演绎。

这是搜神记里的原文。

传说有蚕女.父为人掠去,惟所乘马在。母曰:“有得父还者,以女嫁焉。” 马闻言,绝绊而去。数日,父乘马归。母告之故,父不可。马咆哮,父杀之,曝皮 于庭。皮忽卷女而去,栖于桑,女化为蚕.

这是冯至先生的浪漫演绎。

一瞬间是个青年的幻影, 一瞬间是那骏马的狂奔: 在大地将要崩溃的一瞬, 马皮紧紧裹住了她的全身! 姑娘啊,我的歌儿还没有咱完, 可是我的琴弦已断; 我惴惴地坐在你的窗前, 要唱完最后的一段: 一霎时风雨都停住, 皓月收束了雷和电; 马皮裹住了她的身体, 月光中变成了雪白的蚕茧!

后面两则文学故事演绎相比,马十三娘的故事少了一点浪漫,多了一点惨烈的味道。铁锤分析这个系列的神话传说,认为人马殊途,原本是无稽之谈,之所以这么编造,无非变相宣扬孝道和诚信而已。

但是故事中的春凳,难道真的是用于“寻春”专用吗?当然不是。

床尾凳在古代为什么叫“春凳”?

所谓春凳,只是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种又长又宽的板凳式样家具,一般放在床尾,可以摆放一些被褥杂物,长宽可以供两个人并排坐着,亦可以让一个人躺下。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过年杀猪的时候,使用的宽大粗糙的长条凳,也叫春凳。

床尾凳在古代为什么叫“春凳”?

关于春凳另外一个命名的说法,来自于明朝徐咸《西园杂记》,

“四时之景, 惟春为可乐。春时风日和畅, 花柳争妍, 百鸟交鸣, 人心悦怿。故人于此时, 曰`寻芳' , 曰`踏青。' 登山临水, 随意所之, 皆所以涤荡鼓舞, 用宣春机, 以助阳回之意, 故桌曰`春台' , 凳曰`春凳' , 肴馔之具曰`春盘' , 果菜之品曰`春盛' 。”

最后总结一下:春凳早已有之,只是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的常用家具。因为明朝中晚期之后,艳情文学流行,时常有关于春凳之上行云布雨的桥段,所以才会有今天人们对于春凳功能的无限遐想。但是正如网络金句所言,只要心中有大海,哪里都是马代!只要脑子里吹春风,管他大爷的凳不凳。

现在春凳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